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曆史上有很多懸案,比如明末時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再比如明初時期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蹤一案。許多史學家都對朱允炆的下落感到好奇,其實在那樣的曆史背景下,朱允炆隻能是兇多吉少,他的命運,還沒有一個被朱元璋下令處死的大臣好。

封建時代的信條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子如果想逃開君王的刀,似乎隻剩下唯一的辦法——謀逆。但我們今天要說的卻是個例外,胡惟庸案發生時,大臣楊璟被牽扯進去,朱元璋以為自己殺了他,不料朱元璋駕崩19年後,楊璟又神奇地“複活”了。
楊璟是安徽人,算得上朱元璋的半個老鄉,朱元璋打天下時,楊璟出力很多。據《明史》記載,明朝建立後,楊璟還曾經跟随徐達、常遇春等人一起平定山西,當時,楊璟雖然不是主帥,卻也排在傅友德、廖永忠等人的前頭,可見他實力非凡。
然而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在位時殺掉的功臣很多,光胡惟庸一案就牽扯了30000多人,其中包括20多位功臣,楊璟也在其中。然而,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削藩”,朱棣對侄子感到不滿起兵和侄子争皇位時,楊璟突然又以“百戶令”的身份出現在燕軍陣營裡,驚掉了無數人的下巴。
兩個人同名同姓,連家鄉都一樣,隻有年紀相差了8歲。原來的楊璟“去世”時身份是永州營陽侯,正在北方駐守;後來這個楊璟在1381年生了個兒子,取名為楊宗道,恰好,原來那個楊璟的宗族字輩排行裡,輪到他兒子那一輩時,所用的字眼也是“宗”。
更可疑的是,後面那個楊璟身份隻是個百戶令,可朱棣竟然讓他帶了2萬人馬;靖難之役的最後一年,楊璟在靈璧戰死,朱棣即位後,将他追封為“璟國公”。這種死後的尊榮,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百戶令”應該得到的,是以,大多數學者認為楊璟身份有異常。
唯一的解釋,就是楊璟當時投靠了燕王朱棣,朱棣設法幫楊璟詐死,逃過一劫,為了表示對燕王的感激,楊璟便參與了那場扭轉明朝曆史走向的戰争。而經考證發現,湖南祁陽、楊村甸等地的陽姓與歐陽姓人氏儲存的族譜上,都明确記載先祖是明朝大将楊璟。
且族譜上寫明,楊璟的兒子楊宗德、楊宗福在那場災禍中被母族保護起來,隐姓埋名順湘江而下定居湖南,為了紀念先祖,便在祠堂中供奉楊将軍雕像。這一切都充分說明,楊璟當初從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逃走了,朱元璋恐怕萬萬想不到兒子敢幫“謀逆之臣”。
而楊璟戰死後,朱棣厚待他的兒子楊宗道,楊宗道在父親死後先從永平衛千戶做起,永樂八年(1410年)他跟随朱棣親征,立功受賞,被朱棣下令“記名留待擢用”,後來做到了都督一職。可見曆史真如戲,“詐死”這樣的戲碼在曆史上真真實實地上演過,令人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