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得隴不望蜀,曹操漢中班師返邺之謎

得隴不望蜀,曹操漢中班師返邺之謎

作者:握中懸璧(公号同名),授權讀史釋出。點選此處可檢視上篇文章

從本篇開始,就要進入曹劉漢中大戰戲碼了,這個系列的高潮部分也即将來臨。

一般來講,狹義上的漢中之戰,是從217年年底劉備正式下定決心從曹操手裡奪取漢中開始,直至219年夏天曹操放棄漢中撤回長安結束。

但實際上,雙方對漢中的争奪,早在張魯逃亡後不久就開始了。

這些年劉備的勢力發展非常迅速,除了荊州三郡以外,還拿下了幾乎整個成都平原,大體達成了隆中對的預定目标,也已經初步具備了和曹操掰掰手腕的實力。

而對于曹操來說,這些年讓劉備坐大,也并不是他的放任所造成的結果,而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導緻他無暇顧及劉備。

首先,對曹操來說,稱公建國,準備篡漢,是頭等大事。

其次,在東路合肥和濡須一線,孫權也總是動作不斷,這些都牽扯了曹操不小的精力。

而最後,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曹操客觀條件上不是很友善發動對劉備集團的進攻。

自從曹仁放棄江陵收縮到南郡最北端的襄陽一線後,曹操在荊州方向始終是采取守勢的,這或許也是曹操做出的精心安排。

荊州乃天下之中,目前三方勢力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如果曹操能暫時從荊州抽身,孫劉兩家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反而會産生摩擦,之前湘水劃界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是以,在荊州收縮防守這一戰略,極有可能是曹操故意而為之。

得隴不望蜀,曹操漢中班師返邺之謎

而此時若是再次南征荊州,勝負先放在一邊,首先必然造成的後果就是孫劉兩家會再次站到一起聯合抗曹,這明顯得不償失。

是以短期來看,曹劉兩家在荊州爆發戰争的可能性極低。

那麼中線保持和諧,西線為何也打不起來呢?這則是因為之前雙方在西線并不接壤,是以也就碰不到一起。

東線反複拉鋸,中線收縮防守,西線重點進攻,這是曹操的政策。這幾年,曹操先後打垮了馬超、韓遂和張魯等軍閥,關中、隴右和漢中大小勢力紛紛歸順,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

而劉備也是忙得很,光入川之戰就打了兩年半,是以在這段時間雙方非常默契地各自發展擴張,而沒有産生什麼沖突。

得隴不望蜀,曹操漢中班師返邺之謎

不過,随着兩大強權之間的緩沖地帶張魯勢力宣告覆滅,曹劉兩家之間短暫的平靜也就要宣告結束了。這一次雙方已經徹底接觸上,那麼展開一場大戰也就在所難免了。

之前曹操抓住了孫劉兩家在荊州劍拔弩張的絕好機會,先下手為強拿下了漢中,等劉備和孫權達成和解後再把精力轉移過去,漢中早就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

不過這時候張魯正好南下逃亡,這倒是給了劉備一個機會。

此時的張魯雖然基本是個孤家寡人了,但他在漢中經營多年,根基還在。如果能将張魯收入麾下,便可以借助他的聲望和人脈拉攏一些張魯舊将以及漢中本地大族,将來在對抗曹操的時候這也是一個助力。

是以在黃權提出若失去漢中則三巴不振後,劉備接受了他的建議,準備去迎接張魯。

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将迎魯。(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這個任務的執行人也是黃權,他對此應該非常積極,因為黃權就是巴西郡阆中出身。

得隴不望蜀,曹操漢中班師返邺之謎

可惜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張魯根本看不上劉備,随着那句著名的“甯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座上客”,他最終選擇了曹操,這也就讓劉備的希望徹底破滅了。

目前的形勢對于曹操極為有利,東線孫權鬧了個灰頭土臉,再也不敢打合肥的主意,有張遼在此坐鎮便可以高枕無憂。而在荊州,三方勢力也暫時處于一個平衡期。

這樣一來,曹操就可以把主要精力繼續投入在西線了,如今夾在曹劉兩家之間的張魯已經徹底倒向曹操,在如此巨大的優勢下,于情于理他都應該繼續南下蜀中,不能讓劉備繼續坐大了,否則後患無窮。

持有這種觀念的人在曹操陣營中也有不少,比如劉晔和司馬懿,他們看法一緻,都表示說目前劉備剛剛擊敗劉璋奪取成都,暫時還沒有站穩腳跟,正是讨伐他的大好機會,若是養虎遺患,以後再想打他就不容易了。

不過曹操卻沒有答應,并表示說自己不會像光武帝劉秀那樣“得隴望蜀”,這又是為什麼呢?

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複欲得蜀!"言竟不從。(晉書宣帝紀)

其實這并非是曹操老邁昏庸犯了糊塗,我認為主要原因大概有兩個,其一就是曹操在篡漢方面又打算更進一步了。

此時曹操的篡漢之心可以說是昭然若揭,但是這個事卻急不得,必須一步一步來,雖然篡逆本身就是為人所不齒的,不過該走的程式卻必須得走,一點也不能省,還是要按照王莽那一套流程來。

目前曹操已經是魏公,下一步自然是稱王了。但若想提升爵位,最好還是要取得功勳,隻有這樣才有說服力。

之前曹操徹底掃平河北歸來後,沒過幾個月就做了丞相。後來213年正月在濡須對孫權取得了一場小勝,僅過了四個月就做了魏公。這次拿下了漢中,立下如此大功,正是稱王的大好機會,曹操怎麼會輕易放過呢?

當然以上也隻是一部分原因,曹操畢竟也是一代雄主,不至于單純為了個王号就荒廢大業,他不願此時和劉備開戰應該還有另一層考慮,因為他知道自己目前并不适合繼續擴大戰端。

這一點曹操的對手其實也看得很透,劉備陣營中就有這個明白人,他就是法正。

得隴不望蜀,曹操漢中班師返邺之謎

曹操在拿下漢中後不久就回邺城去了。法正說:“曹操沒有南下進攻而是傳回邺城,并非是他想不通這個道理,而是因為力有不逮,他們内部要出問題了。

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是以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憂偪故耳。(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

當然這并不是說曹操集團内部出了什麼叛亂,法正再怎麼智慧也不可能神機妙算到這個程度。

法正真實的意思是,曹操集團内部始終不夠穩定,經常需要曹操親自去控制局面。

事實上,相比劉備和孫權來說,曹操集團的穩定度确實是要更差一些的,這主要是因為政權性質的不同。

劉備和孫權(确切地說是江東孫氏政權)屬于自主創業,無論他們的目标是割據稱霸還是另造帝業,總之山高皇帝遠,手下也都是自己人,是以逍遙自在無人幹涉。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他選擇了挾天子令諸侯,将朝廷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難免會受到那些所謂漢室忠臣的掣肘,隻要有出格的舉動,就會遭到巨大的反彈。

也就是說這件事是有兩面性的,曹操既然選擇高舉漢朝這塊招牌,選擇享受這種大義名份帶來的的政治加成,那麼他就注定會被這種力量所反噬,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就是要面對不斷的内部動蕩。

從董承到吉本再到魏諷,在曹操的統治下,反對的聲音始終就沒有平息過,無論這些人是否是真心擁護漢室,亦或是僅僅為了争權奪利,但他們至少是以擁護漢室這個名義跟曹操作對的,也給他帶來了一定的麻煩。

而相應的,曹操也在持續地打擊這個群體。做丞相而殺孔融,稱魏公則隐誅荀彧,這都表明了一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

不過曹操實行霸道的統治,這需要他能時刻掌控朝廷、監視朝庭,而絕不能長期遠離朝廷。

即便現在他已經另起爐竈建立了魏國,但新的老家邺城也不見得就能太平到哪去,總有人會趁着這個機會興風作浪,上文提到的魏諷後來就是在邺城發動叛亂的。

是以說這就是曹操政權的一個局限性,他有後顧之憂,出兵周期無法太久。而劉備在這一點上就強得多,即使入川戰役打了兩年多,他也可以放心地把後方交給諸葛亮和關羽。

得隴不望蜀,曹操漢中班師返邺之謎

細數一下曹操以往的動态吧。官渡之戰期間,他出征了大概七八個月;南征劉表與赤壁之戰,前後大約是五六個月;擊破馬超韓遂則用時七個月。

而外出時間最久的消滅袁氏殘餘以及平烏桓一戰,曹操也隻用了十到十一個月,不滿一年。

而這次征讨漢中是215年三月份出發的,到張魯正式投降已經是十一月份快到年底了,如今九個月過去,倘若再不回去很快就要超過一年了,曹操此前從未外出過這麼久,他肯定有些放心不下,而南下蜀中也絕非一朝一夕的事。

當初攻打漢中的時候,這裡的險峻地形就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退兵的打算。

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稍微好走一些的陳倉道尚且如此,通向蜀中的金牛道隻能更加艱險,更别說那裡還有聞名天下的險關劍閣。

得隴不望蜀,曹操漢中班師返邺之謎

是以曹操心裡清楚,此時南下進攻蜀中,必然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劉備已經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實力不容小觑,絕非可以輕易剿滅。

當初劉備進攻劉璋打了兩年多,要是自己陷在這裡,輕易就脫不開身了,到時候朝中不知道要出什麼亂子。我想這才是曹操沒有繼續南下的真正原因。

是以說目前曹操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戰略問題,他還必須考慮政治問題。因為身處的位置不一樣,是以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

而劉晔和司馬懿隻是謀臣而已,以他們當時的身份地位,沒有顧及到這些深層次的東西也不奇怪。

其實曹操倒也沒有這麼快就下決心回去,他在拒絕了劉晔的提議後又在漢中呆了七天,期間聽說蜀地動亂四起,于是再次詢問劉晔還能不能打,結果劉晔卻說蜀地已經初定,不可征讨。

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晔曰:"今尚可擊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裴注)

這件事基本反映了曹操那種猶豫的心态,既想一鼓作氣打垮劉備,又擔心貿然出擊不能取勝反而陷入持久戰的泥潭,更放心不下朝中的事,最後冷靜下來隻好作罷。

215年年底,曹操最終下定決心暫時先回去,臨走時,他把夏侯淵留下主持大局,又留下張郃和徐晃給夏侯淵做助手。

這些年夏侯淵實在太順了,連戰連捷,曹操對他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不過在此同時,曹操也看出了背後的隐患。夏侯淵太飄了,這樣下去遲早要吃大虧。

于是曹操也隻能給夏侯淵潑一潑冷水,告誡他說:“身為領軍大将不能隻靠蠻勇,也要依靠智謀,否則就是一介匹夫。”

曹操此次放心地把漢中交給夏侯淵傳回邺城,或許是他認為夏侯淵能夠聽進自己的話,可惜這隻是曹操的一廂情願,二人此一别竟成了永訣……

得隴不望蜀,曹操漢中班師返邺之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