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曹丕、曹植倆兄弟,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關系不好”,畢竟這位哥哥可是逼着弟弟“七步成詩”,不然就要弟弟命的狠角色,好在弟弟曹植聰慧,順利作出《七步詩》,化解危機。但哥哥并沒有罷休的意思,這不,曹丕偶然看見兩頭牛在打架,便命曹植百步成詩,且不能有牛字,否則……那麼曹植這次又作出了怎樣的詩呢?别急,咱細細說。

曹氏一門,大家都熟悉,首先是父親曹操,一代枭雄,三國時期魏國政權的奠基者,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同時還是31個孩子的爹(其中包括25個兒子),關鍵這些孩子中,不少還遺傳了曹氏一族的優良基因,能文能武,十分優秀。故而想在父親面前脫穎而出,并得到青睐,着實是件大難事。
原本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是長子曹昂,此子常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戰,無論是人脈還是軍事才能,都相當不錯,隻可惜他為了救曹操而命喪于戰場中。悲痛欲絕的曹操把目光放在了那個小小年紀就能稱象的曹沖身上,結果曹沖又早早夭折了。
思來想去,最後隻有曹丕和曹植最合适,按理說曹丕是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能力也不錯,是最好的接班人選,可曹操卻遲遲不放手于他,明裡暗裡都喜歡文采卓越的曹植,于是乎丕、植二人的關系,日益惡化,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伏筆。
曹植雖然先一步得到父親青睐,但可惜,他并沒能抓住機會,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生了一件事,讓曹操對他失望透頂,當時曹操外出,曹植喝醉酒,竟然駕車擅自闖開了王宮的大門,而他走的那條路,又正好是帝王舉行典禮的專用通道,這讓曹操十分生氣。還有一次,曹仁被關羽大軍圍困,曹操讓曹植領兵去解圍,結果他又喝高了,根本走不動路。曹操對他愈發失望。
曹丕見狀,立馬見縫插針,一邊顯示出自己辦事靠譜,一邊不忘諷刺一下弟弟,曹操再三思考過後,決定将曹丕立為世子,3年後,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漢獻帝“禅位”給曹丕,他終于在33歲這年,成功登基為帝,以魏代漢,建立魏國。
按理說,親哥當上皇帝,應該算是一件喜事,結果曹植聽說哥哥廢漢自立,竟然當即就穿上喪服,為漢朝而哭泣,可想而知,曹丕會多生氣,母親卞氏見狀,立刻從中阻攔,保護曹植,礙于母親的面子,曹丕并沒對曹植做什麼,隻能将他數次徙封,處處限制曹植,但即使如此,曹植依然是曹丕心中的一根刺。
當年曹丕領軍南征東吳歸來,“特意”去雍丘看望弟弟,兩人見面時恰好有2頭牛在打架,眼看着其中一頭就要落敗,被推進枯井裡摔死,曹丕見狀對弟弟說道:“吾弟素以才思靈活聞名,何不百步内賦詩述之?”後來又附加了一個條件,全詩不能出現“牛”字,曹植苦笑,知道哥哥這話意味着什麼,他背着手,走了幾步,接着吟道: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土頭側,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聽到曹植這首滿是憤懑的詩,曹丕青筋暴跳,可衆目睽睽之下他也不好發作,隻得縱馬而去,此時的他不知道,這是自己最後一次見曹植。回到洛陽不久後,曹丕便病重,并于同年去世,時年40歲,可謂英年早逝。
而大半輩子都被哥哥打壓的曹植,在哥哥去世仍然沒有受到重用,幾年後便抑郁而終,真是令人感慨。
參考資料:《太平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