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學生中,門生、監生、蔭生、貢生都是什麼生?

在我國古代曆史上,一些愛讀書學習的人被稱為書生,并且随着社會的發展,“書生”一詞又逐漸地演變出了不少新名詞,比如有門生、蔭生、監生、貢生等,這些各類生都是些什麼生呢?

門生

“門生”大概由“門人”一詞衍化而來,春秋時期,孔子首開私塾講學,他的三千弟子都自稱是孔子門人。到秦漢時期,一些權貴家族或儒學大師對其弟子都稱為門生,比如東漢末年的袁紹就是“門生故吏遍天下”。

漢代選拔官員的制度是舉孝廉,士人通過當地的官員舉薦進入仕途,舉薦的州郡官員被稱為“舉主”,而被舉薦的賢士便成為舉主的“門生”。

古代學生中,門生、監生、蔭生、貢生都是什麼生?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生”一度變質成依附于士族豪強的一類人,他們大多都有一定的才華,追求功名利祿,成為權貴家族的臣屬、門客,甚至是奴仆。

唐宋時期,由于舉行了科舉制度,那些考中舉人或進士的書生,往往又成為主考官的“門生”,這與漢代的舉孝廉很相似,不同的是士人是通過考試的方式和主考官建立起一種特殊的師生關系。

由于唐末出現的主考官結黨營私,培養拉攏自己的勢力,對皇帝的集權統治形成了威脅。宋太祖趙匡胤鑒于此,決定把原來兩級考試的制度上再增加第三個考試,即殿試。

殿試中,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并定出名次,這樣,皇帝就成了主考官,那些新科進士又都成了皇帝的學生,也就是“天子門生”。

古代學生中,門生、監生、蔭生、貢生都是什麼生?

監生

古代有一座所有學子夢寐以求進入的最高學府,那就是——國子監。它最早産生于西晉,公元278年,晉武帝設立了國子學,并設博士和國子祭酒。到了隋文帝時期,将國子學改名為國子寺,隋炀帝又正式改名為國子監。在國子監裡讀書的學生們就叫做“監生”。

宋代時期的國子監是隻有少數人才能進入的,當時規定,隻有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弟才有資格進入國子監學習,而普通的庶民根本無法進入。

明清兩朝放寬了限制,明代的監生一般有這四類:會試不第的舉人,有機會進入國子監深造,稱為“舉監”;以貢生身份入監者稱為“貢監”;有功官員子弟被朝廷特批入監者稱為“蔭監”;捐錢的叫做“例監”。

清代監生主要也分為四類:恩監、蔭監、優監、例監。其中不同于明代的“恩監”指的是因皇家有喜事特開恩招來的,優監和貢監類似。

古代學生中,門生、監生、蔭生、貢生都是什麼生?

監生不同于一般的生員,他們照樣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即使科舉不中者,仍有機會做官,前途相對有保障。是以,學子能成為監生,也是一件相當轟動的大事。

隻是在乾隆之後,國子監逐漸淪為賣官機構,監生也基本成了花錢買官的代名詞,這些監生隻是在國子監挂名,并不真正去讀書,是以,晚清時期的監生出身的官員是被人瞧不起的。

蔭生

明清時期,出現了一種憑借上代餘蔭而取得監生資格的人被稱為蔭生。這類的蔭生也算得上是皇家對官員子弟的一種仕途直通車政策,并且,曆朝曆代基本都有這種政策,隻不過在明清兩朝叫做“蔭生”。

蔭生又根據情況分為幾種:明代按其先代的品行而入監者稱為官生,不按先代官員品而因皇帝特恩入監者稱為恩生;清代因皇家喜事開恩而得以入監者稱為恩蔭;由于先代因公殉職而入監者稱為難蔭。

貢生

從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來,“貢生”就是州府貢獻給皇帝的優秀學生,這些在各府、州、縣成績優秀的秀才有機會到最高學府國子監進行學習,這些學生被人稱為“貢生”。

古代學生中,門生、監生、蔭生、貢生都是什麼生?

明代的貢生主要有四種:由州、府每年選派的一批成績優秀的學生到國子監學習的被稱為“歲貢”;由州、府每三年或五年選拔一名的叫做“選貢”;因朝堂喜事而開恩被選入國子監的叫做“恩貢”;花錢買來的叫做“納貢”。

清代貢生有六種,除了明代的四種外,還有一種叫“拔貢”,指的是從各省科試的一、二等生員中選拔;“副貢”指的是從鄉試落榜生中的優秀者選拔,相當于一個舉人幫的副榜。

貢生相比一般秀才的好處在于其既可以像普通秀才一樣參加科舉,即使不中,最後也有官做,但一般不大,常為知縣、縣丞、教谕等官職,比如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屢試不中,最後憑借貢生的身份做了個“儒學訓導”的小官,專門負責督導縣學的校風。

本文參考自:《國學知識全知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