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皓是幹什麼的?是什麼時期的人?木塔大家讀知道,在木塔建築有傑出貢獻的就是他---喻皓。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曆史上的記載缺乏,隻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學習,因而在木結建構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宋歐陽修《歸田錄》曾稱贊他為“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
寶塔是随着佛教的傳入而進入中國的,是一種宗教象征的高層建築。我國悠久的建塔曆史是從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開始的。古代勞動人民和匠師,無論是在材料的選用,還是在設計的選取中,都創造性地建造了多種形式的高塔。在用材上,有磚、石、磚木、木等不同結構;在設計上,有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各種形式,玲珑剔透,精巧美觀,顯示出科學和藝術的精美結合。喻皓繼承并發揚了前人的建塔技術,尤其是建造木結構高塔方面更有創造性的發展。
木結建構築是我國古代的代表性建築。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到了宋朝,木結構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并且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完整的體系。但是當時這種技術主要靠師徒傳授的辦法來傳播,還沒有一部專書來記述和總結這些經驗,以緻許多技術得不到交流和推廣,甚至失傳。
為此,喻皓決心把曆代工匠和本人的經驗編著成書。據說他每天深夜睡到床上,還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結構的形狀,考慮怎樣進行總結。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在晚年寫成了《木經》三卷。《木經》的問世不僅促進了當時建築技術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對後來建築技術的發展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喻皓能取得這樣高的造詣是與他刻苦鑽研、謙虛學習的精神所分不開的。當時京城裡有一座相國寺,是唐朝人建造的,它的門樓的卷檐造得非常巧妙。喻皓每次經過門樓,都要仰起頭,仔細觀察,研究它的造法。為了弄清卷檐的奧秘,喻皓有時坐下來,甚至躺在地下進行觀察和研究。
盡管喻皓在木建築的設計和制造技術上成就卓越。但在封建社會裡,喻皓隻是一個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成就和著作同其他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一樣,根本得不到統治者重視。後來《木經》失傳了,喻皓的事迹也沒有被準确的記載在史書中。喻皓辛勞一生為我國木制建築所做的卓越的貢獻為他自己建立了高大的豐碑。
在我國古代有許多這樣不知名的默默建築大師,我們要學習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