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本看開源:低估了雲的發展,導緻我們我們極大地低估了HarshiCorp等開源廠商的潛力

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之事是發現濕雪和長長的山坡-巴菲特

開源賽道是長坡,但也有厚雪

近年來,在資本市場,開源商業公司備受追捧,阿裡巴巴以9千萬歐元收購Flink母公司, Kafka母公司Confluent上市、市值114美金,DataBricks完成 10 億美金H輪融資,國内PingCAP完成估值30億美金的新一輪融資。可以說幾乎每一周都有來自開源圈投融資的大新聞。

那麼資本為何如此重視開源呢?們請到了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人來與大家共同暢聊開源企業的商業話題。

GGV 紀源資本投資副總裁 陳于思

線性資本執行董事 劉牧

阿裡雲資料庫資深技術專家 黃貴

九合創投投資總監 王曉妍

Q1 江波(主持人):歡迎各位老師的到來,近兩年在國内開源很熱,其實也少不了資本的加持,是以請各位老師做以下自我介紹。

陳于思:大家好,我是來自GGV的陳于思。我們GGV是一個國際化的基金,大概十年前就在美國開始投資開源了,14年投資了HashiCorp的A輪投資,也是Hashicorp最大的投資人股東。相信很多開發者都用過Hashicorp的Terreform、Vault、Consul,HarshiCorp也支援阿裡雲的基礎設施,它提供多雲環境下的DevOps基礎設施工具。Hashicorp公司上一輪融資估值達到了51億美金,現在大概每年的年經常性收入ARR達到了幾億美金。在中國,我們投資了前面提到的PingCap,PingCap是NewSQL領域世界範圍内的領先企業,是國内最成功的的開源軟體公司。此外,我們還投過美國的Kong、Vercel等獨角獸企業,歐洲的Jina,還有中國的濤思、EMQ、RT-thread等很多開源公司,我們是非常看好開源賽道的,也有着深入的積累和資源。

劉牧:大家好,我是劉牧,來自于線性資本,我們是一家聚焦于資料智能(Data Intelligence)以及前沿科技領域的專業投資機構,重點關注資料應用(Data Application)、資料基礎設施(Data Infrastructure)和前沿科技應用領域的投資項目,在開源這塊其實我們的投資曆史還是非常悠久的。2014年,Facebook華人第一位Tech Lead王淮先生創立了線性資本,也注定把他的tech基因帶入基金投資邏輯當中。是以在14年的時候,我們就投資了開源社群中很火的項目DCloud數字天堂,整個平台總共有900萬的開發者使用者,是目前開發者數量和案例最豐富的多端開發架構。核心就是解決了一個面對當下多模态的開發平台和開發環境,可以通過一套統一的開發架構,一套工程源代碼編譯和釋出到所有的平台上去,大大的提高工程師開發效率。這是我們基金最早的與開源的結緣。

黃貴:大家好,我來自阿裡雲資料庫,我本身是做技術研發,不是創投圈的。我跟阿裡雲戰略投資部有一些接觸,也參與過很多創業公司跟阿裡雲的合作。阿裡雲其實投資收購了Flink的母公司。之前在資料庫領域其實跟很多資料庫相關的公司也有合作,比如說像MariaDB,我們也有是獨立的董事在那邊,我們在阿裡雲上也有MangoDB的service,跟MangoDB也有戰略合作。另外我們其實比較感興趣的就是一些目前跟阿裡雲本身有一些業務上的合作,或者有互補性的業務、資料相關的平台、創業公司。像圖資料庫、文檔資料庫,包括資料開發的平台都有比較廣泛的合作。

王曉妍:大家好,我是九合創投的王哓妍,我們基金是一個聚焦在科技早期的基金,因為我們基金的高管主要是來自于百度和阿裡巴巴,是以從創始的那天起就有很深的工程師文化,是以我們對于infra和雲原生領域是非常的關注,最早從14年、15年開始接觸開源領域,并且在基礎軟體這塊有很多布局,現在投資的portfolio包括datafuse是一個雲原生資料倉庫的公司,主要對标snowflake,還有EMQ是做開源的物聯網消息中間件的公司,它有一個global市場,在海外有非常多的客戶,還有跑象科技,主要做企業級流計算平台,AI領域我們也有布局,比如一流科技,聚焦機器學習開源架構。在硬體領域也有一些關注,投資了微核芯,基于RISC-V做CPU的公司。

Q2 江波(主持人):我們看到各位投資很多公司現在在整個市場上開始冒頭,甚至開始成為獨角獸了,其實都已經在市場上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我們都說近兩年開源熱,這是我們的主觀感受,從投資公司的視角來說你們可能比市場更早的感覺到這個市場的崛起,可能在五年、十年前就已經有一些公司找到你們,我們也想聽一聽你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感受到國内開源開始熱起來了,你們的感受是怎麼樣的,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你們是怎麼樣去挑選比較好的投資标的的。

陳于思:GGV投開源從美國開始,10年間在中美布局了很多項目。我們之前做過一個内部回報分析,GGV開源方向的回報并不比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消費領域差,甚至表現的更好。開源最開始,是一個非常好的程式員之間合作的方式,而有資本或者商業化公司在背後,可以幫助把這個事情發展的更好。比如說像DataBricks,如果不是這些伯克利的老師和學生們他們出來做了這家公司,現在我們還可以用Spark,Spark還會是非常流行的軟體,但可能就不會有DeltaLake, 不會有MLOps等一系列的後續産品,包括整個DataBricks基于雲的基礎設施都不會出現。資本在背後還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此外,像阿裡雲這樣的公有雲在過去幾年時間發展的速度是遠超我們的想象的,我們最近也把我們14年去投的HarshiCorp的Memo拿出來重新看了一下,發現當時還是極大的低估了這個公司發展方向和潛力,低估的就是雲的發展,尤其是多雲的發展。大家經常說:Cloud is eating the world。雲可能是第四次生産力革命,很多的開源軟體到最後商業模式都是基于雲的,我來提供一個基于雲的host service,或者我本身就是雲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包括像剛才線性劉牧提到的做軟硬一體化的平台,其實都是基于雲,因為雲的生産力工具誕生,是以會有很多新的機會出來。

回到當我們怎麼看企業的時候,首先,我覺得是否全面的擁抱雲原生,甚至說比現有的雲技術想的更遠,是一個很重要的次元。我們看HarshiCorp,現在看它是mutli-cloud的基礎設施,但10年前覺得你能上公有雲就不錯了,怎麼還有多雲、混合雲的需求。這就需要創業者本有vison、又是技術圈領袖者,能看到未來的技術到底需要怎樣的一個基礎設施。

第二,是否有建構社群的能力。在美國很多程式員非常能講,能夠吸引到很多人共同建設這個社群。在中國也有特别優秀的布道者,包括像台下的吳晟老師,是中國程式員界頂級的布道者。這樣的一批人是公司必不可少的。

最後還會看重一點就是國際化的潛力,對于開源來說商業化的機會很多,至少這個階段還是歐美為主的,歐美企業和歐美整體在雲上面的開支和付費意願要領先國内幾年的時間。團隊是否有國際化的基因或者意識,在打造産品的時候是否有國際化的規劃,這也是我們比較看重的點。

黃貴:剛才主持人提到開源什麼時候從中國這邊熱起來的。以我感覺的來看像國内幾家比較熱的開源公司成立也沒有太長的時間。中國很多程式員他們是興趣驅動的,也參與了很多大的開源軟體和開源社群的建設,包括作業系統Linux、資料庫等等,原來阿裡巴巴很早就使用MySQL來替代傳統的商業資料庫軟體,也大量參與了MySQL資料庫社群的建設,包括早期還有Redis,現在也有core team member在裡面。

到了今天這個階段,最近五六年的時間,開源軟體就不完全是一個個人興趣驅動,變成了更多資本投進來,我覺得最近資本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大家對基礎軟體或者基礎平台,尤其是資料相關的平台有非常大的投資熱情。其實這個事情我覺得投基礎軟體或者基礎平台,是投資不那麼友好的領域,因為投資一般來說比較大,回報周期長,風險高,因為基礎軟體常常涉及到比較大的生态,要建一個比較大的生态需要巨大的人力投入,如果不是非常大的資本投入是很難做起來的。但是開源恰恰提供了機會,開源裡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像Linux Hadoop Spark等等,都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證據證明通過開源社群松散的組織同樣可以建構非常複雜的基礎系統和非常有深度的技術,這是對于資本來講是有效的減少風險的模式。

再一個說開源軟體如何做變現,早期的變現有幾種途徑:

一個是我有一個社群版和企業版,拿社群版給人免費使用,等到大家形成習慣以後讓大家買企業版,企業版裡有更多的進階地供企業使用功能。還有一種是我今天都開放,但是提供一些服務。

這兩種模式,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它是很難規模化的,今天做服務需要特定的服務團隊,那這個服務團隊可能要做駐場、運維,對于很多大的企業來講大概就有多少人就能做大規模的事情,是很難規模化的。但是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麼一個情況,今天可以把基礎軟體作為一個服務的形式提供,是以各位創投老師都講到,大家投的方向其實最終的變現變現路徑都是服務化的模式。服務化今天不用每個地方布一個人或者團隊,把所有的運維、基礎設施建設、資料的備份、遷移的服務模式都放到雲端做。對于企業來講不用維護專門的服務團隊,服務就可以規模化。對于雲服務廠商來說規模化之後,成本下降了,利用雲的基礎設施,提供的服務本身可以做到實時的彈性,然後可以按照使用者的需求去做資源配備,對于使用者來講他需要的資源不再說需要特定規格,而是用多少買多少。

我覺得未來,對開源軟體尤其是開源基礎軟體來說,轉向雲服務應該是可以預見的最主流的變現方式。大家的投資邏輯也是往這個方向走,陳老師也講到國際化,今天的雲服務邊界已經擴充了,不僅僅局限于某個地域的市場,天生就是國際化的,可以和很多大的國際雲廠商合作。這個是我們今天為什麼基礎軟體領域吸引了這麼多資本的重要原因。

劉牧:剛剛兩位嘉賓對于這快已經講的非常多,也是我很有共鳴的點,比如說面向國際化的市場,程式員的共同語言都是通過Code完成的,他們面對的市場本質上是一樣的,以及開源項目商業化最終打包成雲服務這樣的付費方式,其實是很容易商業化的形态,也是很被企業所接受的。

我這邊補充一個點,我們在目前開源投資熱浪中,比較堅守的點就是我們非常看重項目的原創性以及創始人背後系統思考能力,比如說最近看了一個方向,我們知道資料庫的發展一開始是MySQL這樣的經典的單機架構,然後往分布式架構走,就有scale out的需求。後面就延伸出了像Google Spanner等一系列産品,核心還是在資料庫管理系統中事務所具有的ACID四種特性間做trade off。再往後這個架構會怎麼走,如何在scale out的情況下仍然能做到更高的性能,且保障各個次元的特性如一緻性等,以及面向差異化的多模态場景去提供分布式計算的能力。我們就要看創始人的系統思考能力,以及面臨當下、未來的場景,會有怎樣的演進。我們也看到現在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資料庫,比如說面向物聯網場景的時序資料庫、圖資料庫,包括更高性能的事務性資料庫等,差異化多模态的場景需要一個統一化的平台。創始人有對過往的系統性思考,并且在新的場景下又能綜合多模态的場景做成一個統一的産品化的東西,且有明确的實作路徑。這樣的創始人,是值得我們押注的。

曉妍:我們其實之前做過一個review,關于國際上對于開源領域的投資,曲線在17年、18年前後上漲非常明顯,國内熱度起來是滞後兩年,差不多19年、20年。這裡面我覺得雲作為一個生産力工具普及了之後cloud hosting帶來了一波很重要的機會,以前是on premise的模式,現在on cloud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整個銷售方式、客戶服務方式以及整個團隊的搭建、skill set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開源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它是2B的生意,而且又擁有2C病毒式傳播的特性,是讓投資人覺得非常值得分析的點。我們總結了一下開源的規律,大多獨角獸的成長周期,從開源到做商業化大約是四到五年,從商業化到獨角獸大概用3-5年的時間,後面商業化之後增長指數級的曲線是非常驚人的,這是真正引發投資人對這個領域關注的原因。

我相信阿裡雲的同學有很多印象,剛開始我們在賣雲的時候,其實說我們賣雲資源,存儲資源、計算資源指向的是硬體價值,賣的時候會說我賣你一個雲資源,同時送你一套大資料平台,以前軟體的價值沒有得到認可。但是近幾年看到歐美開源軟體獨角獸的崛起,他們的市值達到了百億美金、千億美金的規模,讓我們看到軟體的價值得到認可,而且是基礎軟體。基礎軟體和應用型SAAS有很多不同,應用型SAAS肯定是特定的需求,而且是容易了解的場景,比如說CRM、ERP,但是基礎設施比如說DataBase、大資料平台、中間件,其實大家并不那麼容易了解,是以基礎軟體整個鍊條會更長一點。它會起始于社群,一些極客、程式員、碼農們對它的熱愛,但是需要終于對企業級客戶的銷售、采購的決策以及最終的客戶成功,真正的給企業帶來價值,在這個鍊條中開源貢獻了很多戰略價值以及帶來了真正的經濟價值。這是我們非常看好它(開源)的原因。

Q3:江波(主持人):剛剛在聊的過程中也有老師提到,單單說基礎軟體并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标的,因為周期比較長,不确定性大,是以最後一個問題聊一聊為什麼在有相對比較大的風險情況下,大家還是願意投入這麼多來押注開源賽道?

劉牧:我們本身是一家頭部的美元加人民币的雙币基金,美元基金背後都是一些非常長期主義驅動的資本,比如像Stanford endowment fund。是以整個周期也會非常長,我們有能力、有實力、有意願去直支援這樣一個需要長周期發展,并且有潛力産生巨大回報的方向的創業公司。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像我們上一個圓桌講到的雲化、标準化是在這個行業當中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我自己本身是工業界出身,工業界的大規模生産來源于它的精細化的分工協作,來源于上下遊供應鍊的标準化和解耦。标準化帶來的需求是單體的“零部件”做到極緻,那麼他業務的Scale up能力就會非常高,有能力形成大規模的業務增長,是以在這點上這個方向符合VC所投資的潛在标的是指數性增長的需求。

黃貴:投infra這個領域風險雖然很大,開源軟體研發模式我覺得有效的降低了風險,我因為技術棧非常深的領域,但是實際上我們不是說今天是從頭開始,因為很多開源系統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就拿pingCAP來說底下存儲系統用的是RustDB。今天并不完全需要從頭開始,今天有很多開源元件是可利用的。

再一個,開源是有效的觸達客戶的途徑,如果一開始就抛出來一個大的平台,找到客戶去用,客戶很難信任。但是今天作為一個開源軟體,本身我的代碼是公開的,對使用者來說他會了解你的軟體,他知道你在幹什麼,會自然的感興趣。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開源軟體從一開始是比較簡陋的,隻需要一兩個核心的比較有趣的想法,或者是一個創新點,然後它會有很多使用者感興趣用,用了之後會提有效的建議,一旦開源社群以非常正向的回報運作起來以後,發展是非常快的。大家看到現在很多尤其是資料相關的軟體,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的路徑被大大縮短了,以前傳統的商業軟體閉環的流程是非常長的,從使用者回報到改進系統設計再出新的版本,但開源軟體疊代的速度遠遠的快于傳統的商業軟體。

infra領域整個資料鍊條是很長的,以資料處理為例,我們做線上交易,資料落到資料庫裡面,把它同步到資料倉庫裡面,然後還有大資料平台,後面還有BI的分析、AI的系統都會建構在這個平台上。有很多做資料彙集、收取、轉化、可視化的,每個環節都有很多機會可以做,是以現在很多的infra公司并不見得做一個大而全的統一系統,做的是很多細分的領域,那這些細分的領域如果做的足夠專業,足夠有創新力,一樣可以占據非常好的領域市場。

王曉妍:剛才也分享到開源軟體成長的生命周期,是以我們也認為它的曲線剛開始是平的,一旦過了某個拐點之後,上漲的非常快。是以我們覺得從投資的價值來看,真的就是符合時間的玫瑰,而且從整個市場風向的變化來說,我們發現企業級客戶對于基礎軟體的認知和付費能力,是在改變的,可能過了一定拐點之後,整個市場的推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一旦一個行業當中有一家頭部客戶的業務跑在了資料驅動的核心上,它的整個業務對客戶的反應周期、帶來的客戶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一旦他完全的領先于其他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競争對手,其他的player都非常想去跟進。

陳于思:在美國,我們GGV其實把這個錢賺過一遍了,在中國我們也希望同樣找到同樣高潛的公司。開源公司發展的過程還是比較長的,可能做一個項目需要幾年,做完項目需要變現,可能又是幾年時間。而很多時候做項目的時候需要的能力,和做變現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是以整個創始團隊的成長能力,以及持續疊代更新能力都需要。以我們GGV的經驗和全球的資源,在适當的時候也可以幫助公司一把,結合中國雲化的趨勢,結合全球化對新的軟體、基礎設施需求,再結合中國非常多的頂級創業者,他們都已經開始投身到這個賽道了,綜合以上原因,即使這個賽道可能是長坡,但還是有非常大的機會的,我們非常看好開源這個賽道,是長坡,也有厚雪。

本文整理自2021雲栖大會開源引力峰會《風口下的開源,為什麼資本這麼重視開源賽道》圓桌。

相關推薦:

對話阿裡、螞蟻、華為企業開源領袖:書同文、車同軌,标準化我們才能聚起來做更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