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一、天才的誕生
嘉靖四年,窮秀才張文明在焦急等待中,等來了兒子的啼哭。這個孩子,就是明朝最傑出的内閣首輔——張居正。
作為一位不得志的讀書人,張文明把入仕的夢想寄托在張居正身上。說來神奇,有一天老張拿着唐詩在尚在襁褓的小張面前讀,結果小張一歲多就會說話了!鄰居紛紛驚奇,認為他是個神童。
轉眼到了小張上私塾的年紀,他的天賦也漸漸展露出來。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私塾先生勸老張直接帶小張去考試,他教不了了。
于是張神童就去了考場,那年,他十二歲。結果一考就中,張神童成了張秀才。嘉靖十九年,他又考中了舉人。
慢慢的,張居正在一片片贊賞聲中迷失了自我,認為自己中進士是必然的。書也不讀了,試也不考了,拉了一幫文人名士集會遊玩,吟詩作對,反正進士早晚是自己的。但接着發生的一件事,讓他如夢中驚醒。
張居正的祖父張鎮是遼王的護衛。而這位遼王,是個會整事的主兒。張居正與遼王的年齡相仿。當張居正寫作詩文轟動全城的時候,遼王他老媽總要在他面前念叨:“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張居正活像鄰居家的孩子。
被念叨久了,遼王恨上了張居正。他把張鄰居的祖父叫進王府。回家後過幾天,張鎮就離奇地死了。顯然爺爺的死和遼王有關,張居正隻有大哭。悲痛之後,張居正清醒了——自己得到的贊譽是多麼的一無用處,自己除了作詩寫文外,什麼都做不了,他要改變這一切。

二、入仕
嘉靖二十六年,他終于如願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教育訓練。當時的教育訓練老師是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徐階。
徐階一眼就看中了他,想把他拉入門下。但是對這位老師,張居正似乎不感興趣。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爆發。蒙古人在京郊放了火,搶了劫,朝廷竟無人敢管。張居正十分氣憤,幾次進言都不為所用。他無法忍受,請假離開京城。
嘉靖三十三年,張居正回了家。無事可幹,他開始遊山玩水,創作文集。這時,遼王聽說張居正回來了,高興地蹦了起來。他不是為了繼續整他,而是為了玩。于是張居正被叫到王府陪這位老兄飲酒作詩,吃喝玩樂,強顔歡笑。
當張居正邁出王府門檻時,他發現路上躺着一具具餓殍,一個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百姓流離失所,朝不保夕。而王府内那位高高在上的王爺,卻是錦衣玉食,每日想着尋歡作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張居正堅定了自己的志向——以天下為己任。
三、成熟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回到京城。他變了,變成一個城府深不可測的政壇高手。他能夠在老師徐階和政敵嚴嵩之間走動,而嚴嵩始終沒有懷疑過他。徐階很高興,他相信張居正會是一個優秀的接班人。
嚴嵩倒下了,徐階裝孫子裝了二十多年,終于勝利了,成為政壇新一代領袖。張居正被升為右谕德,成為裕王的講官。和他一起的,有一個人——高拱。高拱本人性格高傲,卻十分欣賞張居正,兩個人因為志向相同,成為了朋友。
接下來幾年,張居正又在徐階和徐階政敵高拱之間反複橫跳。但張居正一直都不是兩面派,他這麼做隻為一個目的——實作自己的夢想。這一回合,徐階輸了,高拱通過自己的手段成為内閣首輔,張居正也已入了内閣。
漸漸的,張居正發現高拱愈發獨斷專行,整個朝堂,反對他的走的走,死的死。張居正不想身居人下,更何況,首輔的位置,我也很想要啊。再見了朋友,為了我的抱負,你和我隻能走一個。
張居正很快找到了突破口——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這哥們被高拱壓得死死的,一直對高拱有怨念。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張居正通過他向當時的萬曆皇帝告發高拱意圖謀反,證據是一句話:“十歲孩童,如何做天子!”而高拱的原話是:“十歲太子,如何做天子!”
不得不說張居正實在是比高拱還高,改了兩個字就從牢騷變成謀反,着實把萬曆吓了一跳。于是高拱就被稀裡糊塗地退了位。
四、改革
張居正終于如願了。他一上位,這個帝國就改姓張了。皇帝才十歲,基本上可以忽略,皇帝他媽還被傳和張居正暧昧不清,朝中大臣也被他治得服服帖帖。張居正開始了他的偉大事業——改革。
第一項是一條鞭法,這是中國稅制的一大轉折點。主要内容是稅收由實物稅變成貨币稅。以前收東西,現在收錢,乍一看沒有多少變化,實際上卻有重大意義。
以前收東西,地方官員可以挑三揀四,多收加收。而且東西種類繁多,諸如中藥,大米,魚蝦等等。東西收多了占倉庫,國家沒有多餘閑錢的時候,京城的官員還不得不收這些東西抵工資。現在國家統一收錢,交上來真金白銀,地方官員沒法挑,隻能按數奉上。
第二項是考成法,相當于考勤。明朝中後期,大部分官員已經是無處不貪,無縫不鑽了。能少幹點活絕不多幹,想讓他們能有工作激情,辛勤勞作似乎不可能了。
張居正想出一個辦法:把官員一年要幹的活一一寫明,分兩份,一份保留,一份交給官員。年終的時候再一一對比,哪份活有幹,哪份活沒幹,一目了然。這樣,官員不得不開始認真工作了。
官員努力辦公,國庫逐漸充裕,這台破舊的帝國機器竟然有了蒸蒸日上的氣象。張居正以一己之力,撐起這座帝國大廈,不愧為明朝傑出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