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裡 ——《水浒傳》
我國民間有一句古話,叫做“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浒。”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三國演義》中講的都是武将、謀士之間的勾心鬥角,老年人有着非常豐富的人生閱曆,看了《三國演義》之後也許會變得“老而精”;而《水浒傳》中講的都是江湖兒女闖蕩的故事,年輕人血氣方剛,可能看了《水浒傳》之後會崇尚暴力,認為拳頭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變得桀骜不馴。

但實際上梁山上的好漢最後都是或死或殘疾,隻有李俊、公孫勝等等寥寥幾人安度晚年,究其原因就是宋江接受了大宋朝廷的招安之後被派去征服方臘起義,雖然赢了,但卻是慘勝:作戰的過程中108好漢就有70人去世。很多人都對此感到非常奇怪,為什麼梁山上有那麼多武藝高強的英雄好漢,方臘就八員大将,為何最後卻落得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下場呢?
首先是作戰雙方的素質問題,梁山好漢中雖然有宋江、林沖、盧俊義這樣受過“進階教育”的知識分子,但是108将中還有很多人根本就是草莽土匪出身,例如梁山上的阮家三雄,在上梁山之前就是三個漁夫,偶爾販賣私鹽;鼓上蚤時遷在上梁山之前也就是一個小偷扒手。連梁山上層都是如此,那其他的梁山十萬衆就更不用說了,也難怪很多人認為梁山算不上什麼替天行道,充其量就是一群成了氣候的蟊賊。
而且梁山上的領兵之人其實比較平庸,像是綽号智多星的吳用,他隻會一些小謀小略陰謀詭計,或者是制定小規模作戰的作戰計劃,擺到大型正面戰場,這個智多星的能力就不夠看了。
況且軍事作戰看的不是個人武力的高低,最主要的還是軍隊排程能力和紀律性,梁山好漢雖然有很多武藝高強之輩,但是大都恃才傲物。梁山内部也并不是一片祥和,在頭領宋江提出接受招安的時候,武松等人直接當面反對,宋江的鐵杆小弟李逵更是撕毀了诏書;阮小七雖然默不作聲,但是卻暗中使壞更換了禦酒。
想這樣的軍隊根本不可能做到令行禁止,甚至可以說他們就是一幫烏合之衆。而方臘的八員大将都是智勇雙全的人物,而且熟讀兵法,以嚴格軍隊紀律作為治軍的重點,是以從整體上來說梁山軍隊對方臘隻有人數優勢罷了。
以上都是主觀原因,當時還有很多客觀原因導緻梁山在戰争中死傷慘重,首先是山東的梁山軍隊不熟悉在浙江地區作戰,但最大的原因還是北宋朝廷對梁山的不信任。北宋朝廷對于招安後的梁山軍隊的态度一直相當微妙,很多朝臣對梁山這些半路出道的土匪更是不以為然,在梁山出兵之後甚至還一再拖延後勤補給。
梁山本來就隻有八百裡根據地,為了自己的名聲也不再去騷擾百姓,在梁山擁有十萬幫衆以後日子本就有些捉襟見肘,怎麼能支撐他們去征剿方臘呢?我們都知道任何時期的戰争都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餓着肚子的士兵的戰鬥力和積極性都會大打折扣。
這麼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難怪水浒學家都說梁山和方臘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