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清朝斬首甯願用鈍刀也不願将刀磨利?

相信各位看官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總不免看到過斬首的戲碼。行刑的那一天,死刑罪犯通常會被塞進囚車裡把大街小巷全遊一遍,以達到警示的效果。午時三刻菜市場斬首,直到最後一刻往往會有人快馬飛奔大喊刀下留人,這也幾乎成了電視劇裡常用的套路。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真實的清朝曆史裡,劊子手的砍頭刀一般都是鈍刀,而不是鋒利的快刀,這是為什麼呢?快刀難道不是更加幹淨利落,更加省事嗎?

為什麼清朝斬首甯願用鈍刀也不願将刀磨利?

說起來,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他人對劊子手的偏見,第二個原因是統治者的默許。至于他人對劊子手的偏見,這還得從劊子手手裡那柄鬼門關兇器說起。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當劊子手,但為了生計,他們沒有旁的選擇。劊子手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有傷陰德的職位,雖說是為朝廷辦事,但手上的人命卻不計其數,也一向被百姓們看作是不詳的晦氣象征,就連劊子手本人,實際上也十分嫌棄那砍頭的利器,總覺得那沾滿鮮血的大刀實在自己的陰德,自打買到手裡以來,刀從未磨過,是以就出現了大刀普遍鈍化而不鋒利的狀況。

為什麼清朝斬首甯願用鈍刀也不願将刀磨利?

至于統治者的默許,這就更耐人尋味了,畢竟快刀和鈍刀之間有什麼差别,明眼人一看便知。快刀鋒利,一刀下去立馬斷氣,可鈍刀不一樣,一刀下去不一定斷氣,也許幾十刀以後才會斷氣,像譚嗣同,就是被斬首持續三十多刀之後才砍斷頭顱,在這期間,鮮血直湧,可整個人卻始終處于清醒狀态,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大概說的就是被鈍刀斬首的感覺。看到這裡大家也許會好奇為什麼說鈍刀是統治者的默許,而原因其實很簡單,統治者無非隻是想讓死刑罪犯吃點苦頭,并不想讓對方一刀利落,死個痛快,同時還能讓圍觀的百姓心生懼怕,進而起到震懾作用,一心順服清朝廷。是以這才出現了鈍刀一說。

為什麼清朝斬首甯願用鈍刀也不願将刀磨利?

可具體以哪個原因為準,沒誰能說得明白,也可能是兩者兼有,畢竟清朝時代形勢複雜,清初起義軍頻發,清中期時局漸穩,卻也開始滑向清末的學者變法不斷,這嚴重威脅到帝王的君主專制,是以清朝劊子手的快刀和鈍刀之分就顯得尤其分明起來。

為什麼清朝斬首甯願用鈍刀也不願将刀磨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