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人雲:“五十知天命。”
到了五十歲,人生就基本定型了。有人賺得盆滿缽滿,有人窮得叮當響,有人不認命,還在使勁折騰。
認真觀察一番,不難發現,有一種人,五十歲開始發迹,要不了幾年就翻身了。從這些人身上,可以學到很多的優點,帶來“大器晚成”的勇氣。

02
善于蟄伏的人,為尋找機遇,耗盡半生時光。
俗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越是耀眼的王冠,越是有重量。你隻要光芒,不要重量,那就注定不能擁有它。
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我要的是葫蘆”。一個農人,種下了葫蘆,但是不治蟲,不施肥松土,坐等葫蘆,結果連葫蘆苗都枯萎了。
對待财富,我們一定要避免犯“農人”的錯誤,要在播種之後,繼續澆水施肥治蟲,時不時觀察動态,根據自然的規律,調整耕作的方法。
義烏商人樓仲平,從小到大,一直過着清苦的日子。他做過走村串戶的貨郎,做過塑膠生意,兜兜轉轉很多回,發現吸管這個行業,有利可圖。雖然價格不高,但是量大。
經過若幹年的努力,他變成了富人。他說:“你變來變去,肯定一輩子什麼都做不好。沉下心來,再難的事也能做好。”
緻富,需要工匠精神。不管拐彎多少次,跌倒多少回,都不要迷茫,要确定目标,走下去。等你經驗足夠,本錢足夠的時候,就能一飛沖天了。
03
崇尚學習的人,為了做一番事業,堅持蓄力。
有一個富人說過:“不怕不讀書,就怕在社會上不讀書。”
很多人,走進社會之後,就開始迷迷糊糊過日子,還常常抱怨:“我讀書少,除了打工,還能幹什麼?”
讀書太少,真的不是窮苦的理由。畢竟,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向社會學習,忙裡偷閑地學習,獲得人生的智慧,進而挖到一桶金。
香港财經作家梁鳳儀,她的父親是一個商人,但是時運不濟,家庭由富變窮。當家庭跌落到低谷的時候,梁鳳儀并沒有是以辍學,而是在父親的鼓勵下,走進了大學校園。更難得的是,父親從來不會在學習上省錢。
在梁鳳儀的書裡,有這樣的記錄:“母親甘于食貧,從未試過倒掉隔夜的飯菜,把錢省下來,讓我課餘學習鋼琴舞蹈書畫。”
雖然,父輩沒有重整旗鼓,但是晚輩大展宏圖。這就是一個家庭的格局。
如果你五十歲了,還能站起來,多半是依靠智慧的力量。自己文憑不高,但是汲取了社會的養分,幫助了兒女讀書成才。
家庭富有了,每一個家人,都能夠挺直腰了。
04
韬光養晦的人,手裡有錢,隻是從不外露而已。
《道德經》裡說:“夫子不争,故天下不能與之争。”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會暴露自己的财富,并且會在大衆場合,假裝很窮。當你發現他有錢的時候,他的人生已經成定局了,沒有人可以把他的财富挖走。
人在社會上混,你好,沒有人替你開心,隻有人見不得你好;你不好,就等着被人欺負,還有人落井下石。
我們相信,世上還是好人多,但是對于惡人,不得不防備。
争來争去,把自己的一切都暴露了,還帶來了仇家。如果你低頭前行,可以瞞天過海,那麼你就可以走得更遠,一路上也沒有“刁鑽的對手”。
我的四舅舅,年輕的時候開過中巴車,承包過渡輪,還開墾了幾十畝柑橘園。每次親戚聚會,他都很樸素,常常是開着三輪車,風塵仆仆地趕到聚會現場。
現在,四舅舅不僅在城裡買了房,還在老家建了小洋樓。晚年的生活,衣食無憂。
如果他不買房建房,誰都不知道,他已經先富起來了。
在我們身邊,很多不起眼的人,反而比那些開着豪車、加大油門往前沖的人,更富有,不能小看。
05
獨立思考的人,善于賺取“偏财”,和一般人不同路。
老祖宗留下一句話:人無偏财不富。
“偏财”的道理告訴我們,人這一生,有很多發财的機會。總有一些人,因為機緣巧合,得到了意外的收獲。
有道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比方說,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從來沒有索要回報。但是一個得到恩惠的人,記住了他。在若幹年之後,得到恩惠的人,拉着行善的人一起發大财。
還比方說,一個勇于拼搏的人,被一個富人厚愛了,關鍵時候拉他一把。
看似無心之舉,其實是“早有征兆”的。善于抓住“偏财”的人,在外人眼裡,往往是“另類、不務正業”等印象。
哲學家尼采說過:“更進階的哲人獨處着,這并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堅持做自己,堅守善良,假以時日,就會得到善報,這就是最好的“偏财”。
06
如果你五十歲了,還一無所獲,不要困頓,要向那些同齡的富人學習,從他們身上找到發财的方法。
隻要你不懶,不做缺德事,生活總是會好起來的。
人生的經曆、做過的善事、讀過的書、培養過的兒女、不服輸的骨氣,都是悶聲發大财的“前提條件”,把握住了,财運就來了。
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
财運不給邋遢人,老天不虧勤儉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