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隊打開光緒陵墓,之是以先是作嘔,肯定是死人的屍骨讓人作嘔;之是以歡呼沸騰,肯定是撿到寶貝啦。
光緒帝是個可憐蟲,一生都活在慈禧太後的陰影下,不能主一事,不能發一言,不但行動受限制,就連說話的權利都被鉗制了,形如木偶傀儡,任人擺布,甚至都不容許有自己的思想。
是以,光緒雖為皇帝,他并不能像别的正常皇帝那樣在有生之年,早早就營建自己的陵寝。
而且,他屬于暴死,他幾乎與慈禧太後同時歸西的。
慈禧太後有“好歸宿”的——她的老公鹹豐皇帝,在即位以後就清東陵界内的平安峪大興土木修建定陵,該工程于同治五年(1866年)完工。而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的定東陵也在定陵東側二裡許的普祥峪和菩陀峪破土興工,于光緒五年(1879年)同時完工。
慈禧太後在慈安太後死後,權力越來越大,到後來,已徹底輾壓了光緒帝,無法無天,就嫌棄自己的陵寝不夠氣派,睡起來不夠舒服,又下令重修裝修。這一裝修就裝修了13個年頭,修得富麗堂皇。
但不管裝修得如何富麗堂皇,最後都被軍閥孫殿英轟炸和糟蹋得不成樣子,可歎可惜。
話說回來。
光緒突然暴死,尚無葬身之地。
他的陵寝是在宣統元年(1909年)才破土興建的,陵址就選在位于泰陵的東南面約四公裡的金龍峪。

這個金龍峪原名魏家溝,同治年間改名為九龍峪,後來又改為金龍峪。
風水先生說,這裡是個風水寶地,把清朝皇帝葬在這兒,可保大清江山千代萬代萬萬代。
乾隆皇帝一度想把他的兒子永琏,也就是早夭的端慧皇太子的陵地選在這兒,後來放棄了。
道光皇帝也曾選擇此地為陵地,但還是選擇了東陵境内的寶華峪。
鹹豐皇帝也曾考慮過金龍峪和龍泉峪這兩處寶地,但最終選擇了東陵界内的平安峪。
慈禧太後為同治帝選陵是選擇了清西陵的金龍峪和清東陵的雙山峪,但她破壞了乾隆皇帝立定的昭穆之制,将同治帝的陵地選在了清東陵的雙山峪。
那麼,風水寶地金龍峪就留給了光緒帝。
事實證明,風水先生的話是要大清朝的命的。
光緒帝入葬修建在金龍峪的崇陵後,大清朝就徹底亡了。
1928年,孫殿英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後的定東陵。
十年之後,即1938,一夥不明身份的潰卒兵痞盜掘了光緒帝的崇陵。
這夥潰卒兵痞的作案手法非常娴熟,他們用松幹木片巧妙地撥開了各道石門的自來石,從容進入地宮,撒着歡洗劫寝陵内的珍寶。
光緒一生窩囊,但他身後所建的崇陵,其建築物數量與規模,完全與同治的惠陵一樣。
而查清官檔案中存有光緒帝随葬品的清單,陪葬的物品多達38箱,包含有綠玉佛手簪、綠玉葫蘆、大東珠、飯塊珠、珍珠、小飛珠、各色寶石、各種名貴皮毛、綢緞料衣服袍褂等等。
但是,這些東西,全被盜賊搜刮一空。
盜賊為了做到“一件不留”,他們不但狗一樣聞遍、嗅遍、刨遍墓室中的每一個角落,他們還用斧頭把光緒帝梓宮正面砍開一個直徑約3尺的圓洞,把光緒帝的屍體拖到棺外,再盜走棺内的随葬品。
他們對待隆裕太後的梓宮倒是“溫柔”了一些——從上面擰開了蓋子,盜走随葬物。
但對冊寶箱的手法相當粗暴,一把砸碎、打碎,盜走了裡面珍貴的玉冊和寶玺,搞得滿地狼藉。
這麼一來,崇陵地宮裡面,應該是再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了。
是以,這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無人問津崇陵地宮。
到了1980年,文物部門在部隊的配合下進入了崇陵地宮,進行搶救性發掘。
由于光緒皇帝的棺椁已被破壞,光緒皇帝的屍體腐爛得很厲害,隻有小腿處尚有腐肉依附,其它全是森森白骨,棺内遺骨周圍都是爛泥似的糊狀物,睹之者無不作嘔。
隆裕皇後的屍骨更慘,由于地宮頂部的水常年累月的滴入,整具屍骨呈半懸浮狀,且與棺椁裡的香木料混合成漿糊狀,觸目驚心。
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
考古人員在清理隆裕皇後的屍骨時,發現其下身夾有一個沉甸甸的錦袋。
謝天謝地,打開錦袋,裡面竟裝有上百顆珠寶!
盜賊千搜萬刮,終究還是漏下了這一袋寶貝。
大家沒有理由不歡呼,沒有理由不鵲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