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文化數字精準傳播”研讨會:用科技講好中國故事

北京冬奧會即将到來,作為一場舉世矚目的國際賽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形象、增強中華文化的全球輸出十分關鍵。在1月8日至9日舉辦的“中華文化數字精準傳播(2022)”暨“南島語族文化遺産環太平洋傳播”專題研讨會上,北京“一帶一路”發展研究院院長梁昊光介紹了基于5G技術的“科技冬奧全球精準傳播服務平台”項目。同時,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哲社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童清豔教授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分别就“遇見文物,發現文明——中華文化IP資料庫系統” 與“南島語族在東太平洋地區的擴散和社會變化”展開主題發言。多位相關專業學者、政府上司、科技與新文創企業和學生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參與研讨交流。

“中華文化數字精準傳播”研讨會:用科技講好中國故事

圖1 研讨會現場合照

北京“一帶一路”發展研究院院長梁昊光就“科技冬奧全球精準傳播服務平台”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發表線上演講。梁昊光表示,項目的重點在于突破多語種傳播、精準推薦與跨模态生成,建構基于5G技術的冬奧賽事和中國文化多語種全球傳播服務平台。該項目成果與冬奧需求緊密結合,直接支撐冬奧會宣傳工作,提供多語種翻譯服務,建構大資料輿情檢測服務,提供輔助決策服務。

以語種翻譯為例,梁昊光介紹道,目前已經開發了網站整站多語言翻譯的技術方案,能進行共計125種語言的翻譯,能夠動态提取原網站需要翻譯的文本、圖檔資訊,實作原文到目智語言的自動實時翻譯,并能将翻譯後的譯文與圖檔資訊替換到原文的位置,根據原文的排版進行自動适配顯示,此外還配有線上校對人工翻譯與敏感詞檢測等。目前,該技術已在冬奧全球傳播平台中應用。

“冬奧賽事與中國文化全球傳播多語言多模态資源庫”是該項目一大技術性突破。團隊将全球有關冬奧的資料進行全方位采集,目前資源庫中已有3500萬條資料,從文本、圖像、音頻、視訊等源資料中抽取關鍵詞,再通過相似度進行分組、關聯與配對,使用者檢索某一關鍵詞時可以同時出現文字、圖檔、視訊等不同模态的檢索結果,并結合模型與人工标注方法建立圖文關聯緊密的冬奧賽事圖文資料集。舉例來說,假如使用者搜尋“滑冰” 或帶有“滑冰”因素的圖檔、視訊、音頻,通過跨模态内容生成檢索技術,平台便會出現與滑冰相關的賽事、運動員、場地的圖文視訊及相關報道;如果搜尋的是圖像,則會根據使用者上傳的冬奧圖像生成中文描述。

“中華文化數字精準傳播”研讨會:用科技講好中國故事

梁昊光線上與會,就“科技冬奧全球精準傳播服務平台”項目展開主題發言

梁昊光表示,冬奧全球傳播服務平台項目組持續服務測試賽和冬奧組委重大活動的新聞宣傳工作,包括輿情監控、多語種對外傳播、決策支援等。團隊每日提供一份測試賽傳播情況日報,實時監測境外關于測試賽動态并上報代表性境外輿情動态,若出現負面輿情能夠即時預警。截至去年11月30日,平台共送出60期輿情快報(周報)和15期決策要報。

“中華文化數字精準傳播”研讨會:用科技講好中國故事

童清豔就“遇見文物,發現文明——中華文化IP資料庫系統”發言

“文物成為一個地方的地标,将是未來文創産業發展的一種趨勢”。由該基地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哲社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童清豔教授發言介紹,上海交通大學與福建省聯合文物數字傳播基地研發的“遇見文物,發現文明——中華文化IP資料庫系統”。該資料庫結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在國家文物的分類标準基礎上,根據文物的不同特征,按照文物的數字文化要素進行梳理整合。比如中華文物圖飾、文物故事等,按其涵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内容元素從政治文化、經濟文化和藝術文化三個次元進行分類,友善使用者直接感受福建文化,使福建文物成為網絡小說、動漫遊戲、音樂直播、影視創作等創作源泉。童清豔以影視創作為例(如下圖)介紹資料庫的使用。現在很多影視劇因為胡亂使用曆史道具備受诟病,有了該資料庫,影視創作者就可以借鑒相關文物來進行設計創作。從下圖中可以看到,文物分類裡有“人物使用”類别,其下還分有“頭部”與“胸部”,創作者與設計師可以以此為模闆進行設計。

“中華文化數字精準傳播”研讨會:用科技講好中國故事
“中華文化數字精準傳播”研讨會:用科技講好中國故事

童清豔以影視創作為例介紹中華文化IP資料庫系統分類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喻國明點評道,文物文化目前正面臨一種“孤島式”的文化現狀。提到文物,大衆可能隻知道朝代、器物形式等資訊,并沒有将它放在一個人類文明的有機系統當中來加以展示。從文物價值開發這個角度來說,文物需要被納入數字化體系之中從時間、主題、技術、思想、風格、場景以及功能等次元上來開發其價值。從童清豔教授的報告中可以看到,中華文化IP資料庫系統已經開發了一部分,但是文物仍需作為一個生态系統還原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場景當中,尋找其與社會和整個世界文明發展的一種連接配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介紹了南島語族在東太平洋地區的擴散和社會變化的相關研究。南島語族的考古研究首先開展于福建,“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項目于去年正式被國家文物局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該演講從南島語族擴散過程中的延續與停頓,社會複雜化過程的比較,物質文化相似性所反映的曆史記憶三方面對南島語族社會進行跨時空的比較,這些擴散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對于我們今天研究留在中國東南沿海本地的南島語族社會有重大啟示意義。在演講中,焦天龍提出幾個問題,比如南島語族在擴散時使用的是什麼樣的航海器具,最早的社會組織是什麼形式,其人群擴散對環境的影響與反影響等等,這些都是在南島語族考古研究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華文化數字精準傳播”研讨會:用科技講好中國故事

焦天龍就“南島語族在東太平洋地區的擴散和社會變化”進行線上演講

“中華文化數字精準傳播”研讨會:用科技講好中國故事

1月8日下午,衆多學者圍繞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考古進行研讨。圖為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範雪春演講《多學科視角下的南島語族起源研究》

此次研讨會由上海交通大學與福建省聯合文物數字傳播基地、平潭旅遊與文化服務中心主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網絡與數字時代增強中華文化全球影響力的實作途徑研究(18ZDA312)”課題組、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0YFF0305300)課題組與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承辦,在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召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