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邊的“機核”關注我們,這裡不止是遊戲
文章内容有大量劇透。另外片中人物譯名版本衆多,已經形成一種亞文化,選擇文中的這組主要是出于順口考慮,以及筆者本人的興趣。
筆者于 220110 :本文有兩處明顯的事實核查纰漏,一,新劇場版到目前為止并沒有明确表明《多安之島》屬于 『ORIGIN』 世界觀;二,官方對 『ORIGIN』 做出過的背書隻有『平行世界』,文中使用『修訂』一詞有新的替換舊的的暗示,并不準确。
感謝評論區各位的核實與鞭策。評論區是文章的一部分,想要詳細了解的讀者朋友務必進一步閱讀。另外還有一些小的問題可以參照評論區,相信能獲得更好的了解。正文暫時保留原樣,以便參考,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劇場動畫《機動戰士高達:庫庫魯斯·多安之島》将在 2022 年初夏上映,并且公開了概念視覺圖和特報視訊,監督是安彥良和。從 2015 年推出的《機動戰士高達 THE ORIGIN I:蒼瞳的卡斯巴爾》算起,在 7 年的時間裡,漫畫《機動戰士 GUNDAM THE ORIGIN》和 79 年電視動畫《機動戰士高達》不重合的 1/3 内容,已經全部以非常高的品質搬上了大銀幕。未來甚至可能會繼續做和初代故事重合的本篇。是以今天本人打算借此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這部獨特的機器人漫畫。

談起機器人,乃至『高達』這個 IP 近年的表現,是越來越脫不開『三十分鐘玩具廣告』的印象,仿佛回到了初代高達開拍前的 1978 年。而漫畫《機動戰士 GUNDAM THE ORIGIN》(下文稱『ORIGIN』)除了要遭受這方面的誤解之外,也會為不了解的觀衆呈現出另一種印象——不過是爺爺輩著名動畫的情懷重制版,萬代有錢了做着玩。幸運的是,漫畫『ORIGIN』兩者皆非。在我有限的經驗中最接近的類比,應該是『新修版金庸』,原作者在多年之後回過頭來,對名作進行一次負責任的再構成,對于讀者而言實在是一件幸事。
《機動戰士 GUNDAM THE ORIGIN》是初代高達人設兼作畫監督安彥良和繪制,以 79 年動畫《機動戰士高達》為内容重新制作的漫畫,機械設定由原機設大河原邦男重新進行,系列漫畫的累計發行量已經超過一千萬冊。安彥良和在 79 年後逐漸進入漫畫界,代表作是《大國主》、《亞裡安》等曆史/傳奇漫畫,曾獲過不少獎項,并親手把自己的作品搬上大銀幕。
他的業務水準在當年就已十分高超,我印象中富野由悠季曾經表示過『慫恿安彥良和去搞漫畫是他生涯最後悔的幾件事情之一』。『ORIGIN』選用毛筆作畫,是日本國寶級漫畫《浪客行》之外少數使用毛筆的連載漫畫之一。另外,結合《機動戰士 GUNDAM THE ORIGIN GUIDE BOOK I,II》的訪談中對劇本深層次的重新推敲(夏亞的動機等),我推測『ORIGIN』的劇本也有日升編輯部集體創作的貢獻,至少是在方向上達成一緻的程度。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聊聊,『ORIGIN』作為新修版初代高達,到底都繼承了什麼,修訂了什麼。也嘗試為以下問題提供一個參考:為什麼四十年後,初代高達仍然是值得一看的機器人動畫,以及卡通片?在初代動畫之外,『ORIGIN』有着怎樣的價值?
是修訂版,不是重制版,也不是外傳
『ORIGIN』相對于 79 年的動畫劇情,增加了大約三分之一的篇幅,用在描寫夏亞/塞拉兄妹的過去,以及動畫時間線之前的一部分架空曆史。其中也包括了夏亞、蘭巴拉爾、拉拉等,主要是本篇中吉翁側人物的活躍。是以,在 2015 年『ORIGIN』的電影上映之後,相信夏亞也增加了許多的新粉絲。
後世的觀衆回憶起初代高達,往往會有一個『雙主角』的印象——相愛相殺的阿姆羅和夏亞。然而受限于種種條件,夏亞的戲份并不足以完全撐起『主角』的稱謂,甚至在殺害卡爾馬之後由于讀者反響暫時退場。雙主角的印象,更多的是來自于暗線『王子複仇記』中夏亞作為王子的劇情重要性,以及後續作品中對兩人的進一步描寫。新增的這三分之一内容,可以說是把明暗兩線、雙男主做到了名實相符,在劇情完全不弱于本篇的同時,還在編劇時通盤考慮,和『ORIGIN』其餘的部分做到渾然一體。
也正因如此,『ORIGIN』也就不可能成為 79 年動畫的複刻,當然也沒有 DC 新 52 那種推倒重來的激進,恰當的描述是,一個部分原作者參與,經過日升編輯部讨論和承認的修訂版。就像金庸在新修版《射雕》中删除了秦南琴,楊過的母親就隻能是穆念慈那樣,目前已經呈現在銀幕上的『ORIGIN』電影,也并不是和 0079 / 劇場三部曲連接配接,因為它們包含的是接續到修訂版的伏筆和設計。
目前的六部劇場版電影,可以說就是三分之一篇幅的『ORIGIN』。而 22 年即将上映的《機動戰士高達:庫庫魯斯·多安之島》,可以說是這個修訂版除了本篇以外的最後一塊拼圖。
2001 年『ORIGIN』開始連載的時候,『高達』系列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把系列根源的重量級作品重繪,不是一件小事。我不清楚當時是作為一個紀念作品,抑或是已經有修訂的計劃,但安彥良和無疑是一個極其合适又能服衆的人選。在《GUIDE BOOK》中提到,計劃早就有,安彥也很想畫,但苦于一直沒有時間,直到有一次生病住院,等到編輯來探望他的時候,已經把分鏡畫到卡爾馬之死了。(整整四本單行本!)
那一年還沒有财富密碼:1979 年《機動戰士高達》的兩副面孔
79 年的初代高達動畫有着兩個明顯的傾向:基于二戰對架空戰争相對寫實的描寫,以及科幻片中常見的『人類往何處去』的問題意識。而這兩個傾向又是不完全重合的,甚至在續作中逐漸分道揚镳。在我看來,這是因為當時不僅沒有找到新的财富密碼,還要竭盡全力從舊的财富密碼中跳出來——作為玩具廣告的機器人動畫。贊助商在前兩部作品的成功後,告知團隊『第三年可以随你們高興做』,這才給了日升這群年輕人完全發揮才能的機會。
續作,甚至是這個類型的第二部作品,都可以期望觀衆接受某些約定俗成,比如——戰艦人員班組就應該是這樣的,不需要做進一步解釋,但是初代高達不能。是以,主創團隊盡可能多地糅合了不同來源,不同背景的靈感。由此産生的第一部動畫,在『高達』系列的曆史上,說是内容最豐富多面的也不為過。
初代高達對架空戰争的白描,甚至在同一系列的續作中都是相當罕見的。作為賣玩具屬性的動畫,角色卻一多半都是中年人,還把最有力的劇情給了他們,比如蘭巴·拉爾。更不用說補給、難民、諜報和偵察這些與機器人沒有直接關系的部分:如果說間諜米哈爾之死還可以算是一個常見的分支劇情,那麼飛運輸機的瑪姬露達代表的『後勤』在劇中所占的地位不可謂不重要,同時也在續作中迅速缺位到看不見。瑪姬露達的運輸機組,歐穆爾的整備班和損管團隊,突擊登陸艦白色基地号是靠着這些才能活下來的。
同時,以史雷格·羅為代表,服役的兵員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登艦,戰死,又補充;在數次大空戰中,白色基地的甲闆上堆滿了失去母艦的戰機。這些次情節隐藏在機器人英雄的背後,向觀衆傳達了一個有力的暗示:主角隻不過是被故事本身選中的見證者,就像《西線無戰事》的保羅·博伊默爾那樣,他們隻是命中注定逃過随機的死亡,把這場戰争看到最後。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體的設計上,我認為初代高達是有對二戰德國,尤其是北非戰場的深度參考的,包括沙漠戰神話,德式兵法和普魯士/德意志作戰傳統等。團隊中應該有相當熟悉這一部分軍事史的人,或者這些在四十年前的普及程度比現在要廣。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這一整套化用又和機器人動畫的調性相當符合,進而深遠地影響了這一類型。這一點稍後會再展開。
在後續的系列作品中,這第一個傾向逐漸讓位于第二個,也就是以『Newtype』一詞概括的問題意識。提到這第二個創作傾向,在我腦海中浮現出來最直接的印象,莫過于《Z高達》50 回,在幽暗的劇場中發生的橋段。空曠的舞台和觀衆席中,隻有哈曼、夏亞、希羅克三位政治家持槍互角,激辯人類往何處去,正在這時,帷幕後面跳出第四個持槍者,青年卡缪·維丹。随後便免不了惡戰一番,一輩子善于保命的夏亞,這一次舍生忘死也要護卡缪周全,嗆聲道:『創造新時代的不是老人!』随着一道閃耀宇宙的衛星鐳射,他們勝利了,夏亞活着看到了黎明,年輕人卡缪卻戰死了。
修訂 1:戰争這件事本身
『Newtype』在續作中被發揚光大直到不再适應時代為止,形成了所謂 UC 系高達正史中我們能看到的東西。母題也好,問題意識也罷,這一部分構成了一個太空歌劇的形而上核心。據說那個年代日大學幻界受到海因萊因的《星船傘兵》和《月亮是個嚴厲的女主人》影響頗深,初代高達更是能看到許多明顯的參考,說是保留了黃金時代科幻的一部分精神,也沒有什麼問題。『ORIGIN』繼承了初代動畫的兩副面孔,并且拓展了被續作所忽略的那個方向——戰争中小人物的求生。
以 Z 為開端的續作,走向了強調形而上的太空歌劇道路,之後又因為母題的枯竭和商業運作等原因,成為了新一代的财富密碼。而『ORIGIN』正如其名『起源』,回到原點,重新出發。這不啻于金庸修訂《天龍八部》時,對劇情架構做大調整。更難得可貴的是,『ORIGIN』仍然由當初的大部分主創負責。事實上,『ORIGIN』主要在一些重要的情節與人物上,做出了謹慎克制的修訂。
什麼覺醒者啊?人無論到哪裡都隻是人而已。原本隻是廣闊的世界裡渺小的人類如何生存的真實故事,不知何時就變成了被選中的人類成為特别存在的故事。宣傳天選之子、選民思想的故事,實在是十分危險啊。是以我決心将自己了解的高達傳播出去。當然,原作者、身為導演的富野由悠季也是同意的。我表示要将多餘的部分去除,将必要的部分補足,而富野由悠季就隻說了一句話,“那就讓我看看吧。”
以上摘自安彥良和在 2017 年的訪談(譯文節選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26419)。架空曆史類作品總是會傳遞作者的觀念,在高達系列的曆史上也有過先例。不過安彥良和把他繪制曆史漫畫的冷靜帶到了『ORIGIN』中,作者的視角述而不作,是非留給讀者去評說。
士兵在戰場上生存的架空故事,以這一點為綱要,修訂集中在對人物發展的再推敲,和對原本受限于種種條件而不能充分展開的情節進行整合上。
修訂 2:群像和電影級劇本
對整個世界觀都有影響的修訂,莫過于吉翁之死的留白和夏亞的複仇動機。吉翁·戴肯仍然是在演講中戲劇性地死于心髒病,但是具體原因則是留白了。『高達并不是所謂善惡二分法的故事,也不是悲劇性男女主角的故事。(夏亞和塞拉的)父親就隻是死了。(故事是以開始)』安彥良和在 《GUIDE BOOK 2》 的訪談中說。
以此為起點,夏亞的動機比起父仇,更靠近母仇。『夏亞明明就是設定成頭腦好到不像話,但卻表現得一點戰略概念也沒有啊。』即使以複仇為最終目标,他也本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這一點很不合理。是以,安彥在保留了故事原本構架的基礎上,選擇将其解讀為夏亞對人生最大創傷的情緒化反應。
從『我爸爸都沒打過我』到阿姆羅逃走,『ORIGIN』做了更加草蛇灰線的安排。在降落地球的護航任務中,阿姆羅患上了嚴重的幽閉恐懼症。本來他應該在重力臨界點之前從後甲闆歸艦,但就在此時,出現了一艘友軍将官的救生艇,林有德不得不将後甲闆用于收容小艇。阿姆羅錯過了最後的歸艦時機,躲進白色基地的尾流,在黑暗中熬過了高熱和通信幹擾才活了下來。另外出航以來,一路上林有德對他基本上是打一棒給一個棗,『你不開有得是人開』和『整備班随你調遣』交替進行,熬過最艱難日子的同時也種下了隐患,等到林有德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晚了,最後的爆發才是脫逃事件。
這樣從若幹篇之前就開始逐漸鋪墊,最終進展到決定性情節的角色關系還有很多——阿姆羅和芙勞;塞拉和凱;蘭巴·拉爾、哈蒙和愛着哈蒙的小軍官;林有德、米萊、卡姆蘭和史雷格·羅,等等,漫畫有足夠的篇幅,可以為出場人物做一組群像。
『ORIGIN』的劇情相當飽滿,是以電影劇本為标準重新組織的,每一幕平均一條主情節配兩條次情節。就拿 79 版動畫經典的第一話為例,當年被認為『在有限的時間裡傳達了豐富的内容,并且讓觀衆能夠充分吸收』,這災難片式的二十分鐘被擴充成為『出航篇』如下:
主情節:阿姆羅的曆險,直到高達屹立于大地之上。
次情節 1:夏亞的小兵們的火力偵察,在殖民星隔層裡和 RX-78-01 的遭遇戰。鏡頭轉向有臉有名字的吉翁士兵們,順便解釋了原本的測試駕駛員哪去了。
次情節 2:塞拉和芙勞的救護車之旅,平民視角,順便帶出凱和小林。
次情節 3:胖子龍和艦長駕魚雷艇特攻,艦長臨走前把指揮權交給林有德。原本艦長在炮座上受傷相當牽強。
經過這樣的再構成,『出航篇』非常适合改編成一部劇場版,或者劇場版的前兩幕。這可能也是『ORIGIN』改編成劇場動畫效果非常好的原因之一——因為本身就是這麼畫的。更不用說安彥本人就是一個多面手,動畫從業、漫畫家、電影導演,這些背景讓他能夠如魚得水地依據已有的素材剪裁出緊湊精彩,又适合媒介的劇情。
另外原本缺乏戲份的填充角色也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基西莉亞在 79 版動畫中基本上充當了一個解圍之神的角色,在『ORIGIN』中則有了從青年到中年跨度極大的人物塑造,作為一個政治家角色活躍并且決策,在夏亞的歸來、基連炮擊親父等情節中都有重要的演出。芙勞有更加複雜的内心世界,這使她從『機器人動畫中必須要有一個的那種女孩子』的影子中進一步脫離出來。
修訂 3:去機器人化
修訂還去掉了許多機器人動畫的約定俗成。首先是删去了一些由于必須做玩具廣告,而不得不加入的要素,比如合體變形,和流星錘這種意義不明的武裝。更重要的是,去機器人化展現在劇情的結構上——将許多『來一個打一個』的單元劇,編織成有邏輯,有經過的戰鬥行動。比如從蘭巴·拉爾到初戰黑色三連星,這一段就做了非常精彩的整合,下面簡要介紹一下。
這一連串戰鬥行動位于白色基地歸鄉之路的末尾,加布羅勝利在望時。
第一幕
在漫漫黃沙之中,首先阻攔在白色基地面前的,是以『為卡爾馬複仇』名義重回前線的蘭巴·拉爾和哈蒙·克勞蕾。蘭巴是一個不得志的軍人,即使他曾經戰功彪炳,能力出衆,也因為政治犯之子的身份而得不到重用,甚至應有的補給都有困難。哈蒙是他的情人,也是數十年間和他共同進退的戰友。她曾勸說蘭巴,推掉這個高危任務,下屬們也會支援的。蘭巴說,他可以作為一個履曆上有污點的人過下去,可是哈蒙和兄弟們不能跟着他受苦。是以他希望完成這個有重要宣傳作用的任務,給他們的下半生一個保障。
蘭巴·拉爾率隊對白色基地發動了三次突襲,裝備一次比一次差,但是造成的損害一次大過一次。第一次有桑給巴爾級巡洋艦,直接把阿姆羅打到自閉,驚出林有德一身冷汗(這之後還特别爺們地給阿姆羅當了一回人生導師)。第二次巡洋艦被調走了,換成了氣墊船加洛普,仍然靠陸戰幹掉了白色基地半數的艦載機。由于拿不到配屬的大魔,最後一次他們隻能靠肉身進行特種作戰,而白色基地此時也已經滿身瘡痍、彈盡糧絕,幾乎被攻入艦橋。最終蘭巴·拉爾遇到早年間搜孤救孤的阿爾黛西亞(塞拉),震驚的一瞬間被白色要塞官兵槍殺。臨死前不忘用手雷自爆,死在了高達的手裡。哈蒙和殘部駕駛加洛普撤退。
第二幕
随後白色基地到達了戰線上的中立地帶庫斯科,在聯邦控制的船塢中入渠進行緊急修理。此時,王牌飛行員組合黑色三連星也在庫斯科近郊進行大魔的适應性訓練,察覺到了一絲異樣。瑪姬露達的運輸機組帶來了指令,加布羅将訓示庫斯科附近的友軍發動大規模的佯攻,掩護白色基地歸航,另外司令部高度評價你部一路上的戰果。一船人心情都很激動:上面從來沒有放棄我們,馬上就可以回家了!于是行動當日,白色基地号保持無線電靜默,悄悄地從庫斯科東面出發,沿着一個充滿濃霧的無名山谷向北低空航行。
與此同時,一位小軍官帶着一台舊紮古和兩輛馬傑拉來到了哈蒙的駐地,他還帶來了通過私人關系搞到的,白色基地行蹤的情報。原來是早年蘭巴的小弟,愛慕哈蒙很多年,同時也尊敬着蘭巴,于是多年來一直為兩人鞍前馬後。這次為了給蘭巴報仇,小軍官動用了能找到的所有關系和人手,包括他自己作為一名死士。于是這一晚,哈蒙·克勞蕾的部隊悄悄從戰鬥序列上消失了。黑色三連星沒有參與當晚的戰鬥行動,但他們在實彈演習時目擊了加洛普的異動,以敏銳的嗅覺跟了上去。
第三幕
白色基地在裂谷中遭到了哈蒙一行人的伏擊。若是平地交戰,以白色基地補給後的配備,再來十個加洛普也不放在眼裡,但衆人甫脫大難,心情松懈,在對方以命換命的打法下開始漸漸不支。醫務室裡,在上一次行動中受傷的胖子龍由于颠簸醒來,一邊心裡嘀咕『林有德是不是又沒好好偵察』,一邊蹒跚着來到機庫,騙了地勤之後擅自出發,準備飛一個偵察的航程就回來。
哈蒙的殺招是使用裝滿了炸藥的加洛普終結白色基地,而自己則乘坐馬傑拉(的飛行炮台),親手了結阿姆羅,局勢已經完全把白色基地将死了。但就在這時,胖子龍結束了偵察任務返航,在濃霧中看不清前方,隻能依靠對地雷達飛行,無巧不巧,和哈蒙的馬傑拉正面相撞。胖子龍當場死亡,而白色基地隊也抓住這一微小的機會,化解了危局,殲滅了哈蒙的部隊。
龍作為資格最老的飛行員,一路支援着白色基地,他的陣亡對整個士氣都是很大的打擊。可誰也沒想到,這隻是一連串噩夢的開端。
胖子龍和哈蒙屍骨未寒,馬上黑色三連星奔襲而來。簡單整補後白色基地的機動部隊又投入戰鬥,卻奈何不了兼具高超運動性和堅固裝甲的大魔,防衛線搖搖欲墜。亂戰之中,瑪姬露達駕駛米迪亞闖入,為阿姆羅制造了一個拼刀的空隙,用非常具有創造性的方式,幹掉了三連星中負責狙擊的馬修,但運輸機也被擊中,瑪姬露達當場陣亡。遭受了相當的損失之後,黑色三連星的殘部終于撤退了。
一夜之間,白色要塞失去了他們的老前輩和勝利女神,好在他們仍然能夠繼續前進。
小結:去機器人化
『ORIGIN』把初代高達的經典橋段在時間、空間上做了更合理的安排,整體考量後組織到了一起。《雨之貝爾法斯特》、《血染大西洋》等章節,也遵從地理上的合理性調換了先後順序。在『ORIGIN』中,已經沒有機器人動畫約定俗成的單元劇了,取而代之的則是連貫一緻的幕和幕間。
結語
我第一次接觸到高達系列,是在十多年前的社群圖書館,找到一本富野執筆的初代《高達》劇本/小說,結局似乎是阿姆羅·雷在最終一戰中死于流彈,夏亞帶着新人類部隊走上了革命道路……接着就是漫畫《機動戰士 GUNDAM THE ORIGIN》。是以當時的我想的是,這個系列擺的位置應該更靠近《西線無戰事》或者《靜靜的頓河》,而《基督山伯爵》這種反而更像 ACG 界會搞出來的東西。這個不甚準确的印象伴随了我很多年,我也一直覺得『ORIGIN』可能會是高達這個系列曆史上幾乎是最好的一部作品了。後來就有劇場版問世,再後來居然把不重合的部分全拍完了……說老實話,本篇已經是萬事俱備,隻看日升想不想拍的狀态了。就像哈薩維這種壓箱底的老本子,馬上拍或者幾十年不拍,都不會是很奇怪的事情。希望經過我的介紹,可以有更多讀者知道這部偉大的漫畫。
日本動畫曆史上,有不少片子是承載着時代精神的,初代高達當然也承載了一些些。當然量不是很多,有人喊『我們都是明日之丈』,但是『我就是高達』這種話就隻能作為一個梗台詞。無論是作為動畫考古,或者是想感受那個年代的精神風貌,或者想借此觀察『高達』這個系列在數十年間的流變,如果要我隻推薦一部高達系列的片子(事實上也沒幾部可推薦的),我會選初代高達,漫畫的話我就會選『ORIGIN』。
這篇文章很長,感謝各位讀者的耐心,我們有緣再見。
外一則:現實營養
最後,順便聊一下之前提到過的,可能對初代高達和『ORIGIN』造成影響的現實素材。具體來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北非戰場的沙漠戰神話,與部分沿襲自德國舊傳統的德軍指揮體系——或者說『德式兵法』。
北非:無恨之戰和隆美爾神話
北非戰場的“神話”要比其他任何戰場都多。很多人都以為,沙漠遠不隻是一種“地形”,而是可以讓機械化軍隊擺脫城鎮、山巒、瓶頸地帶和阻擊陣地的束縛,自由自在機動的空曠之地。……按照常見的說法,由于沒有了地形條件的限制,裝甲部隊的交鋒非常純粹,每次戰鬥都是棋逢對手的激烈較量。最後,在這片沒有平民的環境中,敵對雙方都可以清清白白地作戰,既不必為占領軍義務中模糊不清的道德界限困擾,也無須為鎮壓後方的遊擊隊而勞神費力。……唯有沙漠戰争依舊享有“無恨之戰”的美譽。
以上引自羅伯特·M·奇蒂諾的軍事曆史著作《國防軍》第一部第四章。『無恨之戰』當然是一種神話,并無多少真實成分,但這個神話與以初代高達為濫觞的『真實系機器人』系列的設定卻有着天然的契合。以架空戰争為核心講一個故事,一個選擇當然是像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那樣,把戰略放在第一位,從古籍/帝王術中汲取營養,寫成偉人傳記或者《三國志》;以初代《高達》為代表的另一條道路,則是聚焦于戰術層面,小人物、飛行員、前線指揮官的故事。此時,和『無恨之戰』神話的聯系就浮現出來了:不僅是友善的設定,更是兩者深層次的共鳴。
科幻機器人的機動性和泛用性,固然讓編劇可以不需要埋首到戰史的故紙堆中,才能創作出說服觀衆的展開,更重要的是,聚焦于戰術的機器人題材,需要清清白白的英雄和反英雄。即使角色們暫時為占領、屠殺等在戰史中常見的陰雲所困擾,他們的最終歸處也是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戰士,在搏鬥中死去或者取得勝利。大人裡面的小人——機器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戀的投射,而機器人動畫和北非神話,都不約而同地在塑造一個『清白的戰士』這種自我。
說回無恨之戰與北非神話,其造就的最著名的形象,當然是埃爾溫·隆美爾。這個形象也不同程度地重疊在了初代高達塑造的指揮官群體身上,并對後世的機器人題材造成深遠的影響。以下的引文同樣來自《國防軍》:
每一個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學者都知道隆美爾的神話。他是一個才華橫溢、完全不問政治的軍人。他不是納粹分子,他在沙漠中打了一場漂亮而清白的戰鬥,赢得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指揮官之一的美名。當他終于認識到自己所效忠的政權的惡魔本質之後,積極參與了刺殺元首的密謀,并在敗露之後自我了斷,以換取元首不加害他的親人的承諾。實際上,這些說法沒有一條是嚴格符合事實的。
隆美爾偏好靠前指揮,崇尚進攻,擅長急行軍,補給非常困難,同時和納粹保持距離,這些特質不同程度地嫁接到了蘭巴·拉爾和夏亞身上,而他們也位列高達系列特質最鮮明、最有人氣的幾個角色之一。蘭巴·拉爾越打裝備越差,反而越兇猛,依靠純粹的精神力量戰勝有物質優勢的敵人,甚至劇本給他的舞台都是一片沙漠。夏亞的角色來源複雜得多,甚至可能包括富野由悠季自己的一部分投射,但他在衆多軍官同僚中引發的不信任/始終能得到最重要的人的信任,以及他『野心勃勃又精力旺盛的外來戶』的形象,這些特質都符合普魯士曆史上偉大軍官的模式。所有這些都對後世機器人動畫的角色構成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不管當時主創是有心或是無意暗合,有一點是顯然的:機器人動畫和某種現代戰争神話殊途同歸地走向同一個精神核心。
當然,『無恨之戰』又怎麼可能真正無恨?哈蒙在蘭巴·拉爾死後癫狂的複仇劇,阿姆羅·雷的幽閉恐懼症以及他與夏亞之間關于拉拉·辛之死曠日持久的争論,這些情節都在不經意間向觀衆露出了一個嘲弄的微笑。
間戰時期:德式兵法
如果戰争就是一種看誰能在第一次交鋒中最徹底地羞辱對手的簡單較量,那麼德國國防軍将會輕而易舉地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軍有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質組合:追求速勝,對運動戰和向心攻擊的偏好,軍官團可以相機行事而不會遭到上級大力幹預,密切協同的坦克和航空兵——這些特質在曆史上呈現出的優勢和弱點也被化用到了初代高達的故事當中。甚至可以說白色基地和他們的吉翁對手,兩方都有着濃厚的『德式兵法』氣質,這一點在『ORIGIN』的修訂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任務式政策,即讓下級指揮官獨立決策的理念,在很多橋段裡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 SIDE 7 金恩的擅自攻擊開始了整個故事,如果沒有意外在場的阿姆羅·雷,這很可能将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突襲。哈蒙·克勞蕾和黑色三連星在一連串沒有事先協同的進攻行動中将白色要塞逼入絕境,以及夏亞帶領的瘋狂漁人隊在加布羅和貝爾法斯特的指揮。在劇中缺乏成熟的參謀制度的情況下,任務式政策成為了制造混亂的配方,但是也在『短促而活躍』的戰法指導下抓住過稍縱即逝的機會。
德式兵法的問題也被反映在了劇情設計之中。這種依靠機動小部隊和航空兵的沖擊力,強調速勝的戰争方式,即使取勝,要重新整合被征服的土地也困難重重。在白色要塞歸鄉之旅中,瑪姬露達帶領的運輸機隊可以說是真正的生命線,而武裝貧弱的米迪亞能夠多次穿越雙方犬牙交錯的戰線,除了劇情需要之外,我相信也有一些現實參考的因素。迅速的推進會帶來很多空隙,同時在另一個重要的參考,一馬平川的北非沙漠中,也是不存在真正的包圍的。
『ORIGIN』增加的 1/3 内容中包括戰前雙方的技術與軍備,似乎也能看出創作團隊對一二戰之間各國的反思和試驗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英國人發明了坦克,并且早在 1928 年就組建了一個激進的機械化試驗旅;蘇聯紅軍也同樣在鑽研坦克、飛機和傘兵的潛力。但是德國軍隊在間戰時期的特點是,他們并沒有嘗試發掘新戰法,而是把新技術和自己的作戰學說結合起來,『裝甲部隊』是『所有兵種的機動性都提升到和坦克相當』的部隊。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一點,所有這些隻不過是滿足觀衆想看『紮古砍戰艦』之後誕生的副産品。
運動戰是一種曆史現象,它既頑固地抗拒着上司者,比如希特勒,的個性缺陷,也抗拒着對它不利的複雜系統性因素。無論是龍背上的騎兵還是星船傘兵,它可能會在我們的曆史意識中長久地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資料
機動戰士 GUNDAM THE ORIGIN 1 - 24 卷 (日)安彥良和
機動戰士 GUNDAM THE ORIGIN GUIDE BOOK 1 - 2 (日)安彥良和等
國防軍:第一部 折戟沉沙,1942 年德軍曆次戰役 (意)羅伯特·M·奇蒂諾
富野由悠季的影像原則 (日)富野由悠季
我還是很幸福的,早年喜歡的很多通俗文藝作品都有人負責任地去修訂。
譯名對照表
林有德:布萊德·諾亞
胖子龍:良·保政
塞拉:雪拉·瑪斯
由于微信公衆号的改版
您要是喜歡,麻煩點個看
這樣不會錯過我們的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