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西晉初,有一位大臣,他首倡滅吳統一天下之策,并不顧衆大臣的阻撓,堅持不懈的進行各種滅吳準備。他施政有方,上無愧于天子朝廷,下恩惠澤及百姓。他去世時,晉武帝司馬炎親自為他穿戴喪服,痛哭流涕。時值寒冬,司馬炎的涕淚流到鬓須上,凝結成冰;他生前長期任職的荊州地區的百姓聽到他的死訊後,紛紛罷市悼念,街巷哭聲相屬,連綿不斷;荊州吏民為避他的名諱,改“戶”叫“門”,改“戶曹”為“辭曹”。甚至與他對峙的孫吳守邊将士,聞聽其死訊後,也一反常态地沒有因敵酋殒命,而歡欣鼓舞,竟紛紛為之落淚、歎息。可謂出仕為官者的楷模。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西晉名臣羊祜。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遊戲中的羊祜形象

一、出身名門,洞察時局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新泰)人。他出身于名門之家。自九世祖起,羊家曆代都有擔任二千石以上官職的人,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稱于世。他的母親是東漢末名儒蔡邕的女兒。姐姐成年後,嫁給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羊家在魏晉之際,可謂地位顯赫。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司馬師劇照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羊祜雖多次被中央、地方各官署長官征辟,但他都拒絕出仕就職。即便當時權勢炙手可熱的大将軍曹爽召他任職,也被羊祜婉言謝絕。因為,他敏銳地覺察到,司馬懿雖被曹爽壓制,在家賦閑10年,但曹爽終究非司馬懿敵手。

後來,事實果如羊祜所預料。“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鏟除曹爽集團,專擅朝政。曹爽黨羽、屬吏,或被殺,或被黜,唯有羊祜等不巴結、依附曹爽的人,幸免于難。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虎嘯龍吟》高平陵政變劇照

羊祜的嶽父夏侯霸為免遭司馬氏毒手,被迫投降蜀漢,并成為蜀漢後期重臣。羊祜因姐夫是司馬師的緣故,沒有被罪責。不僅如此,夏侯霸叛逃後,衆親屬怕受其牽連,大都宣布與其斷絕關系。隻有羊祜不避嫌疑,按時去看望、體恤他的家人。

二、踏上仕途,屢建功勳

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病逝。弟弟司馬昭為大将軍執政。朝廷征拜羊祜為中書侍郎,後升任給事中、黃門郎等職。羊祜雖與司馬氏為姻親,卻并未是以仗勢淩人,他持身正直,在朝廷上也不拉幫結派。是以,備受有識之士尊崇。

晉代魏前夕,羊祜與司馬炎另一心腹荀勖共掌機密。羊祜後被司馬炎任命為中領軍,統領守衛皇宮的禁軍。司馬炎顯然是将司馬氏一家的安危,以晉禅魏成敗大事,托付給羊祜。其對羊祜的信賴,由此可見一般。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司馬炎以晉禅魏劇照

鹹熙二年十二月(266年1月),司馬炎以“禅讓”方式,逼曹魏末帝曹奂遜位,自己稱帝,改國号為晉。羊祜因扶立之功,加之德操清美、忠貞坦誠、純正才高、文武兼備,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衛将軍。

司馬炎素有滅吳之志。他稱帝後,積極籌劃滅吳之役,一統全國。他命羊祜為荊州諸軍都督,假節,将對吳作戰最關鍵的荊州戰區,傳遞給羊祜。

羊祜到任後,發現荊州地區經濟落後,群眾貧瘠。于是,他采取軍隊墾田、興辦教育、安撫百姓等措施,大力開發荊州。經過數年積聚生産,西晉所轄荊州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羊祜剛上任時,當地駐軍連一百天的糧食儲備都沒有;很多物資,需從外地調撥。後來,荊州軍民基本做到自産自足,糧食積蓄,可用十年。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嘉峪關魏晉墓軍屯畫像磚

三、西陵之戰失利,羊祜調整對吳戰略

泰始八年(272年)八月,吳主孫皓解除了西陵(今湖北宜昌)督步闡的職務,命其傳回京師建邺(今江蘇南京)。步闡誤認為孫皓要殺自己,于九月獻城降晉。孫吳荊州都督陸抗聞訊,立即派兵圍攻西陵。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晉武帝命羊祜、徐胤率軍,分别攻擊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平(今四川巫縣),從東、西兩面襲擾陸抗,分散其兵力;荊州刺史楊肇率軍直趨西陵,救援步闡。陸抗識破了晉軍意圖,搶先破壞了江陵以北的道路。五萬晉軍因糧秣運輸艱難,轉戰遲緩;加之江陵城防堅固,羊祜頓兵于堅城之下,無法攻占。導緻楊肇部因羊、徐二部無法有效配合,糧草匮乏,被陸抗擊敗;西陵城也被吳軍攻陷,步闡及其族人皆被誅殺。

戰後,羊祜因作戰不利,指揮失當(晉軍參戰兵力8萬人,吳軍隻有3萬人),被貶為平南将軍。

西陵之戰晉軍的失利,給羊祜以深刻教訓。他清醒地認識到:吳國國勢雖衰弱,但仍有一定的實力;荊州尚有名将陸抗鎮守,難以與之抗衡;是以,平吳戰争,不宜操之過急。于是,他調整戰略,主張采取軍事蠶食、提倡信義的兩面政策,積蓄實力,瓦解對方,尋找滅吳的合适時機。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羊祜在荊州晉、吳邊界地區,大搞攻心戰。如他對吳國軍民大力宣揚信義,并持之以恒地身體力行:他每次和吳軍交戰前,都會預先與敵軍商定交戰時間、地點,從不搞偷襲戰、騷擾戰;捕獲的敵方戰俘、群眾,可自行決定去、留;陣亡的孫吳将士,若遺體被晉軍獲得,則将他們厚殓,送還孫吳。晉軍若至吳國境内收割稻谷,要根據收割數量,用絹償還。打獵時,羊祜限制部下将士,不得越界。如禽獸先被吳人射傷,後跑到晉國境内,被晉兵獲得,要送還對方。羊祜這些規定,使吳人心悅誠服。甚至都不叫羊祜的名字,而是尊稱他為“羊公”。

羊祜的這些作法,我們今天稱之為“輿論戰”、“心理戰”、“道德戰”,陸抗雖然沒有今天的先進戰術理念,但他很清楚羊祜做法的隐形危害。他經常告誡将士們說:“羊祜專以德感人,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啊。如果我們隻會使用暴力,勢必會不戰而敗。”是以,陸抗也采取同樣的方式,對待晉人。

一次,陸抗生病。羊祜聽說後,派人來送藥。吳将怕羊祜使詐,勸陸抗不要服用;或者先找人嘗嘗,以免中毒。陸抗說道:“我從來沒聽說,羊叔子會使用給别人下毒這樣卑鄙無恥的手段害人。”他毫不猶豫地把藥吃了。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晉、吳兩軍雖對壘交戰,但雙方使者頻繁往來,以至于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晉、吳兩國的荊州邊界,竟出現了怪異的和睦、融洽的狀态。

吳主孫皓聽說後,派人斥責陸抗。陸抗回答:“普通人之間,尚且要講信義;況且國與國之間呢?如果我不講信義,盡使卑鄙手段對付羊祜,恰恰是宣揚了羊祜的德威,顯得我國下作無恥了。”孫皓無言以對,隻好默許了陸抗的做法。

四、設策攻吳,未出師,身先死

除在荊州加緊進行攻吳的各項軍事部署外,深明大局的羊祜還向晉武帝密奏:若要伐吳,必須在益州(今四川地區)大辦水軍,利用長江上遊的地理優勢,對孫吳采取水、陸并攻的戰略。

羊祜聽說,孫吳境内流行一首童謠:“阿童複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他認為,這就是上天預示,攻吳,必用水軍,方能成功。恰好此時益州刺史的王濬小字“阿童”,應了前述童謠之言。王濬因得罪朝中權貴,即将被征到朝廷,任有名無實、明升實降的大司農。羊祜極欣賞王濬的軍事才能,于是上奏晉武帝,極力建議王濬留任益州,操練水軍。

經過七年積聚、訓練,荊州前線晉軍實力,已遠超吳軍。加之此時陸抗病逝,孫皓暴虐,吳國臣民,人人自危。羊祜審時度勢,判斷晉滅吳的時機已經成熟。是以,他上疏晉武帝,請求伐吳。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請伐吳疏》。

在奏疏中,羊祜分析了當時天下大勢,指出伐吳滅吳,已時機成熟,勢在必行。他以司馬昭執政時發動滅蜀戰役為例,駁斥了部分官員以孫吳長江天險難以逾越,阻撓伐吳的見解。認為孫吳境内險固,不會超過蜀漢;孫皓暴虐,遠超劉禅;吳人貧困,甚于巴蜀;大晉兵強馬壯,遠超往昔。趁此天時、地利、人和,孫吳可一鼓而平。

羊祜還制定了具體的伐吳政策:以梁、益二州軍隊,水、陸并進東下;荊、楚之軍,進逼江陵;豫州之軍,進攻夏口;徐、揚、青、兖等州之軍,進軍秣陵,作為疑軍。多方并進,則吳軍難辨虛實,必然兵力分散,顧此失彼,人心慌亂。

羊祜的奏疏,雖得到了晉武帝的充分肯定,但朝中以賈充、荀勖為首的絕大多數臣僚卻極力反對。支援者,隻有度支尚書杜預、中書令張華等少數人。是以,羊祜的奏疏被暫時擱置再議。羊祜得知消息後,喟然長歎道:“天下不如意事,常十有七八。有些人卻當斷不斷,當予不取,令人遺憾啊!”

鹹甯四年(278年)八月,羊祜患病,請求入朝。傳回洛陽時,恰逢姐姐景獻皇後羊徽瑜去世。羊祜萬分悲痛,病勢愈加沉重。他面見晉武帝,再次陳述伐吳之策。但因賈充等反對,羊祜失望而傳回荊州。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張華塑像

後來,羊祜病重。晉武帝專門派張華前往探望,兼咨詢伐吳方略。羊祜對張華說:“當今主上聖明,孫皓暴虐,已到極點。此時伐吳,可不戰而勝。如果還猶豫不決,孫皓若死,吳人另立英明君主,我雖有雄兵百萬,也難以渡過長江。”因張華一貫贊成羊祜的主張,是以,羊祜勉勵張華說:“看來實作伐吳願望,隻能靠你啊!”十一月,羊祜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臨終前,他推薦杜預接替自己的職務。

他首倡滅吳之策,死後不僅晉武帝流涕成冰,孫吳将士也紛紛落淚

二年後,晉武帝、杜預基本按羊祜生前的軍事部署,發動滅吳之役。王濬率益州水軍,順長江飛馳而下,首先攻進建邺,孫皓被迫投降。數百年後,唐朝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一詩中,緬懷此事曰:“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三國鼎立,自此歸于一統。滿朝文武歡聚慶賀時,晉武帝手舉酒杯,流着眼淚說:“這都是羊太傅的功勞啊!”

文史君說

羊祜一生最大的功績,就在于他首倡和謀劃滅吳統一之策。雖然晉、吳攻戰,對雙方而言,皆無正義非正義之别。但就客觀曆史程序而言,晉滅吳,結束了東漢末以來長達90年的分裂割據混戰狀态,使中國重歸一統,促成了國家、社會的相對和平與穩定;也減少了群眾遭受兵燹的頻率。就上述意義而言,西晉統一全國,有其曆史的進步意義。作為滅吳戰略的首倡者、踐行者,羊祜的所作所為,就其時而言,可謂不愧朝廷,不負天子。忠實地履行了一名臣子的本分和職責。

羊祜守邊,雖頗著聲譽,即便敵國将士、群眾,也感念其恩惠。但因他正直忠貞,嫉惡如仇,難免得罪朝中權貴,而屢遭诋毀。如王戎、王衍與他有私怨,卻往往在公事時,诋毀、攻讦羊祜。故當時流傳的民諺曰:“二王當國,羊公無德。”當然,究竟誰是誰非,無論是羊祜去世後,荊州吏民罷市、巷哭、街祭,還是孫吳禦邊将士落淚,以及“二王當國,羊公無德”民諺,已可見民心之向背。由此可見,羊祜不負蒼生,不負黎民,當亦非妄言。為官如此,堪稱為官楷模,值得後世為官者深思、深鑒。

參考文獻

1.?(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王仲荦:《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白壽彜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段益:《西晉統一之戰“總設計師”羊祜之從政鏡鑒》,《上司科學》2019年第9期。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