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能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漢書·西域傳》中有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裡,去長安六千一百裡。戶千五百七十,口一萬四千一百。”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在曆史上有過無數輝煌強大的國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可強大還是消逝在了漫長的曆史中,隻剩下供後人探尋的傳說。其中,樓蘭古國便是這樣一個國家,它于曆史上的中原王朝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後世之中流傳着許多與其有關的脍炙人口的詩句——唐朝詩人王昌齡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仙李白雲:“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明朝時的江南四大才子徐祯卿亦雲:“天子絨衣遙按劍,将軍直為斬樓蘭”……此中種種可見樓蘭對于中原人的特殊意義,樓蘭究竟有着怎樣的特質,能夠讓著名詩人們留下如此的篇章呢?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能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樓蘭:兵家必争之地

衆所周知,曆代的中原王朝強大者甚多,強者眼中看到的自然是強者,能夠為中原人所關注的樓蘭自然不是什麼無名之輩,而是漢代時的“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世紀末時,陸上絲綢之路已經形成,是連接配接着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商業貿易通道。在絲綢之路的貿易作用下,西域地區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而樓蘭便扮演着這條貿易路上中轉站的角色。

西域的商賈雲集和貿易繁榮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樓蘭的地理位置。

事實上,樓蘭隻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小國。但其地理位置卻是十分特殊,因其西南與且末、精絕、拘彌、于阗等地相通;北則通車師、焉耆;東面則可往白龍堆、敦煌等地,可謂是占據着絲綢之路的要脈。如此一來,西漢王朝出于絲綢之路的原因,自然對樓蘭這個特殊的小國是上心的。

在公元前3世紀,建立不久的樓蘭邦國已經與中原地區有所往來。在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更是派遣張骞出使西域,而張骞此行所考察的一個重點便是樓蘭。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能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張骞帶回去的重要資訊便是——樓蘭國乃是交通要道,是去往西方的必經之地,若是要控制塔裡木的政治軍事或是經濟貿易,西漢就必須要牢牢控制住樓蘭。

對于西漢王朝來說,樓蘭有着這樣的戰略作用,而作為西漢王朝數十年來的強敵匈奴,匈奴人亦是将樓蘭看的十分重要。故而,在此後的百年中,西漢王朝與匈奴就為了争奪這個“兵家必争之地”而大動幹戈,一較高下。

由此可見,地處絲綢之路的要道的樓蘭經濟繁華,對于漢王朝來說若能降服,不僅能夠掌握西域的貿易經濟,更能夠牽制匈奴這個宿敵,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匈奴人的實力同樣不可小看,這個夾在兩個強國之間的小國變成了犧牲品,可樓蘭又為何會受到中原人的“特殊”對待呢?

二、強國相争,殃及池魚

開文所提到的“破樓蘭”、“斬樓蘭”、“刺樓蘭”很顯然是帶着一種厭惡的感情的。按理來說,樓蘭是西漢與匈奴相争的犧牲品,遭此待遇本不應該,怪就怪在樓蘭在兩國相争中所做的行徑。

樓蘭本臣服于中原王朝,而随着匈奴崛起,實力弱小的在匈奴人的鐵蹄下根本毫無還手之力,最終為匈奴人統治。然,樓蘭又因其處于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東西方的商人貿易往來的要道,再加上樓蘭出産的優質玉石衆多,十分受中原人所喜愛。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能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很快地,中原商人所帶來的大量财富,讓樓蘭經濟迅速繁榮,軍事實力也逐漸壯大。

若是一直如此倒也相安無事,偏偏樓蘭聽從了匈奴人的安排對大漢商人下手。因為大漢遠在千裡之外,所謂天高皇帝遠,漢室在西域的威懾力遠不如匈奴那麼大号商人因而仗着根本不夠。

是以仗着背後匈奴人的撐腰,樓蘭人開始劫掠漢朝的商人的财物,甚至于殺漢人,就連大漢使節也不能幸免于難。

如此行徑可謂是對一個泱泱大國的挑釁,漢武帝的決心怒極時更提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帝國宣言。随後,漢武帝派兵讨伐樓蘭國,弱小的樓蘭不戰而降。

同樣将西漢視為眼中釘的匈奴自然不願将樓蘭拱手相讓,于是開始了對樓蘭内部的控制。彼時出使漢朝的樓蘭使節便将情況報告了漢朝的統治者,随後漢昭帝派出了大臣傅介子出使樓蘭。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能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公元前77年,傅介子出使樓蘭,并在宴會上以一人之力成功斬殺樓蘭王,平定了樓蘭,樓蘭也是以改名鄯善國,樓蘭從此歸于漢朝的管制。這一事例自然是聲名遠揚,一度被有志之士視為報國建功的典範。

是以,幾度為害大漢商人的樓蘭被詩人們視為古代異族入侵我國的代名詞,成為了抒發愛國主義情懷的對象。在唐朝的鼎盛時期,詩人們出于對秦漢時期文治武功的推崇,樓蘭更是成為了口誅筆伐的對象。

除卻西漢與宿敵匈奴的相争、樓蘭的侵害之外,樓蘭本身便是一個具有天然優勢的關鍵樞紐。

三、具有天然優勢的關鍵樞紐

公元前126年時,出使西域的張骞帶回了關于樓蘭的資訊考察,史料中記載了張骞對于樓蘭的描述——“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

這裡的鹽澤指的就是羅布泊,史書中曾記載了羅布泊的盛況——“廣袤三百裡,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能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緻意思便是說羅泊湖是由諸水彙流所形成的,廣闊無垠,且水量在冬夏之季都沒有增加或者減少。一個水量充足而又不會因時節而過多或過少的湖泊有多重要呢?一個城市的建立最重要的莫過于是水源,若是沒有水源,農業生産和百姓生活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事實上,這裡的鹽澤指的不僅僅是羅布泊,而是一個包括了喀拉和順湖、台特瑪湖、柴魯特庫勒湖等數十個大小湖泊在内的湖泊群。這個湖泊群的周邊區域河網縱橫,胡楊叢生,與江南水鄉不遑相讓。

而樓蘭便是依據這樣的天然湖泊群所建立的一個國家。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之是以能夠興盛,控制着羅布泊水源的樓蘭在其中所起的正是一個關鍵樞紐的作用。

最終,西漢王朝在樓蘭了設定西域長史府,并将羅布泊地區納入管轄,目的便是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而處于東西方商業貿易、經濟文化交流關鍵樞紐的樓蘭有着東西融彙、相容并包的特點,于現代來說,就仿若是香港之于中國的作用。

這樣一個具有着天然優勢的樞紐,樓蘭自然為中原人所重視,千百年來從未被人們所忽視。然,這樣一個國家終究是消逝在了曆史當中,公元499年時,北魏出兵西域,樓蘭也迎來了徹底覆滅的結局。最終,這個繁榮的國家消失在了廣闊的大地上,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謎,更加讓後人生出了探尋之心。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能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小結

樓蘭的曆史悠久以及優勢的地理位置,使得樓蘭一度成為中原王朝與其敵人争奪的中間地帶,夾在兩個強國之間自然是生存不易的。正如司馬遷在記錄樓蘭的曆史時所說的一句話:“不兩數,無以自安”。這句簡短的話正是道盡了作為小國的樓蘭所面臨着的艱難處境,不得好處而得猜疑壓制。

這也正是印證了強者生存的自然規律,唯有強大方能生存,方能決定自己的命運。這一點放在如今的時代中看亦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實力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地位,國強則民族盛。盡管樓蘭已經逝去,但因其獨特的地位和神秘的曆史,樓蘭古國終究被曆史,被後人所銘記。

參考資料:《漢書·西域傳》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