天天看點

乾隆:愛新覺羅家的人,本來挺老實,現在卻被一兩個混子帶壞了

哎,人心不古啊。

朋友們,你們是否也這樣感慨過?

或者,聽别人這樣恨鐵不成鋼過?

其實啊,不止是我們現代人這樣感慨,古代人也是這樣的呢。

因為,我們所認為的古人,在當時,就是現代人啊。

今天讀《清高宗實錄》,看到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就發了道诏書:

乾隆:愛新覺羅家的人,本來挺老實,現在卻被一兩個混子帶壞了

(乾隆 劇照)

訓饬宗室。谕曰:治國之道,以親親睦族,移風易俗為先務。我朝宗室,承太祖太宗之家法,風俗原頗醇樸。其尊君愛親,忠誠之教,迥超庶姓,嗣為一二不肖之徒沾染,以緻現在宗室中,彼此戲谑,漸流卑鄙,互相排擠,不知向善,風俗因而敝壞矣。

什麼意思呢?

就是他認為,咱愛新覺羅啊,本來是挺老實的,哪裡曉得,有一兩個染上了壞習慣,結果帶壞了一大片。哎……看來,不下聖旨談談這事是不行了……

他提到,親近親屬,和睦族人,改變那些壞習氣,乃是能治理好國家的基礎。

為讓大家看清自己為何這樣氣,乾隆舉了三個例子——

即如弘春,伊父獲罪監禁,伊反以為喜。弘暻,亦以監禁伊兄為快。夫為人不孝不弟,豈有為國盡忠之理?更有宗室等不顧品行,專以谄媚近禦顯要大臣為事,實屬有玷天潢。

前兩個大家不難了解,後一個則很有趣。

他說那些谄媚重臣的宗室,是不顧品行,有玷天潢,潛台詞是不是——

漢大臣,哪怕他居于高位,在你們面前,也是低人一等的。因你們流着愛新覺羅的血,你們怎麼能去拍他們的馬屁?

是以,乾隆才不得以最隆重的方式,“訓饬宗室”。

其實啊,他想得太嚴重了。

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俗,上一代永遠覺得下一代不行,可能垮掉;

下一代呢,則用時間證明,你們的擔心,都是思想太古闆啦。

且看:

宋元之際以遺民自命的周密,在《癸辛雜識》中寫道:

今時風俗轉薄之甚。昔日投門狀,有大狀,小狀,大狀則全紙,小狀則半紙,今時之刺,大不盈掌,足見禮之薄矣。

文中提到的投門狀,不是投名狀,他跟文中的“刺”應該是别人來拜會時,遞上的名片。

乾隆:愛新覺羅家的人,本來挺老實,現在卻被一兩個混子帶壞了

(投名狀 劇照)

他覺得,宋朝投門狀,再小也有半張紙,現在呢?隻有巴掌大……

看到此處,估計有一些朋友會掏掏自己的口袋……

咦,我的名片,隻有半個巴掌大啊……

但,這很正常。

《中國風俗通史 明朝卷》裡,專章提到“移風易俗”——我現在所生活的地方,在明朝,直接就叫易俗鄉——講到,很多宋人認為是薄俗的,在明朝人,已是厚俗了。

可見,一種習慣一旦改變,就有它的發展規律,不以哪幾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然而,各朝各代的皇帝們,大臣們,總是覺得奢靡之負日盛,純樸之人難存,不斷釋出着各種移風易俗的诏令,結果呢?

用通史裡的話來說:

改良風俗,實際上是一件牽涉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大事,看起來容易,實行起來卻難。

乾隆:愛新覺羅家的人,本來挺老實,現在卻被一兩個混子帶壞了

(明朝 劇照)

比如,明朝有人欲禁止“競渡、遊春”,有人卻說,劃龍舟,搞野餐,“損富家之羨镪以度貧民之糊口”,讓窮人做點小生意也可以過日子,有何不好?

一句話,移風易俗年年有,可多宣講莫強求。否則,吃力不讨好,不但做了無用功,反增民之不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