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玄照傳》中記載了我國傑出的外交官,書中這樣說道:“後因唐使王玄策歸鄉表奏,言其(指玄照)實德,遂蒙降敕重詣西天,追玄照入京。”
一個國家雖說獨立存在于世界,不過還是需要友好的外交關系才行。中國曆史源遠流長,曾經曆了盛世唐朝的鼎盛時期,也經曆過自鴉片戰争以來的國民衰退時期,朝代更替,無可避免,也不存在對錯。
但在曆史中出現過獨領風騷的英雄人物,我們卻依然銘記于心,他們在人類社會的程序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我們在了解過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韓信的勇猛剛強等這些身處國家權力集中地的人物後,也不得不承認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聯絡人也是十分重要的存在。

比如說,曆史上的外交人物——王玄策,那麼他又有着怎樣的外交生涯呢?
一、佛教發源地天竺
佛教發源于天竺,也就是如今的印度,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便強烈的沖擊了道教派系,經而後佛教以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皆是虛妄,慈悲,善意在華夏大地上占得一席之地。
而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自唐朝開始以來,我國便與天竺國之間有了往來,負責在其中周旋接洽的就是王玄策,唐朝的官員,也是唐朝的外交家。
貞觀十五年,天竺地區曾送使節來到唐朝,自此兩國之間有了交集和往來,兩年後,也就是貞觀十七年,皇帝召見王玄策出使天竺,這象征着,雙方關系的更進一步。也從這裡能夠看出,在天竺國的待遇上,唐朝一直以來頗為重視。
史書中其實關于王玄策的記載并不多,多數都是寥寥幾筆帶過,不知是史書編撰者故意為之,還是認為王玄策為朝廷做出的貢獻,不足以在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也正是由于史書中編撰者對他寥寥無幾的筆墨,讓後世人對于王玄策在天竺和唐朝兩國外交關系中所做出的貢獻心存疑問,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二、天竺國亂,王玄策被捕
外交官并不是一直輕松的工作,其代表的是國家形象國家顔面,而在這種情況謹言慎行、見機行事就成為了外交官必不可少的行事風格和基本原則。貞觀二十一年時,唐朝統治者又派出王玄策出使天竺,然而這一次他卻沒能順利完成任務,差點死了在天竺。
原本,他與其他三十人一起出使,然而走到天竺國境内的時候,他們得知天竺國國君暴斃身亡,一時之間國家群龍無首,百姓大亂,朝中更是動蕩不安。
俗話說水清則無魚,在如此混亂的局面下難免會存在有心之人行不軌之事,果不其然,很快,王玄策就得到消息稱天竺國的一名權臣乘機謀朝篡位了。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國家的帝王都換了,那麼新登基的國王自然行事風格也會不同,原本天竺國的國君十分尊重唐朝派出的使臣,也很在乎兩國之間的外交關系。
畢竟,在那個時代,唐朝是絕對權勢的象征,更是其他弱小國家朝聖得對象。甚少有國家敢與唐朝直接正面的對抗。不然,就猶如《戰國策 齊策三》中所說的:“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然而,新上任的天竺國國王和暴斃的國王全然不同,後者對唐朝十分尊重,而前者則是根本不将唐朝放在眼中。而這是王玄策剛好就在出使天竺的路上,為此,新上任的天竺國國王立馬派所有的軍隊拒絕王玄策的到來。
即便王玄策奮力抵抗,但終究僅僅三十人的騎兵根本不是對方的對手。而後王玄策被捉拿,被俘虜的日子并不好過,這是衆所周知的事情。
在此期間,王玄策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去逃亡,去自救,好在最終自救成功,逃亡到了吐蕃,并憑借自己唐朝外交官的優勢,順利向吐蕃借到了一千兩百名将士以及七千名泥婆羅騎兵。
自此,王玄策開啟了自己的複仇之路,僅僅三天時間,他就憑借這批軍隊成功打赢了天竺的部隊。這是一場一雪前恥的戰争,更是向天竺大揚唐朝的國威,這一次旅程雖說很是不幸運,甚至可以說十分坎坷,但終究還是狠狠的教訓了不知好歹、且目中無人的天竺國。
而後,王玄策回到了中原,為了獎勵王玄策大楊國威,他被封為朝政大夫。然而,在後世人看來王玄策在這件事情中立下了功勞,但對于古人而言卻并不認為這是他一人的功勞,甚至說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即便不是他,也很有可能是其他人。
畢竟在唐朝,其國運的強勢,以及國家的鼎盛發展,着實引來不少國家的畏懼之心,很少有國家敢于與其為敵,在此情況下,天竺的失敗早已命中注定,王玄策也算不得什麼大英雄。
在史書中,更是對他描述少之又少,這也讓後世人不禁産生懷疑,王玄策這個人到底是否真為唐朝立下功勞,并且也開始懷疑他是否是唐朝連結天竺的外交官,這樣的疑問如今有答案了嗎?
三、西藏出土特殊石碑
實際上,這個問題終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真相大白了,當年西藏地區就曾意外發掘了這樣一個特殊的石碑,内容讓人不敢相信,石碑中記載了大唐天竺使出銘。
專家在對其進行了解讀後發現,這篇銘文上記載的恰好就是當時王玄策帶兵出使天竺的事迹,這就完全能夠證明了王玄策的身份,也聯系史書中那為數不多的記載。專家們也就得出了結論,原來王玄策真的存在,他是唐朝連結天竺的外交官,更是在此之中立下戰馬功勞的功臣。
得出這一結論後,2001年,這座石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随着專家的解說和國家的認可,人們對于這樣一位曆史人物也充滿了敬佩之意,從意氣風發出使他國,到陰差陽錯被俘虜,再到逃亡吐蕃借兵,成功打敗天竺軍隊,最後凱旋而歸。
不得不說,這樣的經曆讓人敬佩他的強大心胸與意志力,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他人的領土中成功逃脫桎梏,并前往其他國家借兵成功。好在,曆史讓我們知曉了他,明白了一個人為了國家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
其實,在顯慶二年的時候,他就曾經出使了三次,頻率還是比較高,并且這一年之後,天竺的菩提寺更是了獎勵他,還設立過大會。
外交官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國家形象,在此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承認王玄策的外交能力,能夠讓他國對他進行獎賞,這着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足以可見他為唐朝做出的外交貢獻是多麼的巨大。
而這份功勞不應該被遺忘,也不應該被磨滅,如果沒有他的努力,唐朝和天竺之間的和平共處是否還能維系那麼多年,這件事情還真不好說。
小結
在曆史上,我們總是将太多的目光放在了那些在戰場上拿命為國效力的将士,然而,我們卻忘記了一個國家的發展絕對不僅僅隻是将士們的功勞,也離不開這些文人外交官的付出,國家是一個龐大的機器,而朝廷官員及邊關将士都是這個機器中的一個零件,缺一不可。
是以,在關注曆史人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分出一些精力來了解這些默默無聞奉獻的朝廷文官們。沒有他們,一樣沒有盛世唐朝,隻有齊心協力才能将一個國家建設得強大,這點是毋庸置疑的,既然都有付出,後人就得承認每一個崗位的重要性及在任官員的奉獻。
參考文獻:
《戰國策 齊策三》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玄照傳》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