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三農 農村電商怎麼做?

網際網路+三農 農村電商怎麼做?

網際網路誕生的數十年來,網際網路企業以“網際網路+”的方式改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行業,唯獨在農業的上的進展不大。原因在于農村的生态系統更為複雜,單純的電商模式很難改造農村經濟,是以也就出現了幾個包地直采式的生鮮電商。這對網際網路企業而言更多的是一種嘗試,嘗試中他們也知道了農村資源與城市社群資源頗有不同。

本質上,農村資源與社群資源類似,但是又有差別:社群資源的大部分都是消費者與使用者,部分參與進去的是商家;而農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産者,城裡人需要的商品他們也需要,農作物既可以在集市上直接供給終端消費者,又可以賣給商家。這使得供應鍊進一步下沉與延長,同時農村與商家之間是一種雙向的供需關系。

如果把農村電商看成是網際網路+農村的解決方案,就有些不對了,因為農村的産業更新及城鎮化改革并不是簡單的農村網際網路化,還包含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及農村穩定等問題,這正好是“三農”要解決的問題。是以,研究農村電商更應該研究“三農”,農村電商也就成了“網際網路+三農”的問題。這就要求,農村電商較之目前的主流電商,應該有更多的内涵在裡面,更應該成為一個對“三農”的整體解決方案,“三農”所研究的問題及關系都應該有所考慮,至少,“網際網路+三農”下的網際網路平台應該有58同城或者趕集網這樣的本地生活服務功能。

城鎮化現狀:農民走向城市資源趨向整合

前面說過,研究“三農”問題的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

前些年的農村社群化,其實走的是整合資源的路線:一方面是幾個村合并成社群,等于是把幾個村的勞動力資源都整合起來;另一方面,合并以後的農田也統一起來,建立生态種植基地或者招商引資建立養殖場或者其他工廠,附近村落的農民都進入這些工廠工作、掙錢、養家。由于一定的原因這個政策沒有繼續推行,卻是農村今後的發展的方向。農村傳統的分散式作業過于落後,不利于農作物産能及生産效率的提高。把農田或者養殖業整合成種植及養殖基地,整體上更有利于生産資源的提高及再利用。

事實上,這也是目前農村城鎮化的一個規劃路線。随着很多的農村孩子進城買房,以及更多農民工長期外地城市務工,農村家庭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已經不适合種植更多的農田,以及養殖更多的牲畜。農村的自然發展狀态下,一部分農民選擇變賣農田,已經跟随子女搬遷到了城裡。這樣,便出現了很多中小型的養殖場,以及農田種植數量幾十上百畝的農戶。

網際網路+三農農村電商應該怎麼做?

産值的大幅度提升後,遇到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解決銷售的問題。淘寶、京東、蘇甯、都在下鄉,這些電商雖然在村裡刷了很多的牆,但是他們無法将供應及需求鍊下沉,他們無法讓沒有網際網路常識的農人去團隊化營運。農民必須要把自己的東西賣到外面去嗎?農村本來就是一個可以自力更生的生态,本地服務就有足夠大的市場。是以,農人們迫切的需要的不是費勁心思考慮如何上淘寶把東西賣到外地去,而是需要一個能夠着眼本地解決當地農産品及生産資料再配置設定的平台。在這個前提下,近來誕生了村村樂這樣的“土生土長”的農村電商平台。

按照村村樂創始人胡偉的說法,村村樂要做的是幫“本地的企業做本地産品服務本地的群眾”。這要求村村樂這一類的網站模式既不是淘寶類網店那種一個賣家對應無限泛衆化買家的模式,也不是同城網那種服務于個人生活便利需求的模式,而是一個以村為機關、以鄉鎮縣為拓展源、以生意比對為策動點的——力求實作商務活動公益化全相容的營運平台。

電商的營運思路,物流是重中之重。農村的網際網路環境差,也誕生不了高、大、上的物流體系,如何解決電商物流的問題?等到順豐以及“四通一達”之類的物流“下鄉”,時間是個問題,能不能做到也是個問題。其實對于農村電商而言,完全可以換一個思路。譬如村村樂要做的是:讓鄰裡四舍準備出手的十頭豬很快找到就近的買主;讓農作物農産品經紀人一目了然地看到本村本鎮所有供應者的資訊;讓村裡的小賣部兼具多種職能。真能夠實作這樣的模式,将不再需要物流的介入,買家或者賣家協商如何取貨就可以了。村村樂在這裡扮演的,是一個為鄉村四鄰各種生産生活需求提供供應源和嫁接者的角色。

農村城鎮化及産業更新需要更多的“村村樂”

農、林、牧、漁業都誕生在農村,目前農村涉及的基于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有生鮮電商、農産品電商、農資電商等,每一種商業模式都有一定的産業鍊以及産業族群。農村資源是所有涉農電商類型的産業鍊上遊,商家無論是産品直采還是收購供給,全都需要與農村的種植基地有緊密的聯系。

不要小看這些産業,2014年來農村電商的交易額達到2000億,這2000億的交易大部分都出自淘寶、京東、蘇甯之類的電商平台,像村村樂這樣的平台隻占其中的一小部分。一方面是他們的規模還不夠大,另一方面是人們的認知還不夠。村村樂目前有1000萬會員和30萬村官,這個比例還是太小,農村人口數量多,需求大,需要有跟多的“村村樂”才能滿足正在發展的農村産業。

農村電商及本地服務的藍海,不隻是在于農民的購物需求,更在于農民的銷售需求。也就是說,農村既是農村電商的需求産業鍊下遊,又是最原始的供應産業鍊上遊。這是一種雙向的商業供需模式。目前電商平台做農村電商,所需的供應鍊鍊條太長,不容易下沉,這就更需要有本地化電商及服務平台與其對接,同時“村村樂”這樣的平台還可以為當地的農村人提供各種電商服務。

農村的商業生态有着極為複雜的一面,但又有其足夠的魅力與發展潛力,這也是各大電商平台競相追逐的一個原因。接下來,無論電商們如何将管道下沉到農村,還是像村村樂的下一步發展目标一樣“将全國66萬個村進行标簽式的标注”,無疑這些都會讓農村商業生态更為豐富,農村人也更能享受到高品質的生活。

希望,在“網際網路+三農”的大背景下,每一個商家都如胡偉描述的那樣,建成更多的、優良的、服務三農的原生态平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