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秦賦》項燕兵敗自盡,20年後項羽烏江自刎,僅僅是巧合嗎

說到項燕,大家一定會想起西楚霸王項羽,項燕和項羽是祖孫的關系。項羽是項燕的孫子。兩人同出項氏家族,也同為反秦将領,但兩人的結局竟然如出一轍。今天筆者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兩位抗秦将領。

《大秦賦》項燕兵敗自盡,20年後項羽烏江自刎,僅僅是巧合嗎

公元前225年,秦國對楚國發起了攻擊。派出了大将李信率領20萬軍隊直逼楚國郢都。在楚将項燕的抵抗下。秦國李信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而項燕也被俗稱為戰國第5大名将。

《大秦賦》項燕兵敗自盡,20年後項羽烏江自刎,僅僅是巧合嗎

秦軍李信回到了秦國後,秦始皇很快便派出了戰國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王翦身經百戰,深謀遠慮,征戰沙場多年。項燕也知道王翦是非常是非常難對付的将領。

但當王翦帶上60萬秦軍浩浩蕩蕩的伐楚之際,本以為能夠非常輕松地拿下楚軍項燕,但是雙方卻整整僵持了一年,難分勝負,王翦并沒有突破項燕所組成的堅固防線。

《大秦賦》項燕兵敗自盡,20年後項羽烏江自刎,僅僅是巧合嗎

前線戰火紛飛,但楚國朝堂卻内鬥不斷,項燕無奈之下,隻能後撤回防,而這一撤也給了王翦奇襲的機會,楚軍大敗。之後項燕又擁立芈啟為楚王,但楚國根基已經動搖。即使項燕再努力也無力回天,公元前24年,楚國滅亡,項燕自盡。

秦國統一六國後,并沒有延續太長的時間。秦二世胡亥變本加厲地實施暴虐之證,弄得民不聊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朝末年,各地諸侯紛紛起義,其中以項羽和劉邦實力最為強勁。

《大秦賦》項燕兵敗自盡,20年後項羽烏江自刎,僅僅是巧合嗎

秦統一六國僅僅15年後也步入了覆滅。楚漢之争相繼開始。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被劉邦圍困于垓下,不願過江東,最後自刎烏江。

時隔二十年後,楚漢相争。項燕的孫子項羽也在烏江自刎,兩人的死法竟然如出一轍?難道是巧合嗎?

《大秦賦》項燕兵敗自盡,20年後項羽烏江自刎,僅僅是巧合嗎

20年前,項燕為了抗秦,殊死與秦軍一搏,兵敗自盡。而項羽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甯願選擇自殺,也不願苟活。那麼為何兩位項将軍都會這樣的歸途呢?

《大秦賦》項燕兵敗自盡,20年後項羽烏江自刎,僅僅是巧合嗎

在筆者看來,項氏身上有着相同的準則:頭可斷,血可流,國家寸土不能丢。這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驕傲。在國家利益面前,個人的存亡又算得了什麼,也許有人覺得大丈夫應該能屈能伸,再實作心中的理想抱負,諸如和劉邦那樣。但項燕、項羽作為楚系貴族,怎可能屈居人下,從另一個層面上,這也是項氏貴族的血性,男兒的本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