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周我寫了三篇有關阿裡雲無影雲桌面的“體驗”,分别就無影雲桌面的開通、日常使用、以及管理進行了介紹,對無影雲桌面不甚了解的可以翻看我之前的分享。
其實雲桌面這個産品不是什麼新東西,從幾年前虛拟化伺服器開始大行其道時,就有很多的廠商希望将虛拟化伺服器的概念遷移到桌面端,由此早期誕生了很多的VDI(虛拟桌面技術設施)産品,後來有一些VDI産品也嘗試以公關雲的形式進行售賣,但這些産品最終破圈成功的卻是鳳毛麟角,那麼無影雲桌面和那些産品相比有何特殊之處呢?
其實阿裡雲的這個雲桌面在“無影”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當時我們還有客戶使用過,是一個短期的測試項目,開發團隊要對位于上海的伺服器進行開發和測試,從大連本地連過去延遲比較大,比較影響工作效率,是以我們就在上海為這個測試小組臨時開通了一組雲桌面,結果體驗良好,以至于很快這個項目就順利結束了,這一組雲桌面也就結束了自己使命。
當時的阿裡雲桌面就和市面上一衆toC的雲VDI不同,阿裡雲桌面明顯是一個toB的産品,也就是說對于客戶來說可以更個性化的去定制自己的桌面環境,并且和自己的現有IT基礎設施進行整合。後來随着“無影”雲終端的推出,阿裡雲桌面也更新成了無影雲桌面,但其toB的基因沒有變。
後面我們也遇到過幾個類似的項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一些企業在将C/S用戶端伺服器應用遷移上雲時都會遇到一體驗上的問題:像我們東北地區的客戶上雲時可選擇的地域無非是華北一(青島)、華北二(北京)、華北三(張北),這三個地域都是跨省的,網絡的延遲較高,在資料庫通路過程中需要經過多個來回的資料發送和确認,是以導緻使用者體驗不佳。
對于這類客戶我們一般都會推薦使用雲桌面來将用戶端和伺服器一道遷移上雲,最終都會獲得一個比較良好的使用體驗。
另外,随着越來越多的企業群組織的關鍵業務應用開始上雲,對于雲上雲下互聯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就像這幾天我們的一個機構客戶上雲項目中專線成本占到了整體上雲成本的2/3以上,這還是采用百兆專線的情況,沒辦法,誰讓我們上雲都需要“跨省”呢。
假如使用無影雲桌面,在打通了桌面工作區和伺服器所在的VPC後,随手一測就是千兆帶寬,而且最關鍵的是當伺服器所在VPC和雲桌面工作區在同一地域時,互聯的成本為“零”。
下圖為雲桌面通過内網通路同地域的阿裡雲伺服器:

(99.3M Bytes/s 約為千兆bits/s)
再介紹一個場景:在高性能叢集中,除了負責處理資料的計算節點之外通常還需要對運算結果進行解算的解釋節點,這些解釋節點通常都需一定的GPU處理能力,而且經常都需要運作Linux作業系統,恰好,無影雲桌面能夠支援這種略顯特殊的應用場景。
是以,我覺得阿裡雲的這個無影雲桌面的本質并不在于提供了雲上的VDI這麼簡單,關鍵的關鍵恰恰是阿裡雲目前能夠提供的一整套完整的雲計算基礎設施和雲桌面一起能夠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完善的以雲為核心的IT基礎架構,用戶端的搬遷上雲能夠補全這個架構的最後一塊拼圖。
尤其在目前的防疫形式下,建構一個這樣不需要聚集、不需要出門即可使用的“全雲端IT架構”更具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