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朝擁有百萬大軍,為什麼卻用囚徒鎮壓起義軍?戰鬥力還那麼強?

首先要說明一個問題,秦始皇整合了六國,手裡的兵力确實超過了百萬,可這又有什麼用呢?

對他來說,隻是手上的數字有了變化,對士兵來說,隻是換了個皇帝,該鎮守哪裡還是哪裡。

而且,大秦帝國對關東六國的統治,本身就不是多牢固,這無疑意味着要分出部分精銳的士兵對地方軍隊進行管理。而自己本身的兵力還在跟别人打仗,趙佗、任嚣帶着号稱50萬的秦軍南下,分兵五路攻打百越部族;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河套,所謂的百萬大軍,配置設定在三百萬平方公裡的大帝國裡,平均每平方公裡,能有幾個人?

秦朝擁有百萬大軍,為什麼卻用囚徒鎮壓起義軍?戰鬥力還那麼強?

再者,秦始皇剛剛統一六國,軍權政治還不穩固,将軍士兵士氣低迷,大部分根本沒心思打仗。

随着反抗者越來越多,秦朝統治者終于意識到這樣下去是不行的,于是便讓章邯帶着20萬正規部隊去鎮壓起義。剛開始的時候,章邯帶領的部隊确實消滅了許多起義軍,但結果往往是這裡的起義軍剛剛被鎮壓,那裡的起義軍就又冒出來了,使得章邯煩不勝煩,奔波勞累。秦始皇意識到局勢緊迫,這才推上囚徒作為鎮反軍加入平亂之中。

其三,雖然秦始皇把城中的軍隊都調去讨伐或邊疆打仗。但根據曆史文獻記載,但凡是起義,都能迅速招來幾十萬大軍,由此可推算出當時秦朝的青壯年人數至少在一百五十萬以上,這一點也比較符合秦朝的人口數量(3000萬左右)。

秦朝擁有百萬大軍,為什麼卻用囚徒鎮壓起義軍?戰鬥力還那麼強?

根據秦朝法律對青年男子前後兩次的服役制度可得知,如果當時國内的青壯年都已經完成了國家規定的征、調和徭役後,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再要求他們做什麼事。

在沒有大的軍事活動時,秦朝政府不會過多元持軍隊的人數,一是人太多了不友善管理,二是減少财政上的壓力。打仗需要掏錢,軍隊的開支已經占了國庫的一大半,任憑秦國再富有也不敢這麼造,是以就有了相當一部分接受過嚴格訓練的士兵閑置起來,每當起義的時候,朝廷還沒來得及征兵,這些的地方已經被叛軍占領,自己訓練的軍隊反過來要攻打自己,真是得不償失,禍不單行。

秦二世元年秋,陳勝、吳廣發動900餘名戍卒于大澤鄉起義,拉開了推翻秦朝統治的序幕。自大澤鄉起義到各地響應的初期,秦朝都沒有将這股"亂黨"放在眼裡,隻是讓各地郡守自行剿滅。

直到起義席卷了山東大地時,秦廷才感到了危機。

秦朝擁有百萬大軍,為什麼卻用囚徒鎮壓起義軍?戰鬥力還那麼強?

前面說過,閑散的軍隊已經被叛軍占領,秦朝政府自然無法從這些地方抽調人員服役。至于其他的軍隊呢?由蒙恬率領的軍隊在西北防守匈奴;而由任嚣,趙佗帶領的50萬遠征大軍正在讨伐南越,并且秦始皇的死指令就是按兵不動(預防當時剛剛攻下來的南方諸郡趁亂叛離),是以當時秦朝能夠用來鎮壓起義的兵馬是嚴重缺乏的,這才讓少府章邯以骊山囚徒和鹹陽的犯人組成20萬的"大軍"臨時上陣。

雖然是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但章邯依舊憑借這支部隊殲滅了項梁,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為什麼這支軍隊會有這麼強大的戰鬥力呢?

囚徒的心态是關鍵因素,因為他們深知,隻有立下戰功才能洗淨身上的恥辱。根據當時秦國獎勵戰功的法律,隻要士兵在戰場上立下軍功,就可以得到爵位,免除勞役,賜予土地;還可以利用軍功,為家中有重大罪過親人免除刑罰,是以士兵拼命殺敵以博取戰功。

秦朝擁有百萬大軍,為什麼卻用囚徒鎮壓起義軍?戰鬥力還那麼強?

再者,囚徒中也不乏武功高強勇猛果敢之人。舉個例子,秦國末年的英布,也曾因坐罪而到骊山修築秦始皇陵,但在暴動中,跟着項氏一族反秦,屢建戰功,出人頭地,由一位被壓迫的底層囚犯成為威震天下的九江王。

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殘餘勢力也紛紛起兵複國,并得到當地群眾普遍擁戴,各地分散駐守的秦軍可謂地利人和盡失,遭受到毀滅性打擊。陳勝部将周文一度逼近函谷關,秦朝不得不臨時征發骊山工役、囚徒為軍,由章邯率領,經曆幾番周折後,終于是将大澤鄉的這批起義軍所鎮壓。

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先軍制度”還是很獨到而奏效的,這麼一支由囚徒所組成的臨時軍隊,士兵不顧死活拼命殺敵,在戰場上霸氣側漏,還未開戰就已經赢了一半,其中還有未被發掘的人才,試問這樣一支敢死隊般的軍隊,怎麼會不厲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