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你直接的“體驗”!申城多個博物館為老人孩子特殊人群定制專屬服務

給你直接的“體驗”!申城多個博物館為老人孩子特殊人群定制專屬服務

近日,一本《上海博物館無障礙探索手冊》被送到了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手中。該手冊由博物館專業教育人員與特殊教育一線教師共同編寫,每件文物有介紹文字,有精美配圖,有二維碼,這是為聾啞的孩子專設的,掃描後可以打開一個手語視訊,由手語老師帶他們在博物館裡“遊覽”。

“這本手冊我們改了很多稿,盡可能地接近特殊孩子的認知力和感受度。”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說,博物館以服務每一位社會成員為責任,保障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滿足他們了解曆史與藝術、感受美與智慧的需求,是博物館的職責所在。

據統計,截至目前,本市已備案的博物館有149家,以上海常住人口2400餘萬計,每16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高于國内平均水準。為了抵達更廣闊的人群,近年來,滬上博物館積極創新服務形态和内容,以高品質的公共文化供給和精細化分衆服務,提升觀衆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更重要的是關注到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盲區”:老人、孩子、特殊人群等,為他們定制專屬服務,讓博物館成為更公平、溫暖、有愛的空間,生動诠釋這座城市開放、創新、包容的品格。

把體驗放在首位,讓遊覽博物館成為孩子們的“心頭好”

“所謂‘分衆化’,是博物館為了擴大接納量,通過對其觀衆的全面了解和分析,從多種層面将對象作出細緻劃分,同時對館方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調配與建設,以配合各種學習項目,加強教育的力度和廣度。”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鄭奕說,根據服務對象和工作性質進行項目分工,其結果是讓“觀衆”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由許多個性鮮明的個體組成的複雜群體。

事實上,博物館自誕生起便有了初步的分類,比如曆史類、藝術類、自然類和科技類等。如今的上海,幾乎各個細分領域的博物館都有。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博物館從創辦之初便有明确的分衆化定位。以上海汽車博物館為例,它是國内首家專業的汽車主題博物館,目标閱聽人群是汽車愛好者和家庭觀衆。而位于滴水湖附近的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準許設立的中國第一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意在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航海文明和優良傳統,建構國際航海交流平台,培養青少年對航海事業的熱愛,營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文化氣氛。

研究表明,4至14歲是一個人智能發育、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推出适合這個年齡段參觀者的博物教育活動,很有必要。然而,因為好動的天性,偶有孩子在博物館闖禍的新聞發生。上海玻璃博物館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2020年5月30日,館内兩名小觀衆翻越展區圍欄,在追逐玩鬧時撞到展櫃,導緻一件以上海迪士尼城堡為原型的展品破損。

該館并沒有是以拒絕孩子,而是将原有的兒童玻璃博物館更新為針對6至12歲兒童的互動式藝術創意空間,把體驗放在了首位。展廳沒有固定的參觀動線,而由一份遊戲任務手冊開啟探索之旅。26個字母是策展的核心概念,分别對應着展廳的26個大型裝置,即26個展項。玻璃吹制、鑲嵌、熱熔與玻璃馬賽克拼貼……在這裡,孩子們可以體驗到幾乎所有新奇又安全的玻璃創作工藝,還能看表演,甚至夜宿博物館。兒童玻璃博物館在呈現關于玻璃的曆史藝術的同時,更希望啟發兒童透過玻璃觀世界想未來,在博物館的體驗中鍛煉獨立自主探索能力。

創造無障礙參觀體驗,保障人人都有欣賞美的權利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道,如果可以有三天視力正常,第二天她就要進入博物館參觀。然而,對于部分群體,走進博物館并非易事。比如,對老人來說,手機提前預約是個難題;視力障礙者無法用眼睛看文物;而博物館提供的語音講解,聽障者是聽不到的……這些問題成了特殊群體參觀博物館時的障礙。

受疫情影響,上海博物館恢複對外開放後,進館參觀需要提前預約,從業人員發現年輕人早已習以為常的智能手機,對老年人卻是密室般的存在。面對陌生而複雜的作業系統,他們無所适從、心生畏懼。随後,“現場預約服務點”在該館南門幾十米外建起。“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像這些老人一樣,迷失在未來新世界裡,幫助老人也是幫助未來的自己。”志願者們說。

為了更好地服務特殊人群,上海博物館在營造無障礙的博物館建築空間的基礎上,嘗試在特展展廳中開辟專門的區域,創造無障礙展覽體驗。如“浮槎于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珍品展”期間,在展廳入口處放置5件可用手觸摸的文物1∶1複制品,并在展品前放置盲文介紹,讓盲人通過觸摸來“看”展覽。當視力障礙者在講解員的鼓勵下勇敢地伸出雙手,細細撫摸藝術品的每一個細節時,他們第一次感覺到文物的材料、質地和形狀。這種觸動是他們從未有過的。該館還在官微上開通了特殊的欄目,錄制手語視訊供聽障人士觀看。此外,各種校園展覽、手工體驗課程開進上海的特殊學校,将博物館帶到孩子們的身邊。

“我們一直在倡導‘教育平等’。對特殊兒童來說,能夠和普通人一樣參觀博物館,也是一種‘平等’。”從事特殊教育已有十年的張宇感歎。

“我聽過特殊學校裡最讓人感動的一句話:帶着‘特殊’,去勇敢地擁抱社會。”上海博物館從業人員陳甯說,“我們的嘗試或許隻是‘星星之火’,期望有更多人能給特殊兒童關注和關愛,打開一條讓他們認識世界的通道。”

國際博物館界有一句名言:“博物館不在于擁有什麼,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麼。”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認為,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們創造有意義的體驗,讓他們看到更廣闊更美麗的世界,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是時代對博物館的召喚。“任何一個人,都有欣賞美、向往美好生活的權利。博物館人要做的就是提升優質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滿足‘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來。”

作者:李婷

編輯:蘇展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