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技術的本質》思考之五

一個技術到底是如何不斷發展的?

技術有兩種發展的機制:内部替換、結構深化。

内部替換,指的是替換内部的某個元件。

比如造船技術,最開始用的是木頭(材料是技術的元件),後來改成用金屬。

内部替換的機制有兩方面的影響因素,以造船技術為例,一方面來自于造船技術本身的提高(用金屬造也能浮起來),另一方面來自于外部技術--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

結構深化,指的是增加内部的技術。

剛剛那個例子中,造船從木頭變成金屬,原來的拼接技術就失效了,需要引入新的焊接技術。

後續發展還進一步引入分道制造和資訊技術,才算進入現代船舶工業階段。

技術的發展深深依賴于結構的深化。

結構的深化使技術越來越精緻,也越來越複雜。

當内部替換和結構深化都不能再為提高性能做什麼時,技術也就成熟了。

(插入一個概念:技術域,指的是技術的集合,可以用來解決問題。它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它跟經濟的關系更緊密。)

一項新技術的到來,一定會引起經濟中的價格和生産網絡在各行各業伸展、重塑。這個比較容易了解。

技術域,會引起經濟模式的擴充性調整,也可以了解成跟産業關聯性很大,地理上比較容易形成聚集性的效應。

甚至,上升到國家層面,技術域的領先會使國家有整體的競争優勢。

我們的晶片被卡脖子就算是一個反面案例,技術域的不完整,隻是單體技術的優勢,并不能獲得整體的競争優勢。

再從另外一個視角來看看,順便回答一下技術發展的需求來源。

對于生物進化,達爾文給出了兩個關鍵的機制:變異、選擇。技術也有類似進化的現象,類似“生命體”,新的技術依附于老的技術之上,會有部分的替換,也會有部分的疊代和創造。

那技術進化的機制跟生物進化一樣嗎?

我們已經知道所有的新技術都是從已有的技術中被創造出來的,那新技術的需求來自于哪裡?

這個問題的描述可能也有問題,因為大部分技術沒有産生前,是不存在明确需求的(指的是人類的需求)。比如核磁共振技術,并不是需求引導着這個技術産生。

機會利基(opportunity niches)的出現召喚新技術的誕生,絕大多數機會利基的産生緣于技術自身,這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

1、每個技術通過它的存在建立了一個能夠更經濟或更有效地實作其目的的機會。

2、每項技術總是需要另外的支撐技術來制造它,這些支撐技術又需要它們自己的次級支撐技術。

3、技術經常引發間接性的問題,這會産生需要提供解決方案的需求或者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