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我國無錫,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從東漢至今,無錫地區共湧現出一千餘位文人,今天介紹的主人公便出自于無錫的楊性大家族,他便是清朝文學家楊芳燦。楊芳燦出生于一個文學世家,他的爺爺是我國著名戲曲家楊潮觀,從小便深受家庭文學思想的影響,為此他寫出非常唯美的詩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清朝文學家楊芳燦的十首詩詞,一起走進詩人的精神世界。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無錫的楊、顧家是大家族,兩個大家族多次聯姻,楊芳燦就出生在兩個大家族結合的家庭。家族内的族人經常搞文學切磋,營造出很好的文學氛圍,楊芳燦就是在這種氛圍下成長的。據說,楊芳燦剛會說話就會背唐詩,被稱為“神童”,但6歲的時候一場大病讓他變得愈發愚鈍,書背幾十遍無法記住,家族人對其已經失去信心了。到了11歲,他的文學思維又恢複了,文章順手拈來。

他的科舉之路并不被人看好,不過憑借自己的倔強,楊芳燦成功出仕。在隴右地區,也就是我國甘肅省一代為官二十年,他的政績斐然,愛國愛民,在這裡創作出大量的詩詞,在文字中流露出其坎坷的命運以及社會的危機感。據說,楊芳燦有一個為官癖好,他每到一個地方為官,都要對前輩先賢遺迹的地方進行修葺,其一是對先賢的尊敬,其二是他對文學思想上的追求與傳承。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楊芳燦的為官之路比較波折,他官職卑微,在隴右伏羌縣做縣令,待遇都無法養家。在這裡,他立下奇功,消滅暴動,政績卓著,但屢遭冤陷,仕途前期不得志。後來屢屢升遷,生活逐漸富裕。在楊芳燦的文學創作之路,不得不感謝兩個人,一是他的舅舅。因為父親經常外地為官,他跟着舅舅學習文學。其二則是袁枚,後者是前者的恩師。在袁枚的身邊,圍繞着衆多日後大放異彩的文人,他們在一起交流,互相成長,可以說這一時期,楊芳燦的文學逐漸成熟。

江南文化對楊芳燦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李商隐的影子,對大量江南美景的描寫,擁有濃重的江南文人的文化氣息,而且地域氣息較為濃烈,詩文普遍展現出驚才豔豔、磊落華澹的藝術風格。到了隴右為官,這裡的文化與家鄉截然不同,深受隴右的壯麗河山、悠久的曆史文化及質樸的民風所影響,又因為自己坎坷的經曆與腐敗的官場,在詩歌創作上出現明顯的轉變。

在隴右,他深入民間,體恤民情,扶危濟貧,為民辦書院,改善教育,創作出不少反應民間疾苦的詩,又将隴右地區的風土民情記錄于詩下。關于隴右山水方面的詩,楊芳燦也創作不少,這裡的山水與家鄉無錫的山水有不同之處,家鄉的山水精巧,隴右的山水恢弘绮麗,各有千秋。為此,在楊芳燦的詩文下,隴右的山水展現的是蒼茫雅健、剛健雄壯、蒼勁悲涼的特色。另外,因為多年漂泊在外,與親人天各一方,讓楊芳燦産生思念家鄉之情,情感全部融入于其詩文之中。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總體來看,楊芳燦早期的詩内涵較為輕浮,深意較淺,在隴右期間為官所創的詩歌,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感,文學價值更大。再有,楊芳燦是将江西文化與隴右文化相結合的,而且是完美結合的,将我國西部大好河山、民情民俗與我國東部如繞之地的清秀特色展現得恰到好處。

據記載,楊芳燦于1754年1月10日出生,今天是其268周年誕辰,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筆下十首詩,體會文字背後無錫與隴右的山川美景,體會文字背後的深刻内涵。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清朝愛國愛民的詩人,楊芳燦十首詩,特色鮮明,寫景寫物堪稱一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