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孔子為何包庇弑君者慶父?

齊桓公在位時,鄰居魯國爆發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事情,魯莊公去世後的一年内,他的庶兄慶父為了争位,不停地制造混亂,最終先後殺了兩任國君。

在弑殺第一位國君後,齊桓公派使者仲孫湫前去魯國吊唁,以及調查魯國情況,《左傳》記載仲孫湫回來時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意思是說慶父過于邪惡,千古罕見的大壞人,将給魯國帶來巨大的災難,他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為魯國國君,是以慶父一天不死,魯國一日不得安甯,後來慶父果然又殺了一位國君。後人在這句話的基礎上,将之改為“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孟子評價《春秋》時說:“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之是以“亂臣賊子懼”,是因為孔子尊周、尊君,對于所有違反周禮的亂臣,孔子主張嚴厲對待,這也是戰國大儒教出一堆法家徒弟的原因所在。慶父兩次弑君,理應是亂臣賊子,屬于孔子讨伐的對象才對。但事實上孔子卻對慶父網開一面,能隐瞞的就隐瞞,能不說的就不說,盡量使用中性詞,不對慶父醜化,總之是“諱莫如深”!這就難免讓人好奇,慶父是亞聖孟子的祖先,又不是孔子的祖先,孔子為何偏袒包庇慶父?“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下一句,道出了原因!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孔子為何包庇弑君者慶父?

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即姬同、姬慶父、姬叔牙、姬季友,他去世後由嫡長子姬同繼位,史稱魯莊公。魯莊公有三個兒子,即姬啟、姬般、姬申,但這三個兒子都是庶出,嫡妻哀姜(齊國國君之女)無子,其中姬啟是嫡妻哀姜妹妹之子。

按照正常程式,既然沒有嫡子,那麼可以将姬啟過繼給哀姜,由此讓姬啟成為嫡子。但魯莊公不喜歡姬啟,而是喜歡姬般,一心想傳位給姬般。但問題在于,魯國有一個規矩,即如果沒有嫡子的話,那麼王位通常傳給順位弟弟,即慶父也有繼承權。

也就是說,無論姬般繼位,還是慶父繼位,都不能算是篡位者,至于兩人誰能繼位,這就要看各自的手段了。是以,孔子沒有把慶父歸于“亂臣賊子”行列。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孔子為何包庇弑君者慶父?

春秋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周王分封諸侯,諸侯分封臣子,而封地又猶如獨立王國一般,獨立掌握軍政大權。是以,當時君主權力并不大,無論姬般繼位還是慶父繼位,都要得到其他勢力的支援,而當時魯國最大的四股勢力是魯莊公與三個兄弟。

姬季友與魯莊公支援姬般繼位,姬叔牙支援慶父繼位,兩方旗鼓相當。但姬季友與魯莊公卻先“犯規”了,姬季友以家人為要挾,以莊公之名逼姬叔牙飲毒酒自殺。春秋時期,貴族一般都會受到保護,不會輕易非正常死亡,即便上戰場時,普通小兵都不能俘虜,必須對等身份之人才行,是以魯莊公與姬季友逼殺兄弟的行為更是卑鄙,讓人不齒。

姬叔牙死後,慶父無力争位,隻能任由姬般繼位。由于魯莊公與姬季友的卑劣行為,破壞了正當競争,導緻慶父沒能搶到王位,讓他懷恨在心。魯莊公去世後,慶父先派人殺死姬般,後又派人殺死繼位的姬啟,短短一年之内連殺兩任國君。

于理,不能說慶父是好人;于情,又不能說他是惡人,整個事件中慶父、魯莊公、姬季友都有責任,不單單是慶父一人過錯,且這是魯國的一段醜事,家醜不可外揚,孔子也沒辦法說太多,隻能“諱莫如深”。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孔子為何包庇弑君者慶父?

更為重要的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慶父,而在于齊國的背後操縱,這句話就充滿了陰謀成分。

仲孫湫回來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齊桓公問道:“若之何而去之?”

仲孫湫:“難不已,将自斃,君其待之。”

齊桓公:“魯可取乎?”

仲孫湫:“不可,猶秉周禮......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這段話出自《左傳·闵公元年》,就說出了背後的原因。

首先,“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不是魯國人說的,而是齊國人說的,像是鼓動魯國内亂的口号。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齊魯兩國本身沖突重重,齊國人會對魯國内亂産生憂心嗎?顯然不會,魯國越亂齊國越開心。

其次,如果慶父是“魯難”的根源,那麼齊桓公為何要問“如何除掉慶父”?除掉慶父,讓魯國恢複穩定,齊國與齊桓公會有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嗎?

第三,仲孫湫說坐觀事态發展,慶父多行不義必自斃。接下來,齊桓公問“我們能不能趁機吞并魯國?”如果齊桓公真有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就不會想着吞并魯國。

孔子在《春秋》中記載,慶父早年帶過兵、打過仗,具有一定軍事能力,也具有較高的政治威望,與齊國關系不大好;而且,慶父年齡較大,在治國方面遠比姬般、姬啟兩個娃娃成熟。

結合慶父的背景,再去了解這段話,齊桓公憂心的恐怕是慶父繼位,穩定魯國後給齊國帶來麻煩,是以才想除掉慶父。當然,仲孫湫的建議不要殺慶父,而是引導魯國内亂,讓其自相殘殺,在适當的時候齊國出面,後續發展果然如此。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孔子為何包庇弑君者慶父?

姬啟即魯闵公繼位不到一年,據說慶父唆使一個叫齮(yǐ)的人殺了魯闵公,季友帶着姬申迅速逃亡邾國,慶父自立為君。

史書上說,慶父荒淫無道,使得魯國朝政混亂,百姓苦不堪言,季友在邾國釋出讨逆檄文後,魯國百姓揭竿而起,準備殺掉慶父,讓公子申回國繼承君位,見勢不妙,慶父連忙逃到了莒國。但慶父比魯莊公年齡還要大,魯莊公活了56歲,慶父當時至少已經60歲了,還怎麼荒淫無度,焉能沒有一點治國之道?季友在姬般死後,也曾逃到國外,也沒見他多能影響魯國百姓。春秋時期君重民輕,沒有聽說過當時有農民起義、百姓起義的。也就是說,光靠魯國内部力量,很難動搖慶父的地位,必然有外部力量影響。

其實,魯闵公被殺之後,齊桓公大為震驚,很快就召回慶父的老情人、魯莊公的正妻哀姜,并将她處以極刑。同時,大肆宣傳“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妖魔化慶父,并以維護魯國秩序為名,放出風聲要讨伐魯國,面對春秋第一霸主的威脅,魯國百姓非常恐懼,季友的讨逆檄文是雪上加霜, 内外勢力的共同施壓下,慶父隻能出逃國外。

後來,魯國向莒國施壓,季友又買通莒國,将慶父押解回國,在到達密地時,慶父讓公子魚向季友請求赦免他,但公子魚哭着回來見慶父,慶父感慨的說了一句“這是公子魚的哭聲啊”,之後上吊自殺了。

從魯莊公去世到慶父去世,隻有短短二三年時間,但魯國形勢卻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季友家族獲益最大,在魯國一家獨大,并逐漸成為魯國的毒瘤,之後是慶父後人家族、叔牙後人家族,史稱“三桓”(都是魯桓公後代),魯王被架空徒有虛名。魯國事實上的分裂,從此對齊國幾乎沒有任何威脅,最終被齊國吞并。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孔子為何包庇弑君者慶父?

總之,魯國這一場内亂的責任,慶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也不能完全歸咎于慶父,更為重要的是背後有着齊國操縱,将魯國上下玩弄于股掌之間,更妖魔化了慶父,而魯人還有苦難說。是以,孔子書寫慶父曆史時陷入左右為難之境,最終采用春秋筆法一筆帶過,盡量采用中立寫法,留給後人評說吧。

但曆史是勝利者的宣言,又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過齊桓公、季友等的宣傳,慶父成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他的名字還成為内亂者的代名詞,而季友則被神話為一代賢人。

參考資料:《左傳》、《春秋》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