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巍:年畫是特定文化 需要保護的不僅是技術

福祿壽、虎鶴鹿、金魚蓮花、神話曆史……傳統的年畫之中,濃縮着農耕社會中千百年的生活經驗。但随着社會的發展,年畫裡的中國,離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遠,是重建傳統,讓失落的文化再一次融入生活,還是讓它陳列在櫥窗裡,或許是一個永遠都沒有答案的問題。

高巍:年畫是特定文化 需要保護的不僅是技術

高巍,北京民俗協會會長、民俗文化專家。受訪者供圖

陷入困境的傳統

新京報:在今天,傳統的年畫離生活越來越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高巍:傳統的年畫,大多都是木版畫,也就是雕版印刷的産品,這也是曆史上最初的複制、印刷技術的展現。是以,随着印刷技術的進步,傳統木版畫難以适應現代生活的節奏,也是自然的趨勢。實際上,不僅僅是今天,在曆史上,從最初興起的宋代,到明清時代,年畫也一直在變化。

新京報:越來越多的人過年不再張貼年畫,在你看來是什麼原因?

高巍:貼年畫的需求少了,原因有很多。首先,在過去,春節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人們在這個時候舉行各種慶祝的儀式、寄托生活中的種種期望,尤其在物資匮乏、生活艱難的年代,人們刻意地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豐裕的期盼。但現在,人們在物質方面的需求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相應的精神需求也就少了。其次,年畫的題材相對單一,大多是一些祈福、祝願方面的内容,在生産力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寄托情感。第三,過去的節日活動相對固定,就那麼多,是以每一個儀式都很重要,但現在日常的休閑活動足夠豐富,是以很多傳統的節日活動都在衰落,不獨貼年畫。比如拜年,以前必須要見面才能拜年,現在電話也可以,走親訪友也就不是必要的活動了。

年畫是特定的文化

新京報:幾張年畫貼在家裡,一下子就讓人感覺到過年的味道了,為什麼年畫有這樣的效果?

高巍:年畫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一套文化儀式,人們過年的時候貼年畫、貼對聯、挂燈籠……這些事情平時是不做的,隻有過年才會做,長期的重複之下,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套春節獨有的節日文化和節日傳統。在人們的意識中,過年就是要做這些事情,反過來說,做這些事情,就是過年了,是以一下子就感覺到年味兒了。因為它代表的,是特定年代留存的一種文化記憶,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接受過相關教育的人,都能夠從中感受到文化的意蘊。

新京報:在今天,該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呢?

高巍:因為生活方式的變化,許多傳統的儀式、文化都在變化。但那些文化記憶,本身有其價值,是以需要保護。不過,人們的生活也在不斷變化,春節是一個辭舊迎新的節日,生活如此,文化也是如此,總會去舊迎新,這是正常現象,不忘記曆史是對的,但也不一定非要把所有的曆史都背在身上。

保護的不該隻有技術

新京報:許多傳統的年畫都列入非遺項目,加以保護,能否讓這些傳統的文化和現代社會結合起來呢?

高巍:确實,有一些傳統的手藝人很願意創新,比如楊柳青,也有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的大娃娃,再如桃花塢,那裡的一些題材常用常新,現代人也很喜歡。還有人把傳統的年畫做的非常精緻,可以當做禮品,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讓傳統的年畫被現代人接受,可以說是既傳統又現代。不僅是題材,包括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比如有些地方用新的材料代替傳統的材料,紙質更好、顔色更豐富、更現代,包括可以用機器做雕刻,刻出來的版更細膩和精美,這些都是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新京報:但總體而言,大部分列入非遺的年畫,都遇到了傳承的問題,是否有解決的辦法?

高巍:首先,不是所有的非遺都一定要重新活化,有些自然消亡的,就讓它消亡也未嘗不可,何況我們現在有非常多的儲存手段,從實物到技術,從文字到影像,都可以很完善地把傳統的文化保留下來,供後來者了解和考證。其次,做非遺保護,不僅僅是保護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闡釋。目前,一些非遺保護的方法,更看重對技術的保護,很少去深入研究技術背後的文化内涵,更不用說把它闡釋給大衆了。事實上,做挖掘和闡釋,僅靠傳統的手藝人是不行的,手藝人會做,但未必了解背後的文化,這就需要更多的專業學者與傳播力量去參與其中,真正把傳統文化闡釋出來。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陳荻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