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封建朝代,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天子獨大。但實際上,天下之大,皇帝一人,不可能完全顧得來,還是需要臣子替他打理。既要有臣子協助,又要防止臣子奪權,曆朝曆代以來,天子為實作封建君主集權,還是做了不少的努力。
天子最為避諱的,必然是外戚幹政,也反感有太多的世家豪族存在。但東漢時期卻是一個例外,在劉秀稱帝期間,東漢有着著名的六大家族,也讓皇帝當成了座上賓。既能保證六大家族的權力和地位,同時又能保證天子大權獨握,光武帝之強大無需多言。

鄧氏家族以鄧禹為首,是六大家族最有權有勢的一個。那麼,鄧氏家族到底有多大勢力呢?說出來吓你一跳,光省部級高官就有近百名。
東漢皇權與豪族并存,傳八世共十四帝
東漢與西漢史稱兩漢,卻有着非常大的差別。由劉邦一手建立起來的西漢,由唯一的皇帝掌握國家大權。但到了東漢,從一開始政治上就是皇權和世家豪族兩種勢力并存。皇帝手中集中着權力,世家豪族有着尊貴的政治、社會地位。
東漢的曆史,與當時六大家族的興衰是相輔相成的。東漢早年幫助劉秀複興東漢王朝的鄧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統家族、窦融家族、馬援家族和陰氏家族,在東漢的近二百年裡,這六大家族的衆多重臣輔佐了十多代皇帝,為東漢帝國開疆拓土,建立了彪炳史冊的不世之功,也傳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皇權與豪族并存,聽起來似乎非常危險。但在東漢皇帝的制衡之下,并沒有帶來太大的危機。反而正是因為有了六大家族的支援,東漢才能延續了八世。和其他王朝相比起來,東漢皇帝的制衡能力已十分了得,否則難以協調皇權與豪族的權力沖突。
而在六大家族中,盛名最大的便是鄧氏家族了。
雲台二十八将首将鄧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雪中送炭更能得人心。鄧禹之于劉秀,便是這樣的存在。
鄧禹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書生,遊學長安時同劉秀相識。劉秀經略河北,鄧禹同他縱論當時的天下大勢:首先分析了對手的情況;接着分析了劉秀的情況;最後提出建議,“為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一番話,把未來謀劃得明明白白。
據史料記載,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号,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争,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期間,鄧禹功不可沒。
劉秀登基後,冊封“前将軍”鄧禹為“大司徒”,封為酂侯,食邑萬戶。此後,鄧氏家族開始興盛,逐漸成為東漢最大的世家豪族。同時期的其餘五個家族,雖也有着很大的勢力範圍,到底是無法與鄧氏相比的。
鄧禹功成身退,族人勢力顯赫
在東漢建立之後,鄧禹被封為“開國第一功臣”。
但俗話說:“功高蓋主”,勢力過大還是容易引起皇帝的猜疑。在天下趨于穩定之後,鄧禹便順從皇帝的暗示,立刻同賈複“并剽甲兵,敦儒學”,以此表明對皇帝政略的配合支援。他有子女十三人,讓他們各掌握一門技藝。整饬家規,教養子孫,都可以成為後世的楷模。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賦稅,不修私産不謀私利。是以劉秀更加尊重他。
雖然後期相當隐退,但鄧氏家族依然在東漢享有很高的地位。據《古今勝氏書辯證》記載:“自鄧氏中興後累世寵貴,凡侯29人,公2人,大将軍以下13人,中二千擔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勝數。”
換算成如今的官職,也就相當于鄧氏族人中,光是省級高官就有近百名,期間還有一個女子當上了皇後,鄧氏一族的勢力可見有多大。雖一家子的勢力驚人,卻也是忠君愛國的典例,不曾與君王為敵,也就不構成威脅了。
倘若換作其他人,擁有如此強大的勢力,難免要生出一些小心思來,而鄧氏卻始終忠誠。如此忠臣之族,也難怪東漢曆代皇帝都敬重他們了。
小結
西漢因外戚幹政而鬧得天下大亂,在此基礎下,東漢皇帝自然擔憂氏族權力過大。而當時興盛的六大家族,雖有不少勢力驚人,卻也在皇帝的控制之下。鄧氏一族的興盛,也是以此為基礎。
參考資料:《後漢書·鄧禹傳》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