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自2002年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以來,至今已經發展了10批共115家國家大學科技園,遍布全國30個省市和自治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家大學科技園已經成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近年先後孵化了一批像智明星通、餓了麼等全國知名的獨角獸企業。國家大學科技城是以具有科研優勢特色的大學為依托,将高校科教智力資源與市場優勢創新資源緊密結合,推動創新資源內建、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和開放協同發展,促進科技、教育、經濟融通和軍民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科技服務機構。“從成立的屬性和發展規劃中可以看到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建立具有深遠的意義。”李軍表示。但是,還能夠看到目前國家大學科技園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大學科技園所在地人民政府還未将國家大學科技園工作納入當地科技和教育發展規劃;國家大學科技園的認定和管理方法不夠科學以及高校科技園現階段還不能更好地依托高校和當地區域資源等等。
-1-
推進國家大學科技園進一步發展的三點建議
關于推進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李軍給出三點建議。首先,在政府方面,應該将國家大學科技園工作納入當地科技和教育發展規劃。早在2000年,科技部聯合教育部就推行了《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試行辦法》并在2019年頒布了《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辦法》。但是還仍未将國家大學科技園工作納入當地科技和教育發展規劃。“隻有大學科技園所在地人民政府應将此項工作納入當地科技和教育發展規劃中,才能更好地加強指導和協調,制定和落實相關政策。”李軍解釋。其次,高校作為科技園的重要載體,更應将科技園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開放各種資源,給予科技園相應支援。如高校可允許教師團隊以科技園為主體承擔社會技術課題進而實作科技園的平台和資源向社會的開放共享,最終形成衆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鍊條創業孵化載體及擁有科技園專屬的創業導師隊伍建設。最後,大學科技園可借力“國家大學科技園聯盟”的協調促進作用,總結推廣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典型經驗,提升大學科技園影響力。實際上,“國家大學科技園聯盟”已成雙創的主戰場之一。2016年,在教育部、科技部的指導下國家大學科技園聯盟于武漢成立。由137家大學科技園構成,并對接9個區域性大學科技園聯盟。“自成立以來,通過整合優勢資源,組織大學科技園開展各類活動,已是全國大學科技園之間工作協同、助力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平台,也已成為國家層面推進大學科技園發展的重要助手和抓手。”
-2-
北航科技園的實踐路徑
據悉,截至目前,北航科技園基本承接了北航校内的創新孵化工作,陸續培養出一批企業順利實作上市。關于做強國家大型科技園,北航科技園有哪些思考?李軍介紹,北航科技園的做法是,首先形成與學校職能部門的“協同關聯”工作機制,這樣可以有力支撐科技園內建科技創新資源、科技成果轉化、創業人才培養等工作。“這個非常重要,可謂做好科技園的前提。早期可能科技園并沒有太多資源,隻是一個職能輔助部門。但是在服務創新創業的過程中逐漸積累資源,形成職能本部,後續北航的一系列創新資源和工作科技園開始來承擔。”此外,高校裡科技成果轉化是重頭戲,北航科技園建立起了“概念驗證+孵化+投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模型,旨在推進學校成果走出實驗室和實作轉化落地。北航科技園的具體的做法為在技術資源發現及需求對接、成果收集和遴選階段進行“成果篩選”,在科研條件比對、專利布局以及商業模式醞釀中進行“概念驗證”,此後跟進創業孵化,并進行股權融資和投後管理,最終實作産業資本的對接和産業管道的比對順利生成技術的“轉化落地”。同時,北航科技園還推進了“精準孵化”服務模式,利用大資料雲計算等資訊技術實作企業數字畫像,基于北航孵化标準流程,依托企業大資料,動态生成《企業評價名額體系畫像》,針對企業多元度資訊進行系統深度學習,實作精準孵化。僅在2019年,實作數字孵化平台服務的會員企業數量突破2000家。“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構雙創生态的重要陣地,也是促進融通創新的重要平台。進一步做實大學科技園的孵化工作,才能真正成為科學技術轉化的苗圃,進而走向項目的孵化及加速。”李軍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