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1962年10月~11月,中國和印度圍繞兩國邊境問題發生了局部戰争。關于邊境線的争端并非是冒然發生的,這中間涉及到一些曆史遺留問題。

早從1624年開始,中國西藏地區逐漸出現了一些西方傳教士的身影,他們主要從印度邊境偷偷越境到來,以傳播宗教為幌子收集各種情報。而中國清政府一直禁止西方人遊曆和探路。

在1757年~1849年間,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向印度發動了普拉西之戰、邁索爾之戰、馬拉特之戰等,逐漸吞并了尼泊爾等國,使印度成為其殖民地。但在吞并了印度之後,英國軍隊并沒有滿足,反而把魔爪伸向了與印度接壤的中國邊疆領土。

1884年,英方根據《煙台條約》中《入藏探路專條》,要求清政府允許開辟印度到西藏的交通。孟加拉省财務部長馬科雷率使團到錫金勘查入藏道路,之後英國人可以從印度到西藏去考察。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1886年,光緒皇帝十二年,英國在繼1884年派出一支軍隊入藏之後,又出動軍隊騷擾西藏亞東以南,而朝廷可能先前懾于鴉片戰争和英法聯軍侵華的嚴重後果,并未派重兵剿滅。

1888年2月,經過嚴密的軍事策劃,英國将領格蘭特将軍以西藏隆吐山的中英(印)哨卡越界為由挑起戰争,帶領2000名士兵向藏軍駐守的隆吐山(西藏北)發起強烈進攻,這是英國對中國西藏發動的第一次正式戰争。

清政府迫于英國人的壓力,采取妥協的立場,令駐藏大臣撤卡退兵。而駐藏大臣文碩因卻違反了朝廷的指令,全力支援西藏人民的抗英鬥争,最終因為軍事武器力量懸殊幾次被迫退守。文碩本人也遭到了清政府的革職,代之以主和的升泰。

1890年3月17日,新任駐藏大臣升泰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和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該條約承認錫金是英國保護國。這意味着西藏由此失去了錫金這座天然的保護屏障。此外,該條約實際上使西藏的崗巴宗以南大片地區失去了主權。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1903年,即第一次戰争的13年後,英印殖民當局再次發動了侵略西藏戰争。這一次侵略的意圖更加明顯。英軍官麥克唐納和榮赫鵬指揮軍隊越過則利拉山口,占領春丕、帕裡,直接通過暴力占領了拉薩。

在沒有和清政府的商談下,逼迫西藏地方政府和英方簽訂了《拉薩條約》,條約有規定清政府要拆除自印度邊境至江孜、拉薩的防禦工事。即使後來到北京簽約,英方承認中國對西藏的領土全,但《拉薩條約》仍作為附約。

1912年

,

英印政府意圖進一步侵略西藏,于是強迫中國北洋政府派代表去印度西姆拉進行中印邊界的再次談判。英印政府代表威廉·亨利·麥克馬洪利誘中國西藏代表不成,于是背着中國代表團,在官方的檔案之外,于私下和西藏政府秘密新簽條約條約,僞造了一條“麥克馬洪線”。

這份新條約将邊界從阿薩姆平原邊緣向中國西藏方向推移150公裡,把中印邊境地區的中、西、東3段,大約有9萬平方公裡的大片土地都劃入了英印版圖。中國政府反對

代表團也沒有簽字,最終西姆拉會議流産。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因為中國曆屆政府明确公開表示對此線的不認同,英印方也沒有再提出此事,地圖上也一直沒有标注。直到1936年,麥克馬洪線第一次出現在英屬印度的地圖上。這一事件的發生立刻遭到了中國國民政府的強烈反對。

1947年,印度獨立,終于脫離英國的掌控,成立了印度政府。而此時正值中國進行解放戰争,國民黨面臨強大的危機。印度政府趁我國主要兵力集結于内部作戰,無力增援西藏,瞅準時機派兵到達并占領了麥克馬洪線内的9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和印度舉行了多次會議,商讨解決在解放戰争中被侵略的邊界土地問題。但是印度方拒絕返還侵略的土地,堅持這非正義的、莫須有的“麥克馬洪線”。而中國一向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此事隻能留待解決。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1959~1961年間,新中國遭遇了三年的經濟大困難時期,同時新生的中國被美國等西方勢力的孤立了,比較脆弱。印度政府制定了逐漸蠶食中國領土的“前進”政策。

1962年6月,一股印軍竟然在沒有知會中國政府的前提下越過了麥克馬洪線,并在西藏的領土上建立了許多軍事據點。中國政府當即向印度政府提出抗議,但是印度政府置之不理,反而還加派了一個旅進駐并攻打中國西藏的邊防部隊,甚至還派了空軍到拉薩上空示威。

1962年10月8日,印度軍方派遣大批士兵突然渡過西藏克節朗河,在北岸建立據點。中國巡邏隊員發現之後,發出警告,要求印軍退回麥克馬洪線。但印方拒絕,并直接向中國邊疆巡邏隊開火,導緻中國邊防部隊傷亡30多人。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邊疆部隊此前多次向中央反映局勢,要求反擊,但是中央一直以和平外交為宗旨,多次試圖和印度方和談。而印方一直拒絕和談,并多次發動違法入境、開戰的行為。

與此同時,印度上司人尼赫魯在出訪錫蘭的記者招待會上,直接公開表示他已經向軍方下達指令要把中國軍隊從塔格拉地區趕出去。中國政府考慮到邊疆局勢的緊張、國人的呼求和印度方堅決戰争等,于是下達西藏邊疆局部開戰的指令。

同時,周恩來總理發揮了他出色的上司才能和外交才能。他在和幾位外交部、作戰部的同志商談方案到深夜,得出了要作戰的結論,當即決定必須要在作戰前把戰書發到印度軍方的手裡,不做非正義之戰。而同時,他也考慮到戰争的保密性,精确地算準了戰書到達的時間。

1962年10月20日淩晨5時,中印開戰。克節朗河畔、中印邊界地區的奇普恰普河谷、加勒萬河谷、西藏地區的班公湖等地,中國邊防部隊與印度軍隊展開了大規模的交火,炮聲不斷。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根據彭蘇的《1962,中印戰争紀實》描述:駐紮在克節朗河北岸的塔格拉山脈上的中國軍隊用大炮等重武器猛烈攻擊山下的印軍第7旅。印軍不支,在旅長達爾維帶領下慌忙撤退。中國軍隊乘勝追擊,并使用了計謀:将部隊分成三路,左右兩路吸引火力,中路直擊印度軍隊中央陣地。印軍中計,慘敗,向章多和哈東山口出逃。而山口早就被提前布置好的邊防部隊控制住。旅長達爾維和800餘名印軍被生俘。

10月23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正式向全世界宣告由于印軍越過“麥克馬洪線”發動大規模的、非正義的戰争。中國邊防部隊沒有必要繼續遵守“麥克馬洪線”,必須進行自衛反擊戰。

接下來,在新政策的指導下。中國軍隊暫時放棄和談的可能,開啟“痛擊”。中國部隊乘勝越過“麥克馬洪線”,到達達旺。

達旺地區的印度軍隊兵力雄厚,駐有第62步兵旅,一個炮兵團及兩個山炮連,加上撤退到達旺的第4師指揮和一些直屬部隊。而中國邊防部隊先後攻克了抵棒山口、潘拉山口,一路勢如破竹。但在連續的勝利後,随即又轉向讓河迂回,以切斷達旺印軍退路。但是狡猾的印軍識破了計謀,破壞了達旺的全部設施,全部撤出,并炸毀了讓河橋,進而将中國邊防部隊和印度軍隊阻在河兩岸相峙。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東段和其他戰場的中國邊防部隊也先後轉入反攻階段,拔除了30餘個軍事據。24日,中國軍隊抵達重鎮瓦弄附近地區,暫時停止了軍事行動。兩軍暫時停火。此時印度軍方明顯處于劣勢。

由于印度軍隊作戰一系列的失敗,引發了國内的動亂和恐慌。而在軍事情況如此有利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卻選擇了主動讓步。10月24日,中國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了三項和平建議,建議雙方從實際控制線再往後撤20公裡,脫離接觸。

但印度政府卻拒絕了中國政府的和平建議,并且毫無道理地要求中方全部割讓12萬平方公裡土地。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據彭蘇《1962,中印戰争紀實》描述:此時印度國内主戰派人士占據了主導力量,他們掀起了反華的浪潮。國大黨上司人親自到中國駐印大使館前示威,并燒毀了毛澤東、周恩來等模拟像。印度政府強行封閉中國銀行駐加爾各答分行。印度的華僑也被視作敵人對待,被送進集中營。

種種辱華行為引起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不滿。不僅如此,印度政府甚至還向美英等國請求軍火運送。更甚于,印度企圖利用退守台灣的蔣介石力量,希望蔣能在福建沿海開辟第二戰場,分散中國軍隊力量。幸運的是,中國曆任政府都堅決地反對印度對西藏的非法占有,印度遭到了蔣介石的拒絕。台灣國民黨政府公開發表聲明,不承認麥克馬洪線。

1962年11月16日淩晨,中國、印度在和談無果後再次開戰。印軍利用新增的武器,開始了對中國邊防部隊進行大規模攻擊。

譬如,瓦弄戰場上,印軍炮兵部隊一個小時内發射了2000多發炮彈,連續攻打了7個小時之久。而中國軍隊也将小山炮、重迫擊炮不斷投入印軍中,打斷隊形,後趁敵方彈藥耗盡的絕佳時機,發起反攻。最終,上司人尼赫魯的愛将考爾慌忙坐直升飛機逃離瓦弄。中國軍隊攻克重鎮瓦弄。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11月16日下午,中印戰争最大規模的戰争發生了。幾段重要邊界,中印大規模軍隊同時作戰。讓河後方的色拉印軍多達3000餘人,他們憑借着一個炮火團,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反攻,企圖重占先前被攻克的達旺。而中國邊防部隊也集中火力反擊,并按照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指定的政策,利用了前後夾攻、分路包抄的計謀,重創了色拉、德讓宗、邦德拉的印軍。印軍全線大敗,殘部潰成小股,逃向平原。

11月20日清晨,印軍已經完全被打出了“麥克馬洪線”。印軍全線大敗的消息傳回印度,印度全國陷空前的大混亂。首都市區内甚至發生了要員逃離、劫匪打砸搶事件。印度總理尼赫魯也向美軍再次求援。

但此時,中國政府卻向全世界表明了獨特的态度:中國邊防部隊從11月22日零時起,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并從12月1日,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

完敗的印度,挑起戰争抓捕華僑進集中營,周總理:歸還物資洗幹淨

聲明下達後,12月1日,中國邊防部隊準時開始撤軍。周總理下令,将所有被俘的印軍官兵送回印度,并将戰争中俘獲的物件裝置等洗刷幹淨,送還印度。有關人員向周總理請示,印度方前來領取被俘人員和物資時應該使用什麼顔色的旗幟。

按照國際慣例,戰敗國應該打出白色旗幟表示投降。但是周總理卻大度地讓他們打着綠色的旗幟。綠色代表和平。更代表了中國在對外外交方面的和平共處的積極政策。中國政府在面臨軍事進攻印度的大好時機,卻選擇了和平,這令國際震驚,也令國際社會感到了中國和平外交的誠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