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濟南軍區大門口來了一位特殊的老人。
他身體瘦弱,蓬頭垢面,穿着破爛,渾身上下沒有一絲特别的地方,在門口猶豫了許久後,終于鼓起勇氣來向哨兵打聽楊司令的在哪。
看着農民打扮的老人,哨兵感覺非常奇怪,這樣一個普通的老人,找楊司令做什麼?上司的行程他們不能随便透露,哨兵隻能說了一句“不知道”。
沒想到老人執意不走,感覺到哨兵敷衍的态度,
老人聲稱是與楊司令并肩作戰的戰友,是曾經的紅軍團長。
對于老人的話,哨兵感到非常吃驚,這麼一個平凡的老人,卻與楊司令曾經是戰友?哨兵不能辨識老人話中的真假,隻好先把老人安頓在招待所住下。

随後向楊得志楊司令告知了這個情況,誰知道楊司令聽到老人的名字後,非常重視,
很快就趕了回來。一見面就握住了老人的手,二人像是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表現得十分激激動。楊司令熟稔的态度讓在場的其他人疑惑不已,
這個老人究竟是誰,為什麼能讓楊司令親自接待?他又經曆了什麼,會不遠風塵仆仆來到濟南軍區找楊司令?
戎馬一生,征戰沙場
1912年出生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熊河鎮的侯禮祥,就是那個找楊得志司令的老人。
他曾任職中央軍委的團長,在戰場上英勇果斷,足智多謀,不僅立下了赫赫戰功,也為自己赢得了不少榮譽。而這樣一個前途一片大好的軍人,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模樣?
侯禮祥小的時候,曾上了四年私塾,可惜好景不長,因為經濟窘迫, 在私塾讀了四年書之後,侯禮祥被迫辍學。12歲那年,侯禮祥的父母相繼過世,留下年紀尚小的侯禮祥,孤苦伶仃地生活在世界上。
在那個社會動蕩的年代,生活更加貧苦的他沒有了支撐,隻能背井離鄉,去外地打拼。
他在荊州和武漢輾轉了兩年時間,這正是國内革命思潮高漲的時候,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侯禮祥開始慢慢接觸革命。1928年,侯禮祥從湖北來到革命氣息濃郁的江西,參加革命,開始了他的抗戰生涯。
到1929年冬,被革命氣息感染的侯禮祥決定參軍,正逢蘇區紅軍擴招,年僅十七歲的侯禮祥,就這樣進入了彭總的紅三軍團當兵。
侯禮祥參加了多次中央蘇區的反圍剿作戰。
長征時,表現出衆的侯禮祥,被編入紅一軍團一師一團,不久之後,他就憑借着自己的努力,坐上了營長的職位。
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侯禮祥上戰場卻絲毫不畏懼,他在槍林彈雨中勇往直前,
由于他在戰鬥中的勇敢表現,一直以來都受到上司的賞識,
就這樣,侯禮祥在紅一團中時,連連升職,從班長升到排長,後來又當上了連長。當侯禮祥是一團的營長時,這時的楊得志是一團的團長,
二人有着多年的戰鬥默契,一起參加過反圍剿、強渡烏江和大渡河,經曆了數不清的生死考驗,他們也是關系十分好的戰友。
開國上将楊得志是一名功勳卓著的名将,他當時帶領的紅一團,被稱為“天下紅軍第一團”,
他在國内革命、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楊得志也是軍中赫赫有名的“三楊”中的一人。
“三楊”分别是楊得志、楊勇與楊成武,這三人在紅軍時期,就都是軍中的悍将,他們通過自己突出的戰鬥力,以及出衆的謀略,把“三楊”的名号就已經打了出來
,後來在抗美援朝時期,這三位将軍先後進入北韓參戰,周恩來稱他們為“三楊開泰”。
除了楊得志外,“三楊”中的另一位将軍楊勇,也與侯禮祥有過接觸。
1936年,侯禮祥到了楊勇的手下工作
,直到1938年後,侯禮祥憑借着自己的個人能力,擔任了中央軍委,還成為了八路軍總部警備副團長,負責保衛中央的工作,在軍中有着極高的地位。
侯禮祥的兩位上司,楊得志和楊勇都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将軍銜,他們曾感慨,如果“李祥”沒有失蹤,現在也應當可以授予中将了。那麼“李祥”是誰?他又與侯禮祥有着什麼樣的關系?
身份丢失,失去聯系
在動亂年代,資訊采集并不發達,有許多的革命英雄的身份都被錯認。侯禮祥的這些經曆,正是源于身份的丢失。侯禮祥在剛參加革命時,大家都習慣去掉姓,隻喊一個人的名,侯禮祥就是如此,因為大家都稱呼他為“禮祥”,
負責登記的人以為他的名字是“李祥”,就這樣,檔案上後侯禮祥的名字就成了李祥。
正是這一失誤,為侯禮祥日後,尋找身份的曲折人生埋下了伏筆。
是以讓楊得志和楊勇二人,頗感到遺憾的“李祥”,正是侯禮祥。那麼侯禮祥為什麼會失蹤,群組織失去聯系呢?
當時一路攀升的侯禮祥,在軍中已經有了一定地位,他的人生卻沒有就這樣順利下去。在長征途中,侯禮祥就多次受傷,
後來在1939年初的陝西甘泉的戰鬥中,他再次負傷,
新傷引起了舊傷複發,他的雙腿已經無法正常走路,當時八路軍的條件艱苦,許多藥品稀缺,侯禮祥的傷一直不見好轉。
因為傷勢嚴重,侯禮祥的身體狀況,導緻他無法再跟随組織行軍打仗,後來,參考了侯禮祥的意見,以及組織的考慮,
決定把侯禮祥安排回老家。一年後,
組織又派他在國民黨中擔任官職,打入敵人内部,展開地下工作,幫助我軍獲得機密情報。
因為這項工作極為特殊,為了防止被敵人發現發現身份,侯禮祥隐姓埋名,把能證明自己身份的資料,都鎖進了一個皮箱裡。天有不測風雲,當時他居住的地方,三教九流的人都聚集在這裡,
這個裝着侯禮祥重要資訊的箱子,不久之後就被人偷走了。
不久之後,侯禮祥所在地下組織被敵人破壞,能證明他身份的人也不見了蹤影,
侯禮祥的身份資訊,就這樣被而掩埋在曆史的塵埃之下,
他失去了與黨組織的全部聯系。新中國成立之後,侯禮祥參加了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運動,因為侯禮祥曾給國民黨國工作過,這樣的曆史問題,由于侯禮祥的身份無法被證明,而不能被澄清,
侯禮祥自此受盡了白眼和奚落。如何能證明自己的身份,成了侯禮祥此刻最為迫切的事情。
因為沒有相關的證明資料,侯禮祥一直都沒有群組織取得聯系,
隻能以現在的身份留在家鄉。多年的行軍生涯,讓侯禮祥對于農村生活,和種地幹活一點也不适應,沒有辦法,最終村裡的人隻能安排侯禮祥去放牛。而他曾經的紅軍身份,因為沒有證據,就這樣被掩埋起來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侯禮祥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了楊得志和楊勇的消息,
他下定決心給部隊寫信,申訴自己的革命經曆和掉隊原因,并且很快就收到了二位上司的來信
,他們在信中表達了,對侯禮祥還活着的激動之情,對于他遺失的身份,兩位上司也給出了證明。
拿到兩位上司回信後,侯禮祥十分激動,他以為這樣就能恢複自己的黨籍和紅軍身份,但是讓侯禮祥沒想到的是,
這些信件不但沒能證明他的身份,反而讓他遭受了更多苦難。
侯禮祥拿出了兩位上司寫的信,村子裡的人卻不相信,大家認為侯禮祥的信件是假的的。
當地幹部認為他僞造中央上司的信件,罰他勞動改造,在這個時期,侯禮祥的人身自由都受到了限制。
之後,侯禮祥又以這種身份生活了十多年,在此期間他經曆了很多苦難,受盡了侮辱、謾罵,但是他卻一直沒有放棄找回自己的身份。
1971年,侯禮祥無意中在從報紙上得知,自己的老上司楊得志,現在就在濟南軍區。
被誤會了那麼多年的侯禮祥,又燃起了希望,他下定決心要找到楊得志,此生一定要證明自己的身份。他沒有猶豫,很快就能踏上了前往濟南的路,要從湖北趕到濟南,足足一百多公裡的距離,卻絲毫沒有讓他産生退意,就在奔波了幾天幾夜後,侯禮祥終于來到了濟南軍區。
艱難的複名之路
侯禮祥與楊得志二人相見時,二人都已兩鬓斑白,歲月在他們的身上留下了痕迹。
看到昔日上司,侯禮祥激動得險些落淚,楊得志也十分激動,才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
由于需要侯禮祥寫下,自己在軍中的革命經曆和回憶,沒想到他一寫就是幾十頁,楊得志看着上面的内容,眼眶逐漸濕潤,他可以想象得到,自己的老戰友這些年經曆了什麼,
不能因為丢失身份,而抹殺他所有的成績和奉獻。
是以楊得志當即決定,一定要為侯禮祥找回身份。
但是侯禮祥沒想到,雖然他已經見到了楊得志,自己的複名之路卻遠沒有那麼容易。
雖然楊得志是濟南軍區司令,但是對于紅軍的遺留問題,中央有專門針對的政策,
更何況隔着兩個省份,楊得志也不好跨省指揮。
楊得志隻能走流程,他把寫滿侯禮祥情況的信件,交到上級手裡,其他曾經在軍隊中的戰友們,得知了侯禮祥要找回身份,也都紛紛前來幫忙,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件事後來還被遠在新疆的楊勇将軍知道了,他也出具了一份證明。
本以為侯禮祥的程式齊全,很容易就恢複了身份,卻沒想到這件事上,依舊有着很大的阻力。
對于侯禮祥的問題,許多地方官員都存在很大的意見。有許多人固執地認為,
侯禮祥在敵人内部,工作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誰也不清楚,他很有可能叛變了革命,投靠了敵人,故而不同意恢複侯禮祥的身份。
為了解釋清楚這件事,黨中央專門做出了解釋,侯禮祥從部隊去到江陵,都是黨組織的安排,他在江陵之後的全部工作,也都是按照組織的指令去做的,沒有任何脫離組織的地方,連江陵縣的主要上司魏西
,為了解決侯禮祥的問題,也前後兩次去過那裡。
魏西第一次來江陵,是受到了楊司令的囑托,對方希望他能來看看侯禮祥的生活問題,給予他一些幫助,
讓這位飽受波折的老兵生活得好一些。到了侯禮祥居住的地方,魏西才發現,這位紅軍老兵的生活條件十分差勁,沒有絲毫屬于老兵的優待。魏西第二次來江陵,是受了侯禮祥所托,來江陵幫助侯禮祥恢複他的身份,和他與組織的關系。但是由于許多地方組織,對侯禮祥有着極大的偏見,這件事的過程十分艱難。
1973年,軍區司令對調,楊得志來到武漢任職,對于侯禮祥的身份問題終于能插得上手了。
為此,他特意來到江陵,請當地組織調查侯禮祥的身份問題,在經過多方協商之後,由于各方面的努力,
最終在1975年,江陵縣委經過審查之後,決定恢複侯禮祥紅軍待遇。自此,侯禮祥紅軍團長的身份才被認可。
從1939年離開部隊,到1975年恢複身份,在這三十六年裡,老戰士侯禮祥經曆了什麼,我們也隻能從一些資料中窺見一二,而他具體遭受過什麼磨難,隻有他本人能夠知道。侯禮祥對于黨和國家的深沉熱愛,對于紅軍經曆的難以割舍,讓我們看到了這位老人的決心和堅持。
1991年,這位老紅軍戰士,在江陵的冬天與世長辭,享年80歲。
從十五歲離開家,侯禮祥的一生舊充滿着坎坷艱難,他在戰争中做出的突出貢獻,以及他對黨的付出,本該讓他在受傷退役後,享受到國家關于紅軍老兵的待遇,卻因為意外丢失身份,而導緻他遭受到了那麼多的苦難。
但是他面對一切困難時,卻始終保持着向上的勇氣,
在他的這段經曆裡,我們看到了侯禮祥,對黨和國家深沉的思念,他在紅軍裡的經曆,和對戰争做出的貢獻,後人會永遠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