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至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至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

提及乾隆皇帝,“康乾盛世”就會随口而出,乾隆皇帝的人格魅力、巧妙地用人之道和治國之道使康乾盛世達到了空前的頂峰。“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河清海晏民殷國富的背後也暗暗預示了衰敗的開端,先從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開始說起。

在大英博物館陳列櫃内,儲存這樣一封回信《乾隆緻英吉利國王書》内容其中一部分是這樣的:“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至爾國王表内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

若雲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爾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

大概的意思是說:“我看了你的來信,意思态度還是很誠懇的,深得我的高興,你派來的人我會大大賞賜他們的,但是你派使節在我的大天朝,友善你們貿易這件事,與我大清體制不符,我大清朝疆域遼闊,物資豐碩,是不可以的,如果你仰慕我大天朝,可以觀察學習,天朝的禮法制度是與你們國家不相同的,我們先進的思想制度,是你們萬萬學不會的,倘若學會了也不會用的,學了也無用”。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至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

從這幾句節選的短短幾句話中,閉關鎖國的韻味就出來了,這封信被稱作“中國近代史的敲門磚”褒貶一語道破。高高在上驕傲自滿的陳述着回饋給大英帝國的賞賜,短短幾年後,大清國重重地向英國賠了不是。

當時的英國是什麼樣子的呢?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日不落帝國”開始形成,由機器制造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藝,為此開始尋求全球貿易。

而此時的乾隆皇帝正四處下江南,遊山玩水賞悅着盛世下的天下太平,在前兩位皇帝的基礎上,乾隆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主張“寬嚴相濟之道”鞏固皇朝内部局勢,平息邊疆外部動蕩取得了矚目的政治成績,對于科技類的東西向來嗤之以鼻,根本沒有貿易的需要,他巧妙地形容為“奇淫技巧”。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至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

1973年,當時的英國伯爵馬戈爾尼受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之托,出使中國時便對大清有了全新的摸底了解。初到大清國,馬戈爾尼絲毫不敢怠慢,他帶着英國的使命率領600多人帶上了當時英國各類科技與文明的禮品,其中包含天文、醫療、圖書、車輛、手槍軍用品等來尋求大清這個最大的貿易商,勢在必行的要拿到這個貿易夥伴。

當時的中國主要盛産瓷器和茶葉,世界互通友好常常都帶有敬畏之情,對皇帝畢恭畢敬。中國地大物博,科技生成絲毫從未涉及,自然成了英國首要的貿易對象。初見大清皇帝,馬戈爾尼受單膝下跪表達着自己的敬意,并上呈了英國自認為互利平等的“通商請求”。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至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

無事不登三寶殿,無利不起早,馬戈爾尼自信地認為自己所帶來的的科技和軍事方面的禮物,模型以英國常用的四輪馬車為主,在英國經過改造後大大提升了運輸效率,以“皇家君主号最為醒目”乘坐擁有64門火炮的“獅子号”之外還特地帶了個主力艦足以讓乾隆皇帝大開眼界并接受貿易,在通商請求中,英國野蠻要求單方面的在中國商貿自由,并減輕通商賦稅,權利平等,隻字未提大清國的互通貿易問題,

可惜,這兩件禮物都沒有引起乾隆的注意——盡管那時候中國依舊沿用的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兩輪畜力車,以及擁有的是自明朝“海禁”政策以來,已經大大退化的落後海軍。随後看到皇帝欲求不滿後馬戈爾尼尋求皇帝的允許,希望由他帶來的随行人員能為各位在坐的皇室進行一場展示,能更清楚的了解科技武器的威力,“看也可,不看也可,這種火器操法,沒有什麼稀罕。”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至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

大臣們回答。事實上,當時清朝官員所配備的大多以刀劍冷兵器為主,對于手槍一無所知,最多也就了解過英國已經淘汰的火繩槍,威力極小。大臣認為雕蟲小技,上不了台面。這時的乾隆皇帝正驕傲自滿地沉浸在自己統治下的盛世之中,怎會受如此禮節,立即提筆回信。

馬戈爾尼一團不久就遭到和珅以天氣冷,氣候不适水土不服為由驅趕。中國官吏奉命要帶馬戈爾尼使團好好遊曆一番大清國的大好河山。

而他萬萬沒想到,過于自滿的外交回信和遊曆送行也給大清王朝畫上了半個句号。《西湖佳話·三台夢迹》:“也先不道,志滿氣驕,将有長驅深入之勢,不可不預之防。”志高身下,敏事慎言沒有意識到大清的不足,師夷長技以制夷。

乾隆皇帝采取的極端的外交手段,無疑是對英國的一番羞辱,在送行遊曆的過程中,馬戈爾尼使團并未好好感受大好河山一番,而是颠覆了對這個神秘國度的認知。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至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

馬可波羅曾記載中國“遍地是黃金”,離開皇宮,官僚A錢腐敗,撥款救災的銀兩被層層克扣,黃金萬兩并不能解決天災人禍的威脅,而這些皇帝并未知情,皇帝沾沾自喜的治國之道上,存在着大臣的叙事謊報,并未真正達到天下太平,也沒有進一步東牆西牆一起補,軍事文化齊頭并進。

當時的清朝軍隊,兵力富足但素質軟弱,武力和智力都遠遠不及。普通老百姓房屋簡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街上乞丐,小偷肆意,治理之風不正。“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這種惡劣的社會風氣下,百姓沒有更高的物質追求。

除了皇宮,便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天地。馬戈爾尼使團随即抓住了這次遊曆的機會,對中國當時的國家狀态和國力狀态進行了綜合的考察,随行的亞曆山大畫家對經過的山水,人物,交通,建築,生活常态都做了大量的記載,最後歸納發現,之前敬畏的擁有“四大發明”東方神秘色彩的中國,不管是科技還是文化方面都遠遠比他想象的落後,遠不如英國。

對于中國當時的軍隊和社會情況,馬戈爾尼歸納為:“不堪一擊,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淩駕各國,但目光如豆,隻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帶着遺憾離開了中國,帶着希望回到了英國。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至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

46年後,大清給英國賠了不是。英國的炮艦出現在的廣州的海面上,清政府慌了,角色互換了,高傲的大清國絲毫沒有談判的資本,爾為刀殂,我為魚肉。

談判簽訂《南京條約》時,一個叫斯當東·托馬斯的58歲議員的話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很了解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對這民族進行專制統治的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炫耀。”

斯當東·托馬斯當時是馬戈爾尼訪團的一員小将,當時年滿12歲。大清沒有選擇的餘地,甚至自拟條款成功地與英國“通商”了。1842年此後,英國的英國的“臯華麗”号戰艦耀武揚威地停在了南京的江面”。而這封976字的寫給英國皇帝的回信,現存大英博物館,字字發人深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