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都是以弱勝強的教科書式戰役

在中國古代那個冷兵器的時期,軍隊的數量是一場戰争取勝的關鍵,但卻不是絕對,在東漢末年的曆史上就爆發過三次重大戰役,這三大戰役不僅是中國古代戰争史上以弱勝強的典範,更決定了東漢末年尤其是三國時代的走向。

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都是以弱勝強的教科書式戰役

第一場戰役、官渡之戰

公元199年,袁紹不聽謀士田豐、沮授的勸阻,毅然發兵十萬南下,企圖擊敗曹操,攻占許都,面對來勢洶洶的河北軍團,曹操集中優勢兵力駐守黃河南岸,官渡之戰就此爆發。

戰争前期袁紹想要渡過黃河尋求曹操主力進行決戰,不聽沮授勸阻,以顔良為将企圖拿下白馬,為袁軍渡河制造條件,但曹操率領關羽等人擊殺顔良,解了白馬之圍,曹軍初戰得利,與袁軍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都是以弱勝強的教科書式戰役

公元200年10月,袁軍勢大,曹操帳下許多官員百姓紛紛暗自交接甚至投降袁紹,且曹軍糧食告急,在這時袁紹帳下謀士許攸倒戈曹操,曹操率軍奇襲袁紹的囤糧地烏巢,擊殺袁軍大将淳于瓊,“河北四庭柱”的張郃和高覽紛紛投降曹操,袁紹軍心大亂,内部分裂,袁紹隻匆匆帶領八百騎兵退回河北。

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勝利、袁紹的失敗結束,官渡之戰的勝利使得曹操徹底站穩腳跟,為之後曹操統一整個北方奠定了基礎,也使得曹魏成為之後三國最強的國家。

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都是以弱勝強的教科書式戰役

第二場戰役、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後不久,曹操順利統一整個北方,一時之間曹操志得意滿,将目标放在了整個天下,公元208年,荊州不戰自降,劉琮率荊州各部向曹操繳械投降,曹操更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同年向東吳宣戰,企圖一統江南。

曹操宣稱自己有水陸兩軍八十萬人,但實際加上七八萬荊州的降軍隻有二十餘萬,且都作戰疲憊,荊州軍也士氣低落,但曹操不聽賈诩先休養生息的建議,堅持對東吳用兵。

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都是以弱勝強的教科書式戰役

面對來勢洶洶的曹軍,劉備與孫權合作一起對抗曹操,東吳集結三萬人以周瑜為帥,同年十二月,孫劉聯軍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逢,但此時曹軍正盛行瘟疫,士氣低下,初戰便被東吳水軍擊潰。

之後為了讓不習水戰的北方士兵适應,曹操下令将戰船用鐵鍊連在一起,結果周瑜火燒赤壁,曹軍大敗,死傷不計其數,曹操也匆忙逃回北方,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的勝利和曹操的失敗告終。赤壁之戰使得曹操元氣大傷,短時間無力南下,鞏固了東吳的統治基礎,也為劉備赢得了有利的發展時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都是以弱勝強的教科書式戰役

第三場戰役、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數萬蜀軍,并派吳班、馮習、張南率領共約四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面對來勢洶洶的蜀軍,孫權派人向劉備求和不成,一邊向曹魏稱臣,一邊命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餘人迎敵蜀軍。

陸遜通過對比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認為蜀軍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于是一路退到夷道、猇亭一線,堅守不出,轉入防禦。

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都是以弱勝強的教科書式戰役

公元222年六月,劉備破營不成,始終找不到與吳軍決戰的機會,此時正值酷暑,蜀軍士氣低落,劉備無奈之下,下令紮營密林,但因為地處山地,蜀軍連營百裡,不僅軍力分散,補給也運輸不便,這讓陸遜看到了轉敗為勝的戰機。

在得到孫權的指令後,陸遜于夜間突襲蜀營,順風放火,火燒連營,蜀軍一時之間反應不及,軍心大亂,吳軍趁勢追擊,劉備逃到白帝城,夷陵之戰最後以吳軍的勝利和蜀軍的失敗告終,也使得劉備一病不起,最終病死在白帝城,而這一戰既關羽丢失荊州又一次大大削弱了蜀國的實力,之後為了轉嫁國内沖突,諸葛亮不斷進行北伐,進一步損耗了蜀國的國力,成為三國時代終将歸結的一個轉折點,蜀國之後也成為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