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訪長沙古玩收藏市場的過程中,記者認識了老黃(化名)。
他自稱是擺攤賣古舊的“圈内人”,對于文物作僞的門道談得頭頭是道,
但是不願意透露真實姓名。
“搞古玩的都很低調,怕惹禍上身。”他告訴記者,
國内文物市場已經形成了産銷一體的“造假産業鍊”,
各地的文物仿制工廠、作坊負責生産,然後通過各種管道,将假文物批發給文物販子,最後經古玩市場或文物商店流入社會。

1、作假:無限逼真,常人難以區分
老黃向記者詳細講述了目前市面上銷售比較多的四類藏品的制假手段,
“這些制假手段現在都已經很成熟,一般人很難鑒别出真僞來”。
木器作假:多是舊家具改裝
對于古舊家具,老黃表示,“一般長沙的古舊家具多是老料新工,還有一些是以大拆小。”
老黃說,其中鑒定難度最大的是“以大改小”。
比如,舊時放置在廳堂的八仙台是合仙台的兩倍大小,
但價格不到前者的一半,有的造假者就把八仙台的桌面切去一半,
把四隻桌腿都裝到另一半下,改成一張合仙台。
如合仙台的價格是1萬元左右,改裝之後就可值2.5萬元左右。
還有一種造假方法就是“新老搭配”。
比如一把椅子,造假者可以把椅子拆開來,分别找來新的材料,與老料拼裝成兩把椅子。
瓷器作假:老殘片拼成品最難辨
瓷器也是造假比較多的古董。
“目前長沙市面上假瓷器比較多的有漢罐、唐三彩和明清瓷器等。”老黃說,
瓷器造假很容易,第一步是按照古代款制将瓷器做出來,第二步就是“做舊”。
與以新充舊相比,“補貨”是最難鑒定的。
造假者到各地古窯場或墳墓遺址搜羅大量的“垃圾”殘片,然後拼湊成一件完整的赝品。
即使鑒定專家采用先進的多點取樣的辦法,得到的分析結果也一樣是“真品”。
銅器作假:做出銅綠能賣十萬元
據老黃介紹,銅器特别是銅鏡,可能是以後古董造假的重點。
目前,長沙市場上也有不少假的銅器,很多都來自湖北一帶。
“銅器造假由來已久,比如說宣德爐,現在存世的真品很少,很多都是明清時期仿制的。”
最初,造假者把化工漆和石膏粉拌成與銅鏡相近的顔色,
在素鏡上做成各種動物,或者把壞的銅鏡用膠水粘起來,
再用一張透明薄膜裹起來,擦上黑鞋油,看起來就像南方出土的黑漆背。
後來,造假者又把銅鏡壞的部分锉掉,改成小銅鏡。
甚至還有些作假高手把老銅鏡上的鏽取下來貼在新做的銅鏡上,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書畫作假:一兩晚作出“名家”精品
“這些書畫作假者,一個人在家裡書房裡就能完成。”老黃表示,
“現在長沙有一些作假者,往往一兩個晚上就能作一幅出來,賣個幾千上萬塊錢。”
書畫作假無非是摹、臨、仿、造四種手法。
還有移款、添款、改款、挪移題跋、轉山頭、拼湊畫心、長卷割裂分段等方法。
比如将無款畫改為有款畫,小名家改為大名家。
“說起來,相比較其他作假,書畫作假者還是有些水準的,藝術才能都不低。”
老黃笑道,一般來說,所有的書畫名家,都是有自己風格的,
隻要是有風格,那就有迹可循,就可以學到精髓,達到形似神似。
2、包裝:“故事”、名家、宣傳一樣都不少
赝品被做好後,在流通上市前還要經過包裝,目的是提高赝品的身價即可信度。
在這個環節,“故事”、名家鑒定、報紙雜志宣傳必不可少。
“故事”被圈内稱作噱頭,即杜撰一個離奇的故事給赝品,增加它作為“文物”所攜帶的曆史資訊容量,進而提高身價。
老黃告訴記者,即使是真品,某些時候也會為了提高身價,也要學會“講故事”。
有了故事,還得有名家的題跋以及鑒定。
如果花錢請真大師來做,就更能起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同時還可以搞一個“研讨會”之類的活動,這樣赝品就貼上了真品的“身份證”,你不說是真品都不行了。
與此同時,宣傳的工作也随之展開。
可以借助雜志、報紙等宣傳平台來做,甚至自己制作某某媒體的報紙和雜志。
5年前,一個朋友拿了本十幾年前的舊美術雜志來給老黃看,雜志封面登了兩幅畫,是他打算拍賣的藏品。
老黃拿不準,因為畫得十分拙劣,但因為有這麼一本雜志在,他就不置可否。“
後來我詢問這本雜志的編輯部,編輯部說他們從來沒有出過這本雜志。”
老黃說,“這本假雜志逼真到所有的細節都做得很像,雜志做到這個程度是很花功夫的,可是跟利潤相比的話還是作假劃得來。”
3、售假:最喜歡“半桶水”最常用“唱雙簧”
在這麼多的制假手段之後,一般銷售環節隻要待價而沽就行,自然有人跳到設好的圈套中來。
老黃告訴記者,在收藏業内,“半桶水”的藏家最好騙,
因為他知道一點門道、喜歡自己看,可是以他的收藏知識儲備,又跳不出造假者設好的圈套。
對于在收藏裡想撿漏的收藏者來說,最常用的一招是“唱雙簧”。
老黃向記者說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他有一個朋友老李,退休後迷上了收藏。
在天心閣跳蚤市場轉的時候,遇到了一名自稱是收藏愛好者的人,姓曹,聽說老李也愛好收藏,就拿出一張紫砂壺的照片來給他看,
“你有沒有這樣的紫砂壺,如果有,我出高價買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