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一輪産業變革下濰柴路在何方?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經濟版圖,特别是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标的能源技術,正加速全球能源變革步伐。中國順勢提出“雙碳”戰略目标,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尋求多元化能源轉型。

新一輪産業變革下濰柴路在何方?

1月8日上午,在山東濟南舉行的濰柴動力全球首款本體熱效率51.09%柴油機釋出暨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和“氫進萬家”科技示範工程運作情況座談會上提到,在“雙碳”願景目标下,我國汽車和内燃機産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蘊藏着轉型發展的機遇。

那麼,如何将挑戰轉化為機遇?如何在科技革命的大潮中引領新一輪産業變革?國内裝備制造龍頭企業濰柴動力掌門人譚旭光,給出了自己的戰略路線圖——雙輪驅動,在傳統動力與新能源産業兩大領域同時按下加速鍵。

新一輪産業變革下濰柴路在何方?

柴油機技術挺進“無人區”

内燃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其誕生對交通領域乃至世界經濟格局産生了深刻的變革。伴随着改革開放的程序,我國内燃機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孕育了像濰柴這樣擁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級企業。

幾十年來,通過技術創新,濰柴大踏步追趕國際先進水準,完成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轉型。一方面,全球行業率先打造了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支撐了我國自主品牌商用車占據國内市場99%以上份額,并實作了批量出口;另一方面,持續提升内燃機熱效率,樹立了全球行業标杆。

熱效率水準展現了一個國家柴油機技術的綜合實力,是柴油機誕生125年來全球行業的共同追求。座談會上,濰柴動力宣布柴油機本體熱效率再創世界新紀錄,達到51.09%。而在2020年,濰柴動力釋出了全球首款本體熱效率50.23%的商業化柴油機,當時行業專家評價其“猶如人類史上首次百米跑進10秒”。如今,從50.23%到51.09%,就好比“百米賽道上跑進了9秒”,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全球内燃機行業的話語權。

新能源技術的高速發展給柴油機行業帶來了巨大壓力,但必須認識到,新能源技術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無法實作對柴油機的全面替代。曆史上,一種新的能源要滲透進能源市場、逐漸達到可觀的比重,往往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比如石油在全球能源市場的比重在1877年為1%,用了45年,這一占比才攀升至10%。是以,學界的主流判斷是:柴油機行業未來仍大有可為。

在這個大有可為的領域裡,濰柴已然甩開同行,先人一步,挺進了“無人區”,其每走出一步,都是一次對極限的自我超越。從過去跟着别人跑,到自己摸索着往前走,濰柴可謂中國企業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産業轉型更新的“優等生”。

新一輪産業變革下濰柴路在何方?

新能源全面紮根起勢

氫能風口疊加“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許多企業紛紛加碼氫能産業。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30年,我國氫能産業産值有望達到萬億規模,到2050年将達到4-5萬億的水準。

山東是工業大省、能源大省,近年來大力發展氫能、核電、海上風電等新能源産業。在山東氫能産業的大棋局中,濰柴C位出道、重擔在肩。“氫進萬家”科技示範工程實施以來,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建立了以濰柴動力為核心,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攻關的創新協同體,加快産業鍊技術瓶頸突破和産業化落地。

行業首款200kW級車用燃料電池發動機産品,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國内首款大功率集裝箱式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首款大功率固态氧化物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投入運作;中國第一輛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智能氫燃料電池雪蠟車,服務北京冬奧會;全國第一座“氫+5G”智慧綠色港口、全國第一條“車-站-路”關聯的氫能高速、全國第一個氫能低碳工業園區……由此可見,以濰柴動力為牽頭機關的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在氫能推廣應用中已經進入了“開花結果期”。

氫燃料電池技術被公認是重型商用車動力領域的技術發展方向,濰柴在該領域布局,趕上了風口、踩準了鼓點。

2008年以來,濰柴累計投入50億元布局新能源業務,聚集了近千人的研發團隊開展新能源關鍵技術攻關,并建成了集氫燃料電池和固态氧化物燃料電池的研發設計、試驗檢測、生産制造功能于一體的燃料電池産業園。無論是技術水準還是産業規模,濰柴都實作了國内領先、全球一流,為山東氫能産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引領全球動力領域新變革。

濰柴就是這種穩中有進、有序“變革”的成功實踐者,一手推動内燃機技術不斷攀登行業最巅峰,一手發力新能源業務迅速紮根起勢。雙輪驅動,“蹄疾而步穩,勇毅而笃行”,專注主業的濰柴,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必能開辟産業變革與企業轉型的新境界。(周迎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