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工匠精神,一個兼具曆史刻度與精神溫度的名詞;傳承、堅守、鑽研、創新,“匠心”在時間的淬煉下堅定,“匠魂”在不懈的攀爬中沉澱。本系列将從上饒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中選取傳統美術、傳統技藝二個類别進行推送,旨在傳遞出當代匠人内心裡那股沉靜的力量,讓非遺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2020年3月,德興金屬器物制作技藝入選上饒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德興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取"山川之寶,惟德乃興"之意而定名。其素有"金山"、"銀城"、"銅都"之美譽,已探明儲量并開發的礦産達30多種,年産銅居中國之首,年産黃金居江南之首。
圖 | 德興縣志
德興的金屬器物制作技藝肇始于商周,在德興狐狸山商代遺址裡出土了精美的青銅鼎和青銅劍亦可證明。據德興縣志記載,秦末長沙王吳芮曾在德興城南小吳園設淬劍池制造兵器。秦漢時期,德興銅鏡制造技術逐漸成熟,使用多種加工工藝和護鏡技術以提高鏡面品質,延長了使用壽命。唐宋時期,随着德興金銀銅礦業并發,金銀銅等金屬器物制作技藝得到快速發展,傳統銅鏡制作技藝随饒州府銅鏡享譽全國。
圖 | 德興銅制品廠70年代生産的銅制品
德興對銀礦的開采始于隋唐時期,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朝廷在今銀山礦的銀山置銀場采銀,稱“鄧公場”,年産白銀約10多萬兩,是當時全國最主要的産銀區,被譽為“大唐銀冶第一山”。随着銀礦開采的興盛,冶煉技術的提高,銀器制作加工開始出現。
圖 | 德興國家礦山公園
宋代時,德興銀器在民間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制作技藝也越來越精湛。已經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制作加工程式。到了明清時期,德興銀器制作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清鹹豐年間新營人徐吉茂在德興縣城開設打銀鋪并授徒傳藝,曆經六代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德興手工銀器制作技藝。
由于在唐宋時期金銀銅開采并發,是以金銀銅制品開始了融合發展,金由于貴重,多為一些貴重器皿上采用金箔工藝,銀器和銅器在德興唐宋時期都出現了較大器皿,采用了成熟的鎏金工藝和錾刻工藝,使制造的器皿富貴華麗。
圖 | 元 鎏金錾刻人物花卉紋獅鈕蓋銀瓶,德興市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
銀質,元時期裝飾品。1985年6月德興市新營虎頭山麓出土。
圖 | 宋 菱花“道教人物”紋鏡,德興市博物館館藏國家三級文物。
1985年1月1日德興市文化館舊藏移交。銅質,直徑18.5 cm,厚0.3 cm。七瓣蓮花形,窄素像,鏡背飾“道教人物紋飾”,鏡背中心置圓鈕。
德興金屬器物制作技藝以銅藝銀藝為主導,金、鐵等其他金屬制作影響力相對次之。其過程一般包括了金屬冶煉、鍛造、敲打、雕刻、鍍金、磨光、上紅等重要的純手工工序。所作産品從梳妝首飾、家居擺飾、文房清供、禅茶雅玩到碑廊壁畫、城市雕塑、摩崖佛窟等,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極具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圖 | 宋 鎏金錾刻四魚紋銀盤,德興市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
1985年6月德興市新營虎頭山麓出土。以鎏金純銀模制而成圓形寬沿,淺底,沿上飾錾凸花(蓮花荷葉)浮雕荷蓮一周,盤内刻飾四魚,水草花紋,靜中寓動,富有流動感。制作工藝精湛,以壓印的凸花技法造型優美,紋飾富麗秀雅。整個銀盤錘擊成型,沒有一處按痕。口徑52.5㎝,底徑33.2㎝,高8.9㎝。
圖 | 商 青銅鼎,德興市博物館館藏國家三級文物。
1985年10月德興市新營小吳園狐狸山商遺址出土。青銅,腹徑17.2 cm,口徑16.8 cm,通高19.5cm。口沿稍外侈,器身肩圓,圓腹,圜底。肩尖高足裡壁内凹。鼎四壁較薄,表面呈青綠色。在鼎腹中上部有寬2.8厘米的紋飾一周,主題紋以火紋和四瓣目紋相間,以雷紋圜底填底。圜底下有明顯的“三角形”合範鑄模痕迹。
德興金屬器物制作技藝傳承了傳統的手工工藝流程,産品有較強表現力,極大豐富了人們現在生活。由于材料金屬具有特殊的實體性質,其制作生産出的手工藝品具有耐看、光澤度好、抗氧化,不易變色等優點。
圖 | 宋 杭州大陸家菱花鏡
德興金銀銅制作企業非常重視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江西銅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德興銅藝)被列入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專門設定傳習所進行授徒傳藝。
圖 | 江西銅藝傳習所工藝教學
德興金屬器物制作是德興人民在長期農耕生活實踐中,結合當地人民群衆生産生活條件及愛美審美特點與自身技藝相結合,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種“民間手工技藝”,具有廣泛的群衆性和民間傳承性。
圖 | 銀質茶具套裝 悟道
來源:上饒非遺
聲明 :我們一直緻力于知識産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檔來自網際網路,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或溝通許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