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行業2022最新展望:行業持續複蘇,晶片問題仍是關鍵

汽車行業2022最新展望:行業持續複蘇,晶片問題仍是關鍵

智通财經APP注意到,随着汽車行業逐漸克服供應鍊上的困難,并盡可能提高産量以滿足市場上的需求,汽車的銷量将在2022年增長。下文将根據去年的實際情況列舉有關汽車行業發展在2022年中的一系列預測。

汽車行業在2021年實作了複蘇,但程度低于預期

近幾個月來,有關汽車行業的負面新聞可謂一直不斷,但其實該行業在經曆了痛苦的2020年之後,在2021年内仍實作了一定的複蘇。雖然在2021年該行業總體增長速度顯然是受到半導體短缺的影響,但與疫情剛爆發時相比,整體汽車銷量已反彈。然而,2021年的整體銷量與2019年相比仍低10%。

盡管供應鍊造成的限制依然存在,但預計汽車行業在2022年仍将增長

考慮到此前在2021年半導體短缺造成供應鍊瓶頸的背景,有觀點認為,随着供應鍊問題的慢慢緩解,對于汽車行業來說,2022年有可能是比2021年更健康的複蘇年。市場預計消費者對于汽車的需求在2022年将保持穩定。是以,一旦供應瓶頸開始消除,銷量将迅速增加。據悉,有分析師預計全球汽車銷量将以4%至6%的速度增長,而産量增幅将超過銷量增幅約2至3個百分點,以彌補2021年中斷期間的銷量損失。當然,這種有利的局面是建立在供應鍊問題逐漸改善的基礎上的,而供應鍊是制約該行業擴張的主要因素。

汽車行業2022最新展望:行業持續複蘇,晶片問題仍是關鍵

全球輕型汽車銷量

在新的監管和戰略舉措出台後,電車行業将進一步加速發展

需要注意到,在2021年,汽車電氣化的趨勢在行業内可謂刮起了一陣“春風”。無論是老牌車企,還是行業新貴,都争相推出自己旗下的電動汽車産品。分析師相信,這一趨勢将在2022年繼續加強。

此外,在2021年,各國政府都加大力度普及電動汽車:歐盟提出了2035年轉型電動汽車的目标;拜登政府設定了到2030年電動汽車占汽車銷量50%的目标。

而在企業方面,幾乎所有主要廠商都在2021年重申或宣布了未來10年轉型電動汽車的戰略計劃。例如,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豐田(TM.US)最近也宣布了一項重大投資計劃,目标是在未來十年内實作售出350萬輛電動汽車。

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占總汽車銷售額的百分比

全球電動汽車的銷量占比穩步提升

在2021年前三個季度,歐洲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在新車注冊總量中的份額上升至17%,幾乎是2020年同期的兩倍。到2022年,預計這一比例可能會超過20%。資料反映,歐洲目前走在了這一趨勢的前面,但同時中國電動汽車在汽車銷量中的份額也出現了強勁增長。此外,在新的政府補貼和更多可用的車型的背景下,預計美國将從2022年開始迎頭趕上。

據悉,在全球範圍内,标普預計,到2022年,電動汽車将占到汽車年度總銷量的7-10%。而随着電動汽車變得越來越主流,汽車數量越來越多,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促進行業增長變得至關重要。但短期來看,這應該不會影響到電車在2022年的銷量。

晶片問題仍然是關鍵

汽車産量和傳遞目标能否在2022年實作,将取決于制造商實際的生産能力。而在過去一年,晶片的短缺一直給生産目标帶來壓力。而新車的傳遞時間在去年已經延長,大多數汽車制造商正面臨訂單積壓,他們需要完成和減少。

與此同時,晶片供應仍然緊張,而新冠疫情仍可能導緻新的供應中斷。是以,到2022年,半導體問題将繼續成為汽車制造商的主要瓶頸。

此外,目前汽車制造商一直将首要的目标放在高利潤車型和電動汽車。從長遠來看,電動汽車對于晶片的消耗大約是傳統内燃機汽車的兩倍。

而由于擴大生産或建立工廠通常需要兩到三年時間,晶片生産能力适應需求變化的速度一直很慢。例如,台積電(TSM.US)于2021年宣布将在德克薩斯州推出的一個生産設施,而直到2024年才将會投入營運。供應增加的困難,加上汽車行業對于晶片的持續強勁需求,表明在今年晶片短缺的問題可能會某種程度上持續存在。

據了解,一些不甘願坐以待斃的汽車制造商已經開始着手與各種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例如,福特(F.US)正與GlobalFoundries(GFS.US)合作,以確定未來的供應。盡管最終的供應可能仍然依賴于少數大型制造商,但合作關系的建立仍會使訂購晶片的過程變得更容易。

事實上,除了半導體,随着需求的飙升,電池供應也變得越來越關鍵。許多汽車制造商已經開始與電池制造商建立合資企業,以確定未來的供應。擺在車企2022年的問題是,電車供應能否跟上市場快速增長的需求。據悉,大衆汽車計劃到2030年在歐洲建立6個電池生産廠,但其與Northvolt合作的工廠将于2023年投産,而其他一些電池制造商,TotalEnergies (TTE.US)、Stellantis(STLA.US)和梅賽德斯-奔馳旗下的工廠也将于2023年投産。這意味着在未來一段時間内,全球汽車行業仍将高度依賴來自亞洲電池供應商(如L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