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告别的年代

八十年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百花争豔的年代。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詞可能比較合适:年輕、真誠、單純。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衆心中的烏托邦。

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

那是一個許下諾言就會銘記一生的年代,那是我們永遠都回不去的歲月深處。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80年代的文學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以文化精英作為主要驅動力的年代,在那個時代文化精英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眼界比較開闊的一批人,一方面将很多國外的哲學思想、文化思潮、文學寫作方式引領進來。

另一方面也是從中國漫長曆史中尋找可以與外國抗衡的寫作資源、尋找自己文化曆史的再叙述。是以毫無疑問八十年代是文化界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文化精英則是文化界中的領頭羊。

八十年代,對于文學創作而言是不可複制的美好時代,在開放包容的大潮中,湧現了一大批作家、詩人和學者。

那是一個有真正文學的時代。

八十年代的文學顯示了眼花缭亂的風格。盡管如此,許多批評家還是共同認為,啟蒙主題是八十年代文學的切入點。

無論是朦胧詩、“傷痕文學”還是再現改革開放帶來的種種戲劇性情節,包含了打破傳統的神話與解放思想的沖擊。“文明與愚昧的沖突”成為八十年代文學的一個衆所周知的概括。

有趣的是,八十年代文學想象的主體包含了多種性質迥異的理論資源。盡管這些理論資源譜系各異,甚至彼此沖突,但是八十年代文學一律照單全收,無疑是長期封閉形成的文化饑渴強烈所緻。

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到改革文學,湧現了王蒙、張賢亮、路遙、劉心武、賈平凹、張承志、谌容、叢維熙、餘華、蘇童、方方、陸文夫、韓少功、馮骥才、儲福金、王安憶、張抗抗、史鐵生,等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既有反思過去,思索當下,還有展望未來,可謂朗朗星空,星鬥燦爛,熠熠生輝,令人驚歎。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80年代的詩歌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有充滿感性情懷和理性批判的詩歌年代。

在萬物複蘇大地回春之際,面對充滿希望的明天,那些沉寂的詩人開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

詩人的夢都在八十年代,關于理想,關于愛情,還有讀詩的時候,身邊妩媚的眼神。在九十年代物質化沒有到來之前,一壺燒酒可以結識一輩子的朋友。

北島的冷峻《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看吧,在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舒婷的豐富細膩和清純明淨《緻橡樹》: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

顧城的沖突和希望《一代人》: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卻采用他尋找光明。

芒克的純粹真實《天空》:太陽升起來,天空血淋淋的,猶如一塊盾牌。日子像囚徒一樣被放逐,沒有人來問我,沒有人寬恕我。

海子的浪漫和靈性《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随着物質化時代的到來,詩人們的理想國被世俗橫流淹沒。

北島在《波蘭來客》感歎:

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海子的理想幻滅,卧軌自殺;顧城的天空塌陷,與夫妻自盡;芒克幹起了畫畫的營生....

詩人已經遠走,詩歌已經死亡。

後來,是一個浮躁與喧嚣的時代,一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80年代的愛情故事

八十時代,人們掙脫枷鎖百廢待興,對外張開懷抱,擁抱一切新鮮的空氣和陽光。

那個時代既有佳麗柔情萬種的愛情故事,也有俠客仗劍天涯幹氣雲霄的江湖傳說。

有瓊瑤亦舒的愛情演義,三毛的流浪情節,有金庸梁羽生古龍三劍客縱橫江湖的俠肝義膽快意恩仇。

瓊瑤的白紗裙随風搖曳,筆下花前月下你侬我侬、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愛情,曾讓人如癡如醉,人們在現實世界尋找着純情故事裡的浪漫情節。

瓊瑤很多小說都被拍成了觀衆熱捧的電視劇,劇中演員多是帥哥美女,如秦漢林青霞。

而且劇中很多主題曲傳唱很廣,成為經典。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亦舒的開司米毛衣,總是那麼獨立小資,筆下男女在故事裡海誓山盟蕩氣回腸,卻又無可奈何。

三毛穿着大朵碎花的長裙站在沙漠的風沙裡,黑發飛揚,帶着吉普賽女人般的流浪氣息在四海為家裡尋找愛情的歸依。

與大胡子荷西的那段漫長生死戀,曾令多少在愛中百轉千回的人唏噓不已,也曾喚醒多少人夢中的花開花落和詩與遠方。

《橄榄樹》也許正是她的文字和傳奇一生的寫照。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相比柔情似水的愛情故事,一代大俠金庸先生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為我們留下有了另一個江湖。

有人說,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金庸的作品,寫透了人生,那些故事人物,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我們最樸素的正義觀、愛情觀。許多中國人最樸素的俠義觀,來自于金庸。

他的作品能給整個華人世界的讀者帶來了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金庸的武俠不止是英雄俠客夢,也是人間種種況味。

有人曾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金庸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金庸自己說:大俠我不敢當,但我喜歡那些英雄。英雄代表了人間的正氣和擔當。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80年代的影視劇

八十年代,影視劇同樣泛着理想與人性的光芒。

電視劇《上海灘》以快意情仇的江湖複仇故事打動觀衆,造就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應。

香港無線電視舉辦“八十年代十大電視劇集”評選,《上海灘》名列第一位,當之無愧成為那個時代的經典。

由周潤發和趙雅芝扮演的主要人物許文強和馮程程更是成為一個時代的标志。黑帽、風衣、白手套的經典“許文強”造型以及梳着兩個麻花辮的“馮程程”發型更是成為觀衆對于那個純真年代的集體回憶。

趙雅芝塑造的馮程程,少女嬌羞中帶着俏皮,敢愛敢恨,清純如水,堅強善良,演出了大家閨秀的魅力。

周潤發傳神的表演使得許文強的悲劇氣質和悲劇結局激發了觀衆的同情。演員們的敬業,一颦一蹙,一回眸,一低首,百轉千回皆是戲;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能演繹出餘音繞梁之味。

葉麗儀演唱的那首回腸蕩氣的主題歌,更使得《上海灘》成為以劇情和表演取勝的典範之作。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電視劇1987版《紅樓夢》得到了大衆的一緻好評,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

導演心無旁骛、潛心創作;演員形神兼備,過目難忘;歌曲渾然天成,哀怨動人;色調明快亮麗,賞心悅目;造型博采衆長,深入人心;經典無須争辯,曆久彌新。

1987版《紅樓夢》電視劇,在王扶林導演團隊的精心合作下,完美地再現了這部鴻篇巨著,讓普通人一睹其芳華。

他們對藝術的兢兢業業和精益求精,讓這部華麗名著錦上添花。陳曉旭、歐陽奮強、鄧婕等演員精湛投入的表演,至今無人超越。

1987版《紅樓夢》的音樂更被認為無法超越,由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大家王立平先生作曲,歌手陳力傳神演唱的很多歌曲,成為經典。

透過歌曲,靜坐傾聽,人們眼前呈現的仿佛是那個時代大觀園的亭台樓榭、飛檐鬥角的瑰麗堂皇,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幻生幻滅,蕩氣回腸。

把林黛玉演繹得入木三分的才女陳曉旭,後曾剃度出家,早早香隕人間;半道出家的歌手陳力,夢幻般的天籁之音,将紅樓夢樂曲演唱得蕩氣回腸,後遠走美國。他們的人生故事,是不是冥冥之中無意暗合了這部巨著的情結?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1986版《西遊記》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該劇屢次重播,百看不厭,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

《西遊記》是國産電視劇的精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劇”。這部電視劇給一代又一代人帶去童年歡樂,最終沉澱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西遊記》代表着那個生機勃勃、踏平坎坷的1980年代。

《魯冰花》是台灣高仕影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兒童題材電影,影片改編自鐘肇政于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講述一位有着繪畫天賦的鄉村少年,不被周圍環境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凄美故事。

電影《魯冰花》感人至深,影片中殘缺的家庭、破碎的夢想,已然伴随着無數的淚水和唏噓感歎,打動了整整一代人的心。

同名主題曲《魯冰花》也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風靡一時,成為流行歌曲中歌頌母愛的經典名曲。

《媽媽再愛我一次》是台灣獨立制片富祥公司出品的台灣倫理悲劇片,影片改編自台灣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以倒叙方式進行,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尋找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的故事。

《媽媽再愛我一次》在大陸一經播放引起巨大轟動,獲得普遍共鳴。在上世紀80年代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成功,更反映出當時的文化現象。

或許是因為母愛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題材,或許是因為那個時代還不像現在這樣喧嚣,或許是因為它給了善良的人們一個宣洩感情的端口。

拍攝于70年代的日本經典電視劇《血疑》,1984年引進中國大陸,這部電視曾經影響了好幾代人,而《血疑》也成了50後、60後、70後、甚至80初一代人的集體回憶,這部電視劇曾經紅透了整個亞洲,在中國更是萬人空巷,不遜色于港劇《大俠霍元甲》《上海灘》《射雕英雄傳》這三部香江影像文化史上最著名的電視劇。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故事講述東都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大島茂的女兒大島幸子,是個17歲的善良美麗的姑娘。

有一次,在醫學院偶然發生的科研事故中,她受到了放射性钴60的輻射感染,得了白血病,經常需要輸血治療。醫學院學生相良光夫通過多次給幸子輸血,彼此逐漸産生了愛情。

多次發病,經過幾次手術,幸子意識到自己快将死亡,為了不讓親人們悲傷難過,她振作起精神與親人們一一地愉快地告别,讓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最後,她與光夫一起乘着遊艇出海,在光夫的懷抱中安詳地離開人世。

透過這部電視劇,人們可以知道日本的人民富有教養,很有文化水準,也崇尚儒家的孝道和禮記。

一曲由山口演唱的《謝謝你》,哀婉動人,讓一代人記住了這永遠的旋律。一襲學生裝,淺淺的笑容,可愛的小虎牙,純情善良的大島幸子,讓山口百惠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女神。

她在紅透東南亞時選擇引退,遠離演藝界,從此相夫教子,這種淡然令人感歎惋惜和懷念。

告别80年代,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自由、叛逆的80年代,今天的人們每每念及,無不唏噓慨歎。

那些真正投身思想事業的人,大半有犯難而上的勇氣,1980年代就是有很多這這樣的人的年代,那是一個理想主義的黃金時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年輕人的心裡都夢想。

那個年代的人活得有靈魂,大家都一樣,不談錢、權,隻看誰活得更潇灑,誰更有姿态。學者陳平原,就曾用十二個字,概括整個80年代:泥沙俱下,衆聲喧嘩,生氣淋漓。

至今,人們,仍在懷念那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煙火與詩情迸發、思想自由百花争豔的年代。

我們應該了解這段曆史,知道父母輩的命運,知道國家的前傳,知道今天的一切由何而來,更要了解80年代那個大病初愈,覺醒的年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