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7年,老幹部聯名舉報北韓族人趙南起是卧底,為何仍被授上将?

1988年,解放軍恢複軍銜制,17人被授予上将軍銜。自1988年起,上将軍銜是共和國最高軍銜,能得此殊榮的人對解放軍做出的貢獻自不必提,但其中一位将軍卻引起了不小的争議,他便是趙南起将軍。

争議有二,其一,他是一位外籍将軍,更确切地說,他是一位道地的“南韓人”。衆所周知,1955年和1988年兩次大授銜,解放軍都不缺少外籍将軍。1955年授銜時,洪水将軍被授予少将軍銜,他既是我國的開國少将,也是越南的開國少将。是以,趙南起将軍被授予上将并沒有什麼不妥,人們更關心的,是發生在他身上的第二件事。

1987年,也就是授銜的前一年,中央軍委收到一封關于趙南起的匿名信,幾位退休老幹部聯名舉報,稱趙南起與南韓人士來往密切,他刻意瞞報真相,疑似“卧底”,希望中央徹查,堅決反對中央讓這樣的人擔當要職。

中央軍委很重視這封匿名信,可是次年,趙南起仍然被授予上将軍銜。

那麼,舉報信的内容是什麼?趙南起究竟是不是卧底?中央軍委為何堅持授予他上将軍銜?我們首先從那封舉報信說起。

1987年,老幹部聯名舉報北韓族人趙南起是卧底,為何仍被授上将?

趙南起

一封聯名舉報信

這件事發生在趙南起擔任吉林延邊州州委書記期間。

1979年冬天,在一個被大霧籠罩的清晨,趙南起像往常一樣來到辦公室工作,發現辦公桌上放着一封信件。趙南起拿起來一看,這是一封匿名信,從香港發出。

憑着極高的政治敏感度,他并沒第一時間将信件打開來看,而是拿起辦公桌上的電話,把州警察局局長和保衛部門負責人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當人都到齊後,趙南起當着所有人的面,打開了這封來自香港的匿名信。信是一位南韓駐香港的記者寄來的,他在信中說,自己從事媒體工作多年,報道過趙南起的相關事迹。

南韓有一個叫趙南元的老人,看到趙南起的相關報道後十分激動,聯系到這名記者,聲稱自己有一個哥哥,也叫趙南起,兄弟二人失散多年,始終沒有哥哥的音訊。

他希望通過記者向趙南起求證,這位遠在中國的地方上司人是否正是自己的哥哥。南韓記者在信件結尾處表示:如果真的是的話,他就代為通知,讓兄弟二人相認。

1987年,老幹部聯名舉報北韓族人趙南起是卧底,為何仍被授上将?

信件

延邊警察局和保衛部門的同志在趙南起身邊工作多年,完全信任趙南起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負責,看到這封信并沒有什麼敏感内容,衆人徹底放下心來。

然而此時的趙南起卻思緒萬千,他參加工作多年,盡心盡力為國家和人民工作,對家人疏于照顧,對遠在異國他鄉的親人更是無暇顧及。

弟弟趙南元的突然出現,讓他欣喜萬分,再次回想起早年間那段艱難歲月。

但是以他目前的身份,斷然不能私下與弟弟通信,隻好把這份思念埋在心底,同時向省上司彙報此事。

事情一轉眼過去多年,一些退休老幹部從别人口中聽說了這件事,本着對黨對軍隊負責的态度,聯名向中央軍委寫信,要求徹查此事,趙南起的身世由此揭曉。

1987年,老幹部聯名舉報北韓族人趙南起是卧底,為何仍被授上将?

日軍侵略北韓

出生北韓半島,投身中國革命

1927年,趙南起出生于北韓半島忠清北道(今屬南韓)清源郡。

趙南起的祖父趙東植,是北韓的革命先烈,曾上司組織“三一運動”,反對日本人的侵略,後被日本人長期關押。父親趙龍九是一個普通農民,生活貧困而艱難。

趙南起在痛恨日本侵略者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很小的時候,他就勇于反抗日本人的暴政。

趙南起讀國小時,日本人控制的學校要求必須用日語授課,誰敢講北韓語,輕則罰款,重則坐牢。但是趙南起天性無所畏懼,他始終隻說北韓語,無論交多少罰款也在所不惜,讓他的父親趙龍九很是頭疼。

然而北韓半島地少人稀,而且被日本侵略者鎮壓數十年,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擊。

1939年,在那個寒冷的冬天,被釋放的趙東值決定舉家遷往中國,12歲的趙南起也走上了流浪的旅程。次年春,一家人來到吉林永吉岔路河佛堂村定居下來。

1987年,老幹部聯名舉報北韓族人趙南起是卧底,為何仍被授上将?

舊社會逃荒的百姓

佛堂村是一個北韓族聚居的村落,在東北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數百年,民風淳樸。趙南起一家人很快和當地人打成一片,他自己也掌握了漢語,能夠熟練和漢族人交流。

然而不到半年時間,祖父趙東植已年過七旬,時常想起遠方的家鄉,父親父親趙龍九就讓趙南起和弟弟趙南元護送祖父回去。但趙南起拒絕了父親的要求,他說:“

這片土地養育了我,我要留下來做貢獻,讓弟弟送爺爺回去吧

。”

于是,弟弟趙南元護送祖父回北韓,從此再未見過哥哥趙南起一面。

1945年抗戰勝利,北韓半島光複,許多流亡東北的北韓人啟程返鄉,趙南起第二次拒絕回北韓,他希望留在這片黑土地上,有所作為。

1987年,老幹部聯名舉報北韓族人趙南起是卧底,為何仍被授上将?

北韓族百姓

很快,趙南起等來了自己的機會。1945年11月,東北人民自治軍在國民黨軍隊的攻擊下,部隊不得不撤到廣大農村。此時東北的土地改革尚未進行,老百姓不相信中國共産黨上司的部隊,導緻東北人民自治軍的補給出現巨大問題,根本吃不上一頓飽飯。

部隊要打仗,糧食是關鍵,然而岔路河區區長高山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到解決糧食的辦法。

這時趙南起主動找上門來,說自己能籌到糧食。

高山看着眼前這個年僅18歲的小夥子,根本不相信他說的話,問:“你說能籌到糧食,一斤糧也是糧,還不夠一人吃一粒米。”

趙南起被刺激得不輕,他伸出兩個手指頭,激動地說道:“我能籌到這個數!”

“多少?兩百斤?”

“二十萬斤!”趙南起吐了吐舌頭。

高山被吓住了:“就是讓部隊去籌,也隻能籌到幾千斤,你哪來那麼大的本事,一下搞到二十萬斤大米?”

趙南起胸有成竹地說道:“

今年糧食大豐收,岔路河一共兩百多戶人口,每家出一千斤,這不就是二十萬斤!

高山點點頭,但也告誡趙南起:“我們是老百姓的隊伍,不能幹逼迫老百姓的事,老百姓願意拿糧,當然很好,但我們不能像國民黨一樣,強行去搶。”

趙南起拍拍胸膛:“包在我身上!”

那幾天忙壞了趙南起和負責籌備糧食的戰士,他們挨家挨戶做宣傳,讓老百姓知道這是一支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心甘情願為東北人民自治軍捐糧,一下捐出了二十五萬斤,比原計劃還多出五萬斤!

東北人民自治軍副司令周保中得知此事後,料定趙南起是個可造之材,一定要見一見這個剛滿18歲的娃娃。後來,在周保中的介紹下,趙南起進入東北軍政大學學習,并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

1947年,趙南起從軍政大學畢業,來到延邊地委書記孔原身邊工作,從此與延邊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7年,老幹部聯名舉報北韓族人趙南起是卧底,為何仍被授上将?

趙南起(左三)等在烈士墓前

參加抗美援朝,重回故裡

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10月10日晚,正處于睡夢中的趙南起被一位軍事參謀的電話叫醒,通知他立即趕往沈陽車站。趙南起抵達沈陽後不作片刻停留,在夜色中乘坐火車趕赴安東(今丹東)。

在安東,他被任命為志願軍作戰部參謀,跟随彭德懷開赴北韓前線。

這是趙南起時隔11年重返故鄉,志願軍司令部之是以讓他到前線,是看中他會說北韓語,友善北韓人民軍聯絡和翻譯對方的語言。某次,趙南起負責彭德懷和北韓副首相樸憲永會談的翻譯工作,樸憲永見趙南起的北韓語非常流利,十分驚訝,問他:“你是北韓人嗎?”

趙南起回答道:“

不是,我是中國的北韓族人

。”樸憲永非常喜歡眼前這個年輕人,于是邀請他留在人民軍,希望彭總能答應這個不情之請。彭總沒有阻攔,隻是說,一看工作需要,二看他自己的意願。結果趙南起拒絕了這位副首相,這是他第三次拒絕留在北韓。

1987年,老幹部聯名舉報北韓族人趙南起是卧底,為何仍被授上将?

志願軍炮兵

1951年春,趙南起乘坐吉普車到宋時輪的第9兵團,解決兵團的糧食供給問題。在回程途中,吉普車和一輛卡車相撞,趙南起負了傷。被送到野戰醫院後,北韓一個女護士對他含情脈脈,希望和他結為伴侶,一起留在北韓生活,被趙南起婉言拒絕。

抗美援朝期間,趙南起發明了一種叫“

頂牛過江

”的戰術,就是倒着開火車,到了地點,車尾變車頭,換上另一個車頭繼續運輸,大大提高了物資運輸效率,解決了志願軍的一大難題。

1953年7月進行的金城戰役,在半個小時内,志願軍的一千多門大炮發射了1900噸炸彈,将韓軍駐守的陣地夷為平地,負責後勤和運輸工作的趙南起立下第一功。

闆門店停戰協定簽訂後,趙南起回到中國,曆任延邊州州委書記。總後勤部部長、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等職。

1988年,趙南起被授予上将軍銜,是17位上将之一,此後,他又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官至副國級。

而1987年的“匿名信風波”,隻是趙南起将軍輝煌革命生涯的一個小插曲,事實證明,這隻是一個誤會而已。

他雖然出生于北韓,但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汗馬功勞,是人民公仆,也是當之無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

2018年6月17日,趙南起将軍在北京離世,一顆将星就此隕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