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俞應符《南村辍耕錄·疑冢》
近幾年來,随着盜墓題材影視作品的熱播,《精絕古城》、《盜墓筆記》等等作品的出現。讓大家對千年古墓也形成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在看電影和電視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聽到這樣一個詞:“倒鬥”。許多倒鬥之人,倒鬥前都要戴上祖傳的摸金符,讓人覺得很神秘。為什麼明明是個倒鬥者,卻自稱是“摸金校尉”,其實這些都和三國時期的曹操有關。三國時期,曹操究竟是挖了誰的墓,竟可以供養軍隊三年?

盜墓起源
每逢天下紛亂時,世道不太平也掙不到什麼錢,很多人會選擇參軍混一口飯吃。衆所周知,戰争除了軍事指揮才能之外,其實拼的是人力和财力。很多稱王的人,在互相争搶地盤的過程中,損耗不斷,此時軍費就吃緊了。要想有錢養活士兵繼續為自己賣命,在亂世中建功立業,軍閥們就必須竭盡全力去籌集軍費。
三國時期,群雄争霸,大家都帶着自己的隊伍想一統天下。可是連年的戰争已經讓到處的耕作無法進行,糧食價格陡峭,各路諸侯的擔子更加沉重。當時的劉備在益州為了收斂錢财,推出了名為“直百錢”的錢币,用這種價值極低的貨币從民間交換物資。但這種錢币含銅量并不多,拿去别的地方根本沒法流通。另一邊,根據民間流傳的形象,曹操是一個奸雄,為了自己的目标不惜一切手段去完成。當時戰事吃緊,曹操為了繼續籠絡人心不得不四處籌集軍饷。後來他盯上了前朝古墓,竟專門組建了一支倒鬥軍隊,負責掘墓取财。領頭的便被稱作發丘中郎,主要就是負責帶人挖掘土方,找出墓穴。摸金校尉就是部隊裡的小兵,負責深入墓穴,尋找錢财。那他究竟挖了誰的墓,能獲得那麼多錢财,竟然可以供養自己的軍隊整整三年?墓穴主人
根據《水經注疏》的記載,其中描述了曹操盜墓的經過:操作引兵入硯,發梁孝王冢,破棺,收到數萬斤金寶。那這個梁孝王是什麼來頭,竟然會在墓中有這麼多陪葬品?
梁孝王,本名劉武,是西漢梁國的諸侯王。當稱王之前,劉武作為漢景帝的親兄弟,立下了平定七國的大功,收到了極為豐厚的賞賜,再加上窦太後對劉武的寵愛,讓他錢财越積越多。除此之外,劉武進朝面見皇上,乘着皇帝專屬的馬車進宮。之後又陪侍漢景帝同乘車架,出宮一起打獵,賞景。這樣一個權财加身的人,自然隻會勢力越來越大,巅峰時府庫的金錢近萬億,珠寶玉石比京城還多。當時劉武在梁國地界内,給自己修建了一個比拟皇家的後花園。根據史書記載,僅僅這一個花園就占地三百餘裡,其中的園林都是精雕細琢,堪比宮殿。
這樣一個生前輝煌無比的人,死後怎甘心空手而去,再加上古代人都有厚葬的傳統思想,認為死後與金銀珠寶一起同葬,下輩子還可以擁有這些财富。劉武提前找風水師看好墓地,将自己府中大量的金銀财寶轉移到墓穴當中,榮華富貴享受了一輩子,死後自然也要風風光光的去。但梁孝王肯定想不到自己的墓穴有朝一日會在亂世之中被盜挖,理由僅僅是為了充填軍饷。
留下手段
在陳琳的《讨賊檄文》中,曾詳細描寫到曹操盜墓的場景:“而操帥将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随後又痛批曹操這樣的行為很無恥。自知盜墓不對的曹操,也怕自己死後會有人會對自己墓下手,據說一生奸詐多疑的曹操為自己精心策劃了72疑冢。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盜掘的險境,曹操生前提倡不能有太多金銀珠寶随葬。
在史書《三國志·魏書》中有記載,曹操曾經立下即遺囑,表示墓地要選在“瘠薄之地”,不能選在風水極好的地方,“不封不樹”,陵内“無藏金玉珍寶”。曹操最終給我們設下的最大疑團,就是讓大家找不到他的陵墓。最終我國組織專家團,在2009年在安陽高陵發現了曹操墓,經過十年漫長挖掘,如今已經到了文物釋出階段,這對我國研究三國曆史有着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南村辍耕錄·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