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大唐是一個讓人神往的時代,萬邦來朝的盛世,燦若星河的名士、遼闊壯美的疆域、昂然自信的心态,還有那汪洋恣肆的詩篇。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唐詩中有一個地名在唐詩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這就是揚州。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揚州能被唐朝詩人鐘愛,不是沒有原因的。揚州地處長江中下遊流域,風景秀美,氣候溫暖,人傑地靈。在唐代有一種說法,認為“揚一益二”,這個“揚”指的就是揚州。

揚州是一座有着悠久曆史的文化名城,是大禹治水後所分的天下九州之一。不過當時古九州之一的揚州,包括現在的江蘇省南部、安徽省大部、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現在的揚州則正是從唐代開始的。揚州(地級)所轄區域也較大,包括了現在的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鹽城市南部,唐代的揚州發展是揚州曆史上的巅峰之一。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所謂“八方稱輻辏,五達如砥平。”描述的就是揚州經濟的繁榮。揚州能在唐代取得這樣的成就,和揚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曆史大有關系。有關揚州城最早的建城記錄,還要追溯到吳王夫差所築的邗城。在吳王夫差築邗城的同時,也開挖了邗溝以南連長江,北接淮河。邗溝應該是我國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條人工運河。到了西漢初年,漢高帝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又開發了蘇北運河,發展鹽運,這些水利工程的建設都給後來揚州的經濟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隋炀帝楊廣為了溝通糟運,友善運輸,開鑿了利通古今的大運河。在當時,運河的開鑿導緻民不聊生,天下大亂,隋朝不久滅亡。但在客觀上,大運河的開通給揚州帶來了巨大的發展。隋炀帝在開挖大運河時,“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街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度河,至灘儀、襄城,達于上洛,以置關防。”運河的開通使揚州在交通便利上獲利甚豐,經濟得到迅猛發展。隋炀帝還在運河兩岸遍植柳樹,到了唐朝,運河兩岸“夾岸分堤萬樹餘”,大面積的綠化除了形成了美麗的景觀外,還增加了揚州的空氣濕度,再加上溫暖的氣候條件,造就了揚州宜人的居住環境。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在唐朝恢複社會生産力的前期,揚州就已經是“多富商大賈,珠翠珍怪之産”的經濟中心。唐朝對江南地區的大力開發,南北物資交換量越來越大,涉及面也越來越廣。加上經濟中心不斷南移,大量人才湧向南方的中心城市之一揚州。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揚州各行各業飛速發展。後來更是“百貨所積”、“商賈如織”、“雄富冠天下”。彼時的揚州毫無疑問成為了當時東南第一大都會,東方四大商港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安史之亂後,北方亂成一團,揚州成了全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一度超越首都長安,為天下之冠。“天下之盛,揚為首”,也是“揚一益二”的由來。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揚一益二”的益,指的是現在的成都。成都是兩漢時益州(省級)的治所,相當于省會,是以成都也稱益州。到了唐朝,揚州成為全國聞名的大都市,成都能與揚州比肩是有地理原因的。成都位于岷江平原,土壤肥沃,自都江偃修築之後,農業十分發達,交通的便利讓成都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成都可以說是中國西南部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秦漢的成都經濟文化就十分發達,為全國六大都市之一,另五個是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在古代的農耕經濟下,戶口人數可以說是一個地方經濟的重要标志。四川盆地在隋朝末年的大動蕩中受到的波及較輕,這使得四川平原的人口和生産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自然成為大唐統一天下的重要後勤基地。成都文化繁榮,除了農業外,成都的絲綢業、手工業和商業也都十分發達,造紙和印刷發也高速發展。成都的“蜀繡”是全國三大名繡之一,蜀錦更是貢中的珍品。成都還是雕闆印刷術的發源地,到了唐代後期,全國大部分印刷品多出自成都,可見成都印刷業的高度發達。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成都坐擁天險,北有秦嶺、米倉山為阻,易守難攻。比如逢中原出現大亂時,唐朝皇帝一般會選擇逃入成都。最有名的當然是唐明皇李隆基,他還有個寶貝子孫唐僖宗李儇也避逃到成都。随着權力中心的轉移,經濟中心也跟着南移,唐朝中後期的成都成為全國的西南大都會。由于成都的經濟非常繁榮,人們就把益州(成都)和揚州相提并論,認為是全國最繁華的兩個城市。“揚州與成都号為天下繁侈,故稱揚、益。”,“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都會,曰揚、曰益。”成都的繁榮同樣也吸引了大批文學家的到來,名人古迹數不勝數。岑參就戀戀于成都的繁華錦繡,寫下“言笑忘羁旅,還如在京城。”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揚州和成都的曆史非常輝煌,而新時代的這兩座城市依然擁有非常美好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