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外族或者外國出于各種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
和親作為曆朝民族總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态,貫穿于中國古代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對曆史發展有着或隐或顯的影響。當時,所謂的“和親”,則是指:兩個對立民族停止戰争,轉而建立和平、友好、親睦的關系,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經由兩個民族的政治、軍事當局協商并用正式條約規定的一種民族關系形态。

可以說,為了同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保持這種相對穩定的狀态,中國自漢朝開始統治者就逐漸用和親的方式來進行政治交流。
漢朝初年,劉邦雖然已執天下牛耳,但是,北方的匈奴部落仍然令他坐卧不安。為了穩固自己的基業,劉邦在公元前201年親率三十二萬大軍攻打匈奴。不料,由于不适應北方寒冷的氣候,漢軍很快便落入了匈奴的圈套之中,被困在了白登山。面對匈奴大軍的重重圍堵,漢軍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最終,劉邦聽從陳平的計策,向匈奴單于的妻妾行賄,這才僥幸脫險。
經此一役,劉邦再不敢輕易發兵征讨匈奴。他憂心忡忡地向身邊的謀士婁敬詢問對策,想要用别的方法來解決棘手的匈奴問題。婁敬冷靜地分析道:“經過多年的征戰,士卒們大多疲憊不堪,實在無法再進行距離過長的作戰。而且,國家草創,百廢待興,北伐之舉并不明智。是以,我們隻有想方設法讓匈奴單于的後代臣服我們。我有一計,但擔心陛下辦不到。”
劉邦一聽,急忙說道:“如果真的能令匈奴臣服大漢,朕怎麼會辦不到呢?你趕快說出來。”婁敬回答道:“陛下如果肯将大公主嫁給單于,那麼,事情就好辦了。單于雖為匈奴的首領,但畢竟是一個蠻夷之人。他得到公主後肯定會非常愛護,如果,公主為他誕下子嗣,那麼,這個孩子就是下一個單于。如此一來,大漢和匈奴就有了姻親關系。古往今來,哪裡聽說過孫子對抗外祖父的呢?”
劉邦聽了之後欣然同意,于是,派婁敬為使者與匈奴和親。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和親之舉,自此,和親便在後世中流傳開來。
到了唐朝之時,用和親來穩固政權的做法更加盛行。在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曆史中,總共有近二十個公主遠赴異國他鄉。不過,由于皇帝不舍得讓自己的女兒離開自己,在這十幾個女子中一個真正的公主都沒有。甚至,連名垂青史的文成公主,也隻是一個普通的女子。在史書中,文成公主的籍貫和家庭資訊都是一片空白。有人說她是一個宗室女,可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
和親的女子不是公主,這就是一種欺詐。就算是僞裝成公主,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與大唐和親的國家中竟然沒有一個人對此提出異議。
難道,他們從始至終都被蒙在鼓裡嗎?
其實不然,實際上,大家都對公主的真假心照不宣。而他們之是以這樣做,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公主在名義上是真的。
公主實際上是假的,但是,在名義上卻是真的。因為,不管這個女子與皇帝是否有血緣關系,皇帝都會認她為義女。這樣一來,“公主”就成了真正的金枝玉葉,待遇上也與皇帝的女兒相差無幾。
既然,這個女子在名義上是皇帝的女兒,那麼,誰敢說她不是公主呢?若有誰不識趣,繼續抓着這個問題不放,那就是在藐視皇帝的權威了。
其二、娶了公主的人并沒有把公主當回事。
大唐想用和親的方式來穩固政權,其他國家也想通過和親來與大唐攀上關系。他們認為公主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和親來達到幾個目的。
首先,獲得大唐的認同。
在那些番邦小國的心中,大唐國富民強,自己隻有仰望的份。能夠與大唐聯姻,就是獲得了大唐的認同。無形之中,自己的地位就得到了提高。
然後,倘若情況有變,完全可以将公主當作人質來威脅大唐。不論公主究竟是不是皇帝的女兒,隻要公主有了名份,那麼,大唐王朝肯定不會置之不理。
最後,可以獲得大唐的賞賜。和親之後,娶了公主的國家就可以不卑不亢地向大唐索要賞賜。大唐物資豐富,很多東西都是别的國家垂涎三尺的。這樣算來,隻要娶到公主,就是穩賺不賠。
其三、假公主比真公主更容易相處。
在很多人看來,驸馬是皇帝的女婿,肯定是無比榮耀的。可實際上,公主自幼嬌生慣養,一般人很難與她相處。況且,公主不比其她女子,打不得也罵不得,着實令人尴尬。而假公主就不同了,作為皇帝的義女,名份有了,壞脾氣卻沒了。她們被皇帝認作義女已是莫大福分,根本不會再提出種種無禮要求。
是以,有的人得知了公主的真實身份後仍然佯裝不知,内心甚至是以狂喜。
參考資料:
【《漢書》、《資治通鑒》、《中國古代和親通史》、《中國古代和親公主研究的狀況及今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