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前幾天看綜藝節目《時光音樂會》,被其中的一幕暖到了。

那天是郁可唯做莊主,在所有人都演唱完畢後,節目組突然通知她領取時光信件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大家的表情都很吃驚,因為當時所有人的演唱都結束了。郁可唯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但她還是站起來,走到信箱前

那是一封沒有署名的神秘來信

郁可唯打開信件,讀了起來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當發現是老爸寫的信時,她的第一反應是:好煩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郁可唯爸爸在信中說這是第一次給女兒寫信,念到這裡,郁可唯情緒就開始激動起來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爸爸說很多心裡話不知道如何寫,思來想去決定寫一封對以前簡單粗暴教育方式的道歉信

郁可唯的情緒徹底繃不住了,淚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她爸爸說自己一直以來對她太嚴厲,很少誇她,更多的隻有是或不是,卻很少願意坐下來跟她好好對話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郁可唯爸爸接着說了一件發生在郁可唯13歲時的事情,春節時,一家人聚在一起唱卡拉OK,郁可唯蹲在沙發前唱了孟庭葦的《真的還是假的》,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爸爸覺得她唱得很好聽,但希望她站好姿勢唱,叛逆期的郁可唯就跟爸爸對着幹,執拗的不肯唱,還頂嘴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爸爸生氣了,就一腳踢過去,當時隻是想虛晃一下,誰知剛好踢在沙發腿上,這種粗暴的陣仗,把郁可唯吓得泣不成聲

爸爸說郁可唯的奶奶教育孩子都是以理服人,從來不打罵,而自己對郁可唯的教育方式太過急躁,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太過苛刻了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念到這裡,郁可唯數次哽咽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她爸爸說自己一直都支援女兒做想做的事,還說自己會學女兒的歌。更表示自己最近在收拾屋子,打掃女兒房間的時候泛起了很多思念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希望郁可唯在工作之餘,能夠多注意休息,爸爸希望她健康、幸福、快樂

念到這裡,郁可唯特别開心,一邊哭一邊笑

爸爸最後在信中說家永遠是她的避風港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郁可唯到這裡,情緒再也控制不住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她說自己知道爸爸愛她,有一次跟爸爸吵架後,她織了毛衣給爸爸,還寫了一張小卡片,這個紙條爸爸一直留着,直到她出道後,有一次參加節目,爸爸把那張紙條拿出來,還是嶄新的。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但是從小到大爸爸對她實在太兇了,從小不把她當女孩看

郁可唯一邊說一邊悄悄抹眼淚,說到爸爸兇的時候,她還停頓了一下,特别重複了一遍:“對,太兇了”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這時,節目組跟她爸爸現場連線,郁可唯還特别問了爸爸:這封信是你寫的吧?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她爸爸特别強調是自己一筆一畫寫的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郁可唯哽咽着說:謝謝

當時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都驚呆了,卻又感覺有一股股暖流從心底冒出來。

要承認自己的錯誤,跟女兒道歉,對郁可唯爸爸來說太難了,而這卻是郁可唯内心最大的期盼。郁可唯曾經無數次公開說過自己“恨過”爸爸。

郁可唯的爸爸是一名軍人,郁可唯小時候曾跟爺爺奶奶在蘇州生活過一段時間,回到爸媽身邊後,她爸爸對女兒非常嚴厲。

爸爸規定郁可唯坐着的時候不可以翹腳,吃飯的時候不能發出聲音,筷子不能在菜盤中翻攪,如果郁可唯翻來覆去“挑菜”,爸爸筷子就直接拍過來。郁可唯曾經說過,爸爸拍過來的手法都是幹淨利落,快狠準的!

很多時候,爸爸都是不問原因直接開罵,如果郁可唯哭,爸爸就會罵“哭什麼哭,再哭就打死你!”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郁可唯讀三年級的時候,爸爸發現她的唱歌天賦,就開始重點培養,并經常讓女兒在親戚面前唱歌。

有一次,因為爸爸希望郁可唯在親戚面前唱歌,而郁可唯不同意,爸爸面子上挂不住,對着郁可唯又打又踢,一腳踢過去,踢到了沙發腿,自己的腳指頭當場骨折。

這就是前面郁可唯爸爸在道歉信裡特别提到的事,踢到腳趾骨折,可以想象當時爸爸用了多大的力氣,也可以想象生活在這樣氛圍中的郁可唯,從小經曆了什麼樣的恐懼。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在這樣氛圍裡成長起來的郁可唯曾經很不願意說“不”,她不願意麻煩别人

直到郁可唯離家讀書,跟爸爸的關系才開始好轉,雖然爸爸依然維持着“嚴父”的威嚴,想女兒時,也都是隻讓媽媽打電話表示關心。

郁可唯開始在PUB駐唱時,爸爸卻常常默默地坐在黑暗角落裡看着女兒,郁可唯參加節目,爸爸帶着她曾經寫給自己的卡片出席,郁可唯才知道爸爸是愛自己的。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這之後,她與爸爸的關系才一點一點有所和解,郁可唯發現爸爸對自己的事總是随叫随到,以前從來不稱贊自己的爸爸,能夠對女兒說:“很好”,郁可唯也開始主動給爸爸打電話,分享各種工作上的事情。她開始明白爸爸雖然是嚴父,但他是愛自己的。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雖然郁可唯的内心還是患得患失的,就像她在節目中的表現一樣,對爸爸的第一反應,依然是不相信,不相信那個嚴厲的爸爸有一天會道歉,不相信爸爸内心真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但是短暫的錯愕之後,卻是更多的感動,這份認識和轉變會成為她内心的一股暖流,讓她有力量與過去和解。

當原生家庭和解,與内在的自己和解後,讓愛在家庭中流動起來,孩子就會變得更從容,更穩定,不再迷茫,不再患得患失。

郁可唯說自己現在依然還是會考慮别人的情緒多一點,還是讨好型人格,但是她已經開始以自己為準

這一份内心的堅定應該也是郁可唯可以專心地去拼自己的事業,這幾年越來越紅,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的主要原因。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與原生家庭的關系,常常是我們内心最深的痛。就連很多心理學大師,都很難走出原生家庭的傷。

美國著名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就曾長久地陷在與父母的糾葛裡,他跟媽媽的關系尤其糟糕。

他的媽媽粗魯,沒禮貌,也常常罵他,責怪他,認為家庭和自己的不幸都是他造成的,幼年的亞隆也認同媽媽的看法,認為是自己的任性和不敬造成了家庭的動蕩和父親的疾病。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在他14歲那年,爸爸心髒病突發,媽媽卻對他說是他殺了爸爸,他是殺人犯。這句話對亞隆造成深深的傷害。雖然後來醫生告訴他爸爸的病跟他沒有關系,但是他卻對媽媽再也無法信任,兩個人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說過話。

亞隆開始發奮讀書,他成為著名的心理大師,他的書暢銷全球,擁有很多讀者,他也有一段幸福的婚姻,但是他卻說,自己不管多成功,自己的書不管多暢銷,他的内心依然常常會有不安,常常覺得背後沒有依靠。

他的這份不安就是他和媽媽的關系,什麼都不缺的他,一直渴望得到媽媽的愛與認可。他曾分享過一個夢,那是他媽媽去世10年之後,他夢見自己快死了,躺在病床上,即将陷入黑暗裡,在被黑暗吞噬前,他拼命喊叫,他喊的人是媽媽,他一直在問媽媽自己表現得怎麼樣。

從夢中醒來,亞隆非常沮喪,他發現自己一生都在追求解放和成長,但是卻從未擺脫母親,直到媽媽去世10年後,他都依然在渴望得到媽媽的愛與認可。隻可惜,亞隆永遠也無法當面問出自己内心的疑問,他也永遠無法得到媽媽的答案。

看了亞隆,再看郁可唯,就能知道,郁可唯的爸爸能夠當衆跟她道歉,能夠大方地向女兒展示愛,告訴女兒家永遠是她的避風港,這對郁可唯而言是怎樣的愛和力量!

父母是孩子最深的依戀,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從父母的眼中看到自己,父母對孩子的态度,塑造了孩子的核心人格,奠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每一個孩子都期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都期望被父母欣賞,贊譽。

隻是很多父母從來不會誇贊孩子,從來沒有當面肯定過孩子,孩子無論怎樣努力,父母都覺得不夠,不管孩子取得什麼樣的成就,父母依然覺得孩子不好。這就會讓孩子内心深深的不自信。

如果随着孩子的成長,父母的态度能夠有所改變,能夠逐漸的學會誇獎孩子,雖然孩子依然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内心的自己和解,但這份現實的改變更容易帶來潛意識的改變,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會更和諧。

如果父母的态度從未改變,不管孩子怎麼努力,他依然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孩子内心就會有深深的遺憾和缺失。

著名導演姜文,曾經在訪談中說自己平常是個很不自信的人。

父親的一封信讓郁可唯泣不成聲,與原生家庭和解,原來可以這麼爽

因為他媽媽從來沒有為他高興過,他拿到中戲的錄取通知時,媽媽隻是随手把通知書丢到一邊,說他衣服還沒洗,他給媽媽買的房子,媽媽也沒進去住過,直到媽媽去世,他都沒有得到媽媽的認可。

試想一下,努力一輩子,都無法獲得父母的贊賞,得不到内心渴望的答案,這對孩子來說,是怎麼樣的一份傷痛?!

可悲的是,願意為孩子而改變的父母隻是少數,世界上更多的父母是“執迷不悟”的,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們很難察覺自己養育過程中的失誤,反而認為自己含辛茹苦,養育孩子有很多艱辛,他們不僅拒絕向孩子低頭,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對孩子更多的責怪,覺得孩子不了解自己,覺得孩子是“白眼狼”,不懂得感恩。

如果一輩子都等不來父母的一句“對不起”,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

如果父母真的是不可變的,那就放下對父母的期待,去跟内在的自己和解。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與真實的父母重構親子關系,隻要能夠重構那個已經被内化,成為自身人格一部分的父母,當内在的自我變得強大,就有力量放下内心的一些期待,更理性地面對自己内在的父母。

要做到這一步,是非常非常困難的,需要我們投入很多精力,讓自己的内在成長,要面對那些痛苦傷心的回憶,穿越重重迷霧,擁抱那個滿是創傷的小孩,給他力量與勇氣,内在成長了,才有力量放下期待,穩定地面對現實中的父母。

說實話,讓一個孩子放下内心的期待,去接受父母是不可改變的,去接受自己一輩子都等不來父母的道歉或贊賞,這真的是很殘忍的事情。

但身為成人的我們,就算内心的遺憾無法彌補,但可以通過自我成長,讓我們的内在強大起來,這樣,我們在撫養自己孩子的時候就可以更靈活,可以及時調整步幅,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支援。

這樣,至少原生家庭的恨不會影響我們的人生下半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