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他時代似乎隻有一個有着“開國皇帝”的能力的人出世,而三國時代則一下子出現了三位足以統一天下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後面更是還出現了司馬懿這樣的奸雄。不過也正是因為天下英雄太多,導緻三國混戰幾十年而不能統一,為人們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對于三國人物的認識大概都是“臉譜式”的,比如關羽的忠義,劉備的仁義,曹操的奸詐,張飛的勇猛,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有劉禅的昏庸無能。實際上這種臉譜化的人物性格往往是脫離了真實的曆史的,比如《三國演義》當中把曹操寫的非常不堪,但是曹操一輩子都沒有取代漢朝稱帝,而且他曾經非常客觀的評價了自己的功勞道: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事實正是如此,曹操的存在統一了北方,局部性的給北方老百姓提供了一個安定的生存環境,減少了老百姓因為戰亂而流離失所的痛苦。從這個角度講,曹操又何嘗不是一個正義的英雄呢?再說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實際上諸葛亮的水分可以說《三國演義》當中水分最大的,一句話,為啥他那麼神機妙算最後卻沒有統一天下呢?甚至連為蜀國開疆拓土他也沒有貢獻多少力量。
而三國當中另外一位誤解的比較深的人就是後主劉禅了。劉禅作為劉備的兒子,生活在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陰影之下,從小就是那個最不“閃亮”的人物。也因為如此,劉禅從出生起就 給人一種“暗弱”的形象。後面曹魏進攻蜀國的時候,劉禅帶着蜀國的文武百官向魏國投降,衆将一句“吾等死戰,何故先降耶!”更是坐實了劉禅昏君的地位。
因為《三國演義》重在突出三國時期的故事,是以故事寫到諸葛亮死了之後基本就進入尾聲了,給人們的感覺似乎是諸葛亮一死,劉禅就投降了。實際上則不然,諸葛亮死後,劉禅自己獨立統治了蜀國三十多年,比諸葛亮掌握蜀國大權的時間還要長,從這一點兒也可以看出來,劉禅絕對不是什麼昏庸無能的人。
至于投降魏國這件事情,隻是他看到蜀國的大勢已去,不行蜀國人民再為此做出無謂的犧牲罷了。蜀國本來地處偏僻,諸葛亮又年年興師北伐,蜀國早就外強中幹了。劉禅即使是抵抗到底,最後的結果也不過是讓更多無辜的老百姓死亡罷了。是以深明進退之道的他直接選擇了投降。
不僅如此,投降之後的劉禅作為亡國之君卻保住了性命,這也與他繼承了劉備的“喜怒不形于顔色”的深謀遠慮,曾經掌握了魏國大權的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禅,專門請他去參加宴會。在宴會之上,司馬昭專門請了一些蜀國的樂師來演唱蜀國的音樂,然後他就問劉禅:“你現在懷念不懷念蜀國啊?”
常言道,睹物思情,作為亡國之君,聽到自己故國的音樂,劉禅怎麼可能不想念自己的家鄉呢?但是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他如果這樣回答司馬昭的話,那就很可能會遭受司馬昭的毒手。于是在聽了司馬昭的話之後,劉禅還美滋滋地吃了一大口烤肉,然後帶着滿嘴笑呵呵的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這也讓劉禅成為了千古笑談。
但是生性多疑的司馬昭會因為劉禅的這句話就放過劉禅嗎?他并沒有,還是叫人死死地監控他,一旦找到機會就準備殺死他。劉禅心裡知道司馬昭肯定還會針對他,于是他回到家中,又在司馬昭給他賜予的洛陽府邸上挂了一張牌匾,上書三個大字:中山寨。監視他的人馬上把這件事彙報給了司馬昭。
司馬昭聽了之後道:“可以不用監控他了,他的死罪也可以免除了。”手下人都不了解,問:“為什麼?”司馬昭告訴他們,你們把這三個字倒過來念就明白了。原來“中三寨”三個字倒過來念就是“在山中”,說明劉禅已經完全沒有了争雄天下的雄心壯志,他隻想隐居山中,度過殘年。是以司馬昭覺得他已經對自己沒有威脅了,可以免死。
這麼機智的政治語言,一般人誰又能想得到呢?而且這話也不能直接跟司馬昭說,但是劉禅這樣做就很完美,讓司馬昭完全放下了對他的戒心,從此安度晚年。可見劉禅絕不是什麼昏庸無能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