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亞迪“油退電進”加速 新能源車銷量超60萬輛占81%

比亞迪“油退電進”加速 新能源車銷量超60萬輛占81%

長江商報消息 編者按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綠色、低碳、可持續,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内涵。

“實作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提出傳統能源逐漸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

在A股中,一些汽車、光伏、電力能源企業已率先踏入新能源領域,長江商報記者通過梳理典型公司的發展情況,提供綠色低碳樣本,來展現新能源産業的蓬勃發展,助力我國新能源産業高品質發展。

●長江商報記者 劉方益

比亞迪承諾在2040年以前停售燃油車,而這一目标有望提前實作。

2021年,比亞迪(002594.SZ、01211.HK)銷售汽車74.01萬輛,同比增長73.3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60.38萬輛,同比大增218.3%;燃油汽車銷量達13.63萬輛,同比大降42.54%,“油退電進”正在加速。

長江商報記者統計發現,比亞迪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已占到總銷量的81.57%。

作為一家橫跨汽車、電池、IT、半導體等多個領域的企業集團,比亞迪擁有全球領先的電池、電機、電控及整車核心技術,為全球汽車産業開拓出嶄新的發展路徑。

12月新能源車銷量占比升至94.79%

停售燃油車已逐漸成為傳統車企的共識,車企更是紛紛列出退出“時間表”。

2021年11月,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沃爾沃、福特、通用汽車、奔馳、比亞迪、路虎捷豹等6家傳統車企簽署了《關于加速向零排放汽車和貨車轉型的宣言》,目标是在2040年之前實作零排放汽車和貨車的銷售占比達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簽署了這份宣言的車企,都在其他場合提出過停售燃油車計劃,隻有比亞迪首次明确提出要在2040年以前停售燃油車。

實際上,對于比亞迪而言,2040年或許太久。

近日,比亞迪公布了2021年12月銷量。資料顯示,當月比亞迪全系銷售汽車9.91萬輛,同比大漲75.97%。

其中,比亞迪12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39萬輛,同比增長225.73%,連續兩個月突破9萬輛大關,再次重新整理紀錄。

需要注意的是,12月份,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占總銷量的比例已提升至94.79%。

從全年來看,比亞迪2021年銷售汽車74.01萬輛,同比增長73.3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60.38萬輛,同比大增218.3%;燃油汽車銷量達13.63萬輛,同比大降42.54%。

由此看來,比亞迪“油退電進”持續推進,而且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已占到總銷量的81.57%。

對比來看,2021年全年,特斯拉傳遞量為93.62萬輛,同比增長87.4%,依然占據新能源車的“頭把交椅”。

不過,從增速上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幅達2.2倍遠超特斯拉,想要趕上後者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有報道顯示,比亞迪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透露,2022年公司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标大約在110萬至120萬輛,銷量增長為80%至100%。其中,純電動汽車預計年銷60萬輛,增幅在90%左右;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預計年銷50萬至60萬輛增幅在80%至120%。

推進向新能源汽車産業變革

“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滲透率有望達到70%。”這是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對汽車行業的預判。

事實上,已創業26年的比亞迪,絕對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先吃螃蟹”的車企。

早在2003年,比亞迪從進軍汽車業務開始,就已經啟動了電動汽車的研發,2008年推出首款新能源汽車,率先掌握三電核心技術。

作為一家橫跨汽車、電池、IT、半導體等多個領域的企業集團,比亞迪擁有全球領先的電池、電機、電控及整車核心技術,以及全球首創的雙模技術和雙向逆變技術,實作汽車在動力性能、安全保護和能源消費等方面的多重跨越,為全球汽車産業開拓出嶄新的發展路徑。

在動力電池領域,比亞迪開發了高度安全的磷酸鐵锂電池和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電池,應用于電動商用車和電動乘用車領域,解決了電動汽車電池在安全性、循環壽命和續航裡程等方面的全球性難題。

目前,比亞迪已在動力電池領域建立起全球領先的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并通過動力電池産能的快速擴張建立起領先的規模優勢。

此外,比亞迪積極布局研發SiC MOSFET,未來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将逐漸搭載SiC電控,使整車性能在現有基礎上實作顯著提升。

在商業推廣方面,比亞迪推出的純電動大巴和純電動計程車已在全球6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個城市成功營運,為洛杉矶、倫敦、阿姆斯特丹、悉尼、香港、京都、吉隆坡等城市帶來綠色環保的公共交通解決方案。

比亞迪表示,未來将繼續緻力于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突破創新和産品的應用推廣,積極推進傳統汽車轉向新能源汽車的産業變革。

刀片電池産能正快速爬坡

作為純電動車“CPU”,車規級IGBT核心技術是比亞迪半導體的核心業務。

比亞迪半導體經過十餘年的研發積累和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化應用,已成長為國内規模較大的IDM車規級IGBT廠商,也是新能源汽車IGBT國産替代廠商之一,累計裝車量居國内廠商前列,為新能源汽車電控核心零部件的國産自主可控提供保障。

在2021年12月28日舉行的第三屆硬核中國芯領袖峰會暨汽車晶片技術創新與應用論壇上,比亞迪半導體功率半導體産品中心進階市場經理孫允帥表示,目前,比亞迪半導體基于高密度Trench FS的IGBT5.0技術已實作量産。

據介紹,比亞迪半導體正在積極布局新一代IGBT技術,緻力于進一步提高IGBT晶片的電流密度,提升功率半導體的可靠性,降低産品成本,提高應用系統的整體功率密度。

未來,比亞迪半導體IGBT晶片将在核心技術、制造技術及結構設計等方面不斷尋求突破。

目前,比亞迪半導體已經釋出了拟創業闆上市的公告,并已披露招股書。IPO程序穩步推進,預計未來兩年内上市。

在汽車行業缺芯潮下,比亞迪依靠在晶片上下遊的完整産業鍊,實作晶片自給自足,較好維持比亞迪的産銷穩定,支撐各項業務拓展。

2021年4月,王傳福曾官宣比亞迪旗下全系新能源乘用車開始全面搭載刀片電池。

目前,比亞迪刀片電池産能正快速爬坡,品質穩定可靠,遠超預期,并向全行業外供。未來,刀片電池将陸續搭載在國内外各主流品牌的新能源汽車上。

進入2022年,比亞迪表示,在追求綠色可持續的大時代中,面向“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标,身為“新能源汽車上司者”,将充分發揮在新能源領域獨特優勢,不斷加碼新能源汽車等綠色解決方案,助力“為地球降溫1℃”。

光伏産業

隆基股份三年投55億研發技術全球領先 探索産業零碳制造提供“零碳光伏”樣闆

全球能源轉型如火如荼,我國具有全球領先水準的清潔能源全産業,其中,光伏産業鍊遙遙領先。A股公司隆基股份(601012.SH)正是我國光伏産業的龍頭企業,有着“光伏茅”之稱。

“隆基股份的夢想是在光伏生産制造環節實作脫碳,希望用自身的行動持續為全社會提供高效優質的清潔發電裝置,推動全球能源轉型。”這是隆基股份創始人李振國對企業未來發展的美好願景。

穩增長是隆基股份的業績底色。2019年、2020年,公司實作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别為52.80億元、85.52億元,分别同比增長106.40%、62.99%。2021年前三季度,其實作營業收入562.06億元,同比增長66.13%,歸母淨利潤進一步增長18.87%至75.56億元。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企業迎來發展良機,釋出“零碳工廠”計劃、發起“供應鍊減碳”倡議……隆基股份正在砥砺前行,為全球提供“零碳光伏”樣闆。

技術創新引領探索産業零碳制造

作為全球光伏領域龍頭企業,隆基股份緻力于推動低碳化能源變革,主要從事單晶矽棒、矽片、電池群組件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為光伏集中式地面電站和分布式屋頂開發提供産品和系統解決方案。

2018年,隆基股份正式釋出清潔能源“制造”清潔能源理念,提出建設光伏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供應光伏産品制造工廠所需的電力,形成完全以光伏電力驅動光伏制造的全産業鍊“零碳”甚至“負碳”模式。

隆基股份意識到,未來光伏産業發展,将更加注重使用的便利性及場景化應用,光伏與綠色建築深度結合的BIPV(建築光伏一體化)成為隆基股份的重點發力方向。2020年7月,隆基股份首款裝配式BIPV産品——“隆頂”在隆基西安BIPV工廠下線。該款産品可實作在工商業廠房屋頂一體化安裝,讓“屋頂”發電。目前項目運作狀況良好,不僅減少了企業用電成本,還幫助企業降低了碳排放。

2021年公司又釋出了首個“零碳工廠”計劃,成為全球光伏行業零碳生産的示範樣闆。

雲南是隆基股份零碳制造且成功實踐的開端。近五年,隆基股份在雲南保山、麗江、曲靖、楚雄等地均有投産單晶矽棒項目。2020年,隆基股份在雲南累計完成投資已經遠超200億元。通過技術和産能的逐漸落地,隆基股份每年可消納雲南清潔水電12.81億度,極大緩解了雲南能源棄水的消納問題。

海外市場,隆基股份“用清潔能源制造清潔能源”的生産制造理念在馬來西亞工廠進一步推廣應用。目前,隆基股份位于雲南的工廠及馬來西亞的工廠,幾乎實作了100%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産。

整體來看,2020年,隆基股份矽片産能達58.15GW,相當于節約标準煤230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720萬噸;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分别增長65.92%、61.99%。

去年底,隆基首次提出了自己的減排目标:即以2020年為基準,2030年營運範圍内的溫室氣體排放下降60%,在2030年采購的每噸矽料、每瓦電池片和每噸玻璃的碳排放強度相比2020年下降20%。

“當然,我們追求的‘零碳隆基’道阻且長,這些倡議的履行都将跨越10-20年,甚至更久,會涉及到企業内部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行動,但這是全體隆基人共同的認識和意願。”隆基股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表示。

隆基股份率先提出“供應鍊減碳”,2021年1月,其釋出《綠色供應鍊減碳倡議》,将綠色理念融入供應鍊管理體系,目前,已有150餘家供應商響應。

堅持技術創新引領,是隆基股份成為全球行業頭部企業的動力源泉。經過多年技術積累,公司多項核心技術與産品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2018年至2020年,公司的研發支出分别為12.31億元、16.77億元、25.92億元,三年合計達55億元。截至2020年底,隆基股份投入的專業研發人員數量為823名,公司累計獲得各類專利1001項。

低碳環保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

隆基股份是我國光伏産業發展的縮影。中國具有全球領先水準的清潔能源全産業。其中,光伏産業鍊中的所有環節,都在全球遙遙領先,目前,全球前十的多矽晶制造商中,就有7家來自中國,世界前十的光伏電池片企業。

中電聯資料顯示,2021年1-9月中國元件累計出口73.01GW,較 2020年同期新增38.44%。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已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國際能源署預計,2025年之前,中國将占所有可再生能源容量增長的40%,其中光伏産能将占到80%,到2025年前後中國光伏年新增裝機或達到100GW。這意味着,在綜合實力連續多年領跑全球的基礎上,中國光伏産業将在“碳中和”時代繼續引領世界。

與此同時,一系列政策開道,光伏産業迎來多重利好。11月30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資源部、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支援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産業轉型更新示範區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創新“光伏+”模式,推進光伏發電多元布局,認為部分地區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條件如沙漠、戈壁、沉陷區等建設風電光伏發電基地。

12月3日,工信部釋出《 “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工業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完成了綠色低碳轉型,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取得了廣泛的應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綠色制造水準全面提升,為2030年工業領域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其中,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機關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為實作以上目标,《規劃》中6次提到光伏産業。

《規劃》提出,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鼓勵工廠、園區開展工業綠色低碳微電網建設,發展屋頂光伏、多元儲能等,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

除了屋頂光伏以外,《規劃》還表示,分布式光伏在消費場景上,還能擴大光伏光熱産品的消費。5G、資料中心等新型基建已經全面面世并普及,這是光伏産業的新一輪發展契機。

随着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以及國家雙控政策的推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低碳産業,通過節能改造、技術進步以及投資新項目進行綠色轉型更新,形成新的競争力。

目前,新一輪能源革命蓬勃興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逐漸形成。從技術空白到走向世界,我國能源科技領域正在從“追趕者”逐漸向“領跑者”轉變,未來的發展也蘊含無限潛力。

新能源發電

大唐發電“調結構”光伏發電4年增兩倍 計劃新增新能源裝機容量超3000萬千瓦

火電煤機占大頭的大唐發電(601991.SH、00991.HK),正通過不斷調整能源結構,向綠色轉型發展。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2018年6月30日至2021年6月30日的四年間,大唐發電火電煤機占比呈現逐漸下降趨勢,而風電、光伏發電占比逐漸提升。其中,風電增長86.28%,光伏發電增長237.45%。

近日,大唐發電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到2025年,公司計劃新增新能源裝機容量不低于3000萬千瓦。

風電4年增長86.28%

目前,我國的能源結構仍然以化石能源為主,能源行業碳排放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電力行業碳排放在能源行業中的占比超過40%。

實作“雙碳”目标,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大力發展風光發電是關鍵。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1月1日,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鄒磊在新年緻辭中寫道,“我們準确踐行‘三新一高’要求和‘雙碳’目标,加速推進能源結構調整,綠色轉型發展交出滿意答卷。”

鄒磊為何自信地認為大唐發電的答卷讓人滿意?

大唐發電系經原國家體改委準許,是由中國華北電力集團公司、北京國際電力開發投資公司以及河北省建設投資公司作為發起人,以陡河發電廠、高井發電廠、下花園發電廠和張家口發電總廠三号(四号)機組作為出資,于1994年12月13日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大唐發電是我國大型獨立發電公司之一,公司及子公司發電業務主要分布于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京津冀、東南沿海區域是公司火電裝機最為集中的區域,水電項目大多位于西南地區,風電、光伏廣布全國資源富集區域。

截至2018年6月30日,大唐發電管理裝機容量約6200.32萬千瓦。其中,火電煤機4689.4萬千瓦,約占75.63%;火電燃機289.08萬千瓦,約占4.66%;水電約920.18萬千瓦,約占14.84%;風電248.76萬千瓦,約占4.01%;光伏發電49.9萬千瓦,約占0.80%;生物質發電3萬千瓦,約占0.05%。

而截至2021年6月30日,大唐發電裝機容量約6812.81萬千瓦。其中,火電煤機4795.4萬千瓦,約占70.39%;火電燃機462.24萬千瓦,約占6.78%;水電約920.47萬千瓦,約占13.51%;風電463.31萬千瓦,約占6.80%;光伏發電168.39萬千瓦,約占2.47%;生物質發電3萬千瓦,約占0.04%。

兩相對比可以發現,4年間,大唐發電火電煤機占比呈現逐漸下降趨勢,而風電、光伏發電占比逐漸提升。其中,風電增長86.28%,光伏發電增長237.45%。

2021年半年報中,大唐發電還表示,公司嚴格按照國家環保部門要求,持續強化環保工作,公司在役燃煤火電機組累計完成超低排放環保改造107台,均已按照超低排放環保改造限值達标排放,所屬企業31台機組在全國火電機組能效水準對标中獲獎。

另一方面,2021年12月22日,大唐發電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到2025年,公司計劃新增新能源裝機容量不低于3000萬千瓦。

建立項目多為新能源發電

近年來,新能源發電布局已成為大唐發電的重要發力方向。

2019年8月,大唐發電釋出公告顯示,公司與首譽光控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首譽光控公司”)簽訂了五份股權轉讓協定,回購後者所持有的四家新能源公司和一家水電公司股權,股權轉讓價款合計約53.44億元。

其中包括遼甯新能源公司46.15%的股權,轉讓價款約9.87億元;河北新能源公司48.06%的股權,轉讓價款約9.87億元;内蒙古新能源公司49%的股權,轉讓價款約7億元;福建新能源公司46.36%的股權,轉讓價款約5.61億元;雲南電力公司39.09%的股權,轉讓價款約21.09億元。

大唐發電表示,此次股權收購是對所屬企業股權架構的調整優化,以提高公司管理和營運效率。

回購完成後,上述五家公司将成為大唐發電的全資子公司,大唐發電将向首譽光控公司一次性支付股權轉讓價款。

其中,遼甯新能源公司主要管理營運風電及光伏項目,裝機容量為68.75萬千瓦;河北新能源公司主要管理營運風電項目,裝機容量為48.9萬千瓦;内蒙古新能源公司主要管理營運風電及光伏項目,裝機容量為31.225萬千瓦;福建新能源公司主要管理營運風電項目,裝機容量為17.76萬千瓦;雲南電力公司主要管理營運火電、水電及光伏項目,裝機容量為265.3萬千瓦。

2021年7月7日,大唐發電還公告稱,公司同意投資建設三大項目。

這些項目包括投資建設保定九期2×350MW熱電聯産項目,項目總投資約為28.55億元,項目資本金為項目總投資的30%,約為8.57億元。

大唐發電同意由公司全資子公司大唐安徽發電有限公司(“安徽公司”)與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設滁州2×660MW多能互補(煤電)項目,并組建項目公司。項目總投資約為52.40億元,資本金占總投資額的30%約為15.72億元,安徽公司按照51%股比出資約8.02億元。

大唐發電同意由公司或公司子公司投資建設重慶豐都蓮花山風電項目、重慶南川風吹村風電項目、重慶武隆四眼坪改擴建風電項目、河北保定曲陽光伏項目、河北唐山左家塢光伏發電項目、江西吉安市安福縣光伏發電項目,上述項目總投資合計約為18.39億元,項目資本金約為5.82億元。

此外,大唐發電還同意由公司全資子公司四川大唐國際新能源有限公司,收購特變電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所持四川甘孜大唐國際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50%股權,交易總價約為0.59億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