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酷愛收藏的乾隆有多少藏書?曆時8年修複的《天祿琳琅》帶你揭秘

「本文來源:浙江日報」

浙江新聞用戶端 記者 劉晨茵

1月7日,國家圖書館召開重大成果新聞釋出會,宣布曆時8年之久的國家圖書館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複項目取得圓滿成功,正式結項。這是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國圖珍貴古籍的專項修複行動,取得重大成果。

國家圖書館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複項目重大成果新聞釋出會 浙江新聞用戶端記者 劉晨茵攝

什麼是《天祿琳琅》?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位愛好中國古代書畫與古籍收藏與整理的帝王。幾年前因為故宮展覽而引起社會關注的《石渠寶笈》就是乾隆時代清宮收藏字畫的目錄,而著錄清朝宮廷古籍善本目錄的,全稱就叫作《欽定天祿琳琅書目》。乾隆為此親書匾額及對聯。“天祿”一詞取自漢朝天祿閣藏書,“琳琅”為美玉之稱,意指其藏書琳琅滿目。

乾隆皇帝将皇宮各處藏書中宋、金、元、明版舊書進行擇選,掇之菁華特于清宮昭仁殿設架庋藏,并禦筆題寫“天祿琳琅”匾額高懸于殿内。“天祿”一詞取自漢朝天祿閣藏書,“琳琅”為美玉之稱,意指其藏書琳琅滿目。

《天祿琳琅》雖為清宮珍視專藏,但從建立直至20世紀50年代,幾經坎坷,磨難頻生。期間火、盜、兵、蠹,緻使藏書大量損佚,664部中已有近60部不見影蹤,存世的600餘部主要存藏于我國大陸和台灣地區。

乾隆皇帝的藏書

急需“搶救性修複”

天祿琳琅部分修複成果展示 浙江新聞用戶端記者 劉晨茵攝

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熊遠明介紹,目前,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琅”279部,其中宋、元刻本占比較大,并且儲存着《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中最為珍貴的大部分古籍。這些書不僅刊刻年代久遠,亦有存世孤本,彌足珍貴。但是,其殘損比例較高,占到一半以上。這與前述國寶曆經輾轉、儲存不當等有關。殘本影響編目,不利閱覽與研究;不及時修複,破損隻會加劇,影響生存。盡管善本庫房已經有了良好的恒溫恒濕條件,但殘損書籍中所攜帶的黴菌以及絮化、粘連等紙張病害情況,随着時間推移也将會愈加嚴重。

2013年6月,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完成了“天祿琳琅”未編書的編目并對其進行了破損情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批書籍中百分之十有着嚴重的紙張糟朽、絮化、粘連、裝幀解體等問題,按部頒标準,屬一級破損,急需搶救性修複;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以此為契機,計劃開展“天祿琳琅”修複項目,用若幹年時間完成這批珍貴古籍修複。随後,邀請古籍修複領域有關專家對“天祿琳琅”修複方案和工作計劃進行論證。2013年7月,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召開的“天祿琳琅”修複項目專家論證會上,專家一緻通過修複方案,認為開展本項目對古籍修複、修複人才培養及科研具有重要意義,建議盡快開展相關工作。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經費的支援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複項目正式啟動,由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資深修複師朱振彬擔任首席專家,帶領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骨幹崔志賓具體承擔修複工作。

每一件藏品開展

“個性化”定制

“天祿琳琅”與國家圖書館曆史上《趙城金藏》、敦煌遺書、西夏文獻、《永樂大典》等大型善本修複項目不同,前者涉及藏品種類相對單一,在修複方案制定、修複材料的準備方面基本可以一次完成。但“天祿琳琅”藏書破損情況複雜且多樣,修複方案無法一概而論,而是需要針對每一冊書進行“個性化”定制。在“天祿琳琅”藏書中有一個顯要特征,即大多數藏書中都可見前人修複的痕迹。在“整舊如舊”的指導原則下,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保留還是清除這些“後來者”的遺存。

國家圖書館在此次修複中對該問題進行了反複深入的探讨,最終在處理留有前人幹預痕迹的古籍時,修複前充分分析其幹預手段對當下乃至未來該書的使用品質及儲存壽命的影響,進而合理把控當下修複周期需要複原的時間節點,嚴格維護曆史遺存,為後人留下客觀實證。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青年修複師崔志賓介紹,天祿琳琅的修複方案也并非死闆照搬“整舊如舊、最少幹預”等原則,而是形成了一個個更加具體、細化的課題,也産生了系列科研成果,在踐行修複理念方面實作新的突破,做到了“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這不僅是對修複技藝的全面施展,也展現出修複工作者日益嚴謹的治學态度,進而幫助進一步提升古籍修複行業水準。

修複過程中

60後傳習80後

由于曆史原因,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人員在年齡上存在斷層,年齡段從60後直接跨越到80後,但這些80後多為碩士研究所學生畢業,有一定理論基礎和研究能力。2008年後陸續入館的青年員工,在具有35年以上修複經驗專家們的示範帶動下,面對破損情況複雜多樣的“天祿琳琅”藏書,通過實際修複工作掌握了相對全面的技能,并在項目修複過程中開展相關材料、工藝、裝置、工具等研究。

2018年9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第九期全國古籍修複技術與工作管理研修班”,将“天祿琳琅”修複作為教育訓練主題,根據國家級古籍修複技藝傳習中心附設的傳習所及傳習導師推薦,擇優選出了來自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在古籍修複一線崗位上表現突出的12位古籍修複業務骨幹,接受教育訓練、切磋技藝,參與“天祿琳琅”修複工作,較好帶動了全國古籍修複力量,為全國古籍修複人才培養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行業引領作用得到發揮。

經過8年多的努力,項目涉及的破損古籍全部修複完成,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2021年12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組織召開專家驗收會,專家對修複項目成果給予高度評價。與會專家認為“天祿琳琅”修複項目超出了預期目标,是國家圖書館繼“敦煌遺書”、《趙城金藏》等修複項目後,又一重要珍貴古籍修複項目。參與修複的人員多,由經驗豐富的資深修複專家領銜指導、青年修複師共同參與,這對國家圖書館新時期古籍修複人才梯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項目管理、修複步驟、修複技藝、修複材料、科研成果、技藝傳承、技術創新等多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全面、詳實、豐富地記錄了修複過程,将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準,也為此後大型古籍修複項目科學化、規範化開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資料,具有裡程碑意義。

據悉,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将在今年舉辦“天祿琳琅”修複展,出版相關修複成果,推廣修複經驗和科研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