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雷鋒網獨家解讀:阿裡雲原生應用的布局與政策

文章來源:雷鋒網

作者:楊麗

原标題:《獨家解讀:阿裡雲原生應用的布局與政策》

原文連結:

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industrycloud/nBx5G5lhmwof2RtY.html

受訪人 | 丁宇

出品 | 雷鋒網産業組

進化到這一階段,雲原生使得客戶的數字化轉型路徑不斷縮短。如果說雲原生時代一切是以客戶視角為出發點,那麼進一步拆解就是圍繞客戶的業務場景、系統架構,而不再是過去堆人、費力的方式。如何正确引導客戶共同享受到雲原生的技術紅利?丁宇,花名叔同,阿裡巴巴研究員、阿裡雲智能雲原生應用平台負責人,他所看到且給出的,也許不是客戶數字化轉型的唯一方案,但卻是經過阿裡雲多年實踐得出的對某類問題的最優解。

回顧過去十五年,阿裡巴巴的雲原生實踐伴随着集團業務規模和支撐場景複雜度的與日俱增。對内,阿裡淘寶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商交易平台,每年雙11電商業務帶來的都是極大的技術挑戰;對外,阿裡雲支撐了全球300萬的企業客戶數,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會關注其業務的發展。實際上,每一階段不同問題的出現,也是阿裡自身産品技術突破的創新引擎。

如果對這十五年的阿裡雲原生實踐變遷做個拆解,那麼一定離不開這個邏輯:自研-自用-上雲開放。

  • 第一階段:2006年-2011年,淘寶商城從集中式架構切換到微服務分布式架構,核心解決高可用性和穩定性的問題。
  • 第二階段:2011年-2015年,開始投入做容器,以解決成本和運維效率的問題。
  • 第三階段:2015年-2019年,推進産品技術的全面商業化,全面擁抱雲原生的标準。
  • 第四階段:2019年-至今,從支撐雙11核心系統全面上雲,到支撐核心系統全面雲原生化。

可以說,阿裡巴巴趕上了兩個紅利,一是網際網路規模經濟的紅利;二是雲計算的紅利。通過不斷解決在這些紅利中遇到的問題,才有可能讓阿裡巴巴打造這些産品,并有機會全面更新下一代雲原生技術,不斷反哺給客戶。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業都有機會和時間(視窗期)來接觸和塑造自身業務的雲原生能力。

“沒有雲原生之前,隻有能力極強的企業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随着雲原生的出現,每家企業都可以實作對雲和極緻彈性能力的調取,這是一個普适性紅利的釋放。”丁宇說道。

目前,阿裡雲有300+款雲原生産品,上千個解決方案,為企業數字創新提供全方位能力支撐。 以容器技術為代表,因與雲的結合,能夠向下屏蔽基礎設施的差異性,成為雲服務調用的新界面,向上又可以支撐各類産品。

那麼我們該如何進一步了解雲原生,以及什麼樣的先進性企業能率先一步走出雲原生實踐的路子?

雷鋒網獨家解讀:阿裡雲原生應用的布局與政策

丁宇,阿裡巴巴研究員、阿裡雲智能雲原生應用平台負責人

這次訪談中,丁宇向我們分享了阿裡雲原生十五年實踐的演進路線,以及對雲計算領域的觀察和對業務未來發展的思考,對于雲原生企業和從業者有不少可借鑒之處。以下将是此次獨家訪談的完整總結。

兩個“30%”

外界有太多的技術或廠商視角下的雲原生解讀,這次我們嘗試從客戶視角來看雲原生帶來了哪些改變。

雲原生本身在整個行業的市場接受度和落地成熟度越來越高。這源自于雲原生給企業帶來的兩個直覺感受。

  • 一是成本和資源的優化。很多企業購買了一個月的雲資源,但實際可能隻用了一周。企業上雲、彈性用雲的能力不強,隻能通過時間換空間,多買點時間以解決能力不強的問題。但雲原生解決了這個問題,能夠讓使用者随用随取、用完即還,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強的資源優化。

去年疫情期間,線上教育行業客戶通過阿裡雲的支撐,提升了近50%~60%的資源使用率。客戶可以向下管理資源,向上管理AI、大資料、資料庫、音視訊等各項任務,通過靈活排程、混合部署、以及對任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DevOps等,實作全生命周期的優化。

  • 二是研發效率的優化。企業的研發效率往往取決于架構的先進性。雲原生實作了釋出、上線、運維,以及開發工具等全棧優化,提升了研發人員機關生産的吞吐能力。

一項資料顯示,核桃程式設計利用雲原生可觀測性産品ARMS減少了30%運維工作量,縮短了60%的故障定位平均耗時。

“我們一定會做一點,就是隻要企業來試了,就會喜歡并且願意繼續使用。阿裡雲提供的雲原生技術和産品在業界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先進性,是在企業數字創新發展趨勢的主線上。盡管對企業客戶來講,可能會存在一定理念上的學習成本,但這種實打實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對于企業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此之前,阿裡雲通過雲原生技術和産品帶來了兩個“30%”的提升,即提升30%研發效率,降低30%的IT成本,希望通過自身實踐實作對外賦能數百萬企業進行雲原生改造。

在跟各行業的客戶接觸過程中,丁宇感觸很深:

“雲原生的優勢回報到客戶側會有很明顯的改變,但這種改變并不是客戶最關心的。客戶更關心的是如何實作業務的成功,幫助自身實作數字化轉型,這些是核心問題。阿裡雲會從這個角度出發,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相應的産品解決方案。這些本質上都是雲原生的體系,隻是産品形态和層次會有所不同。”

雲原生裡的“二八原則”

正如上文提到的,阿裡巴巴在2019年提出并完成了核心系統全面上雲,2020年又提出核心系統全面雲原生化,通過雲原生産品全面支撐集團雙11大促。雲原生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對于阿裡巴巴這樣龐大的體系,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我們會從一些新興業務裡快速看到雲原生帶來的改變。

對于阿裡巴巴而言,雲原生的終态大概會是二八狀态,即至少20%仍是自建,80%的業務會實作雲原生化,不會做到100%的雲原生化。

原因在于,在企業上雲時代,更多講的是IaaS上雲。規模效應下,雲計算的成本可以像水煤電一樣做到成本足夠低,從自建機房到租賃式服務,讓企業客戶直覺感受到成本的大幅下降。但到了PaaS這個層次,會涉及不同的角色和場景、工具和服務,PaaS的差異性開始凸顯出來,比如企業開發工具、運維工具、企業雲管平台,以及内部IT系統等,這部分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沒有完全雲原生化。

阿裡巴巴的自身業務體量非常大,如果全面雲原生化意味着要做很多的定制服務,這并非最優解。未來實作80%的雲原生化,其實也代表着阿裡自身對于投入雲原生技術的決心,甚至可以浪費掉一些成本,以解決遺留資産的問題。

在2016年,阿裡巴巴就實作了100%的容器化,以新一代的容器化方式替換原有的業務建構方式。這在網際網路企業裡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相比之下,很多雲原生時代的新興勢力,可能最大的優勢就是不存在20年前阿裡所面臨的遺留資産問題,它們實作100%的雲原生化就容易很多。

以零售行業為例。這個行業的競争态勢決定了企業必須要走在前列,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手段,利用資料驅動業務,打通跟客戶的連接配接,實作門店管理、營銷數字化等。

零售行業的全管道營銷等新業務往往是100%雲原生的,但是一些存量的業務闆塊,企業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動力、精力和能力實作雲原生化。

丁宇提到,“我們要認清一個沖突點,我們可以解決企業最核心的業務數字轉型問題,但不能做一套方案來滿足企業的所有系統。雲原生并不是萬能鑰匙,幫助企業解決全部的問題。”

一股“新興勢力”

對于雲原生帶來的先進生産力,各行各業都會存在一定的需求。隻不過那天有沒有到來,仍取決于所在行業和客戶的成熟度。

容器+Kubernetes已經成為雲計算的新界面,可以對上遊的業務包括大資料、AI、區塊鍊、邊緣計算等新興負載進行支撐。站在這一層面,雲原生是不分行業的,它是根據場景和技術平台的特點來決定的。

但這并不意味着不同客戶對雲原生技術應用的需求會是相同的。實際上,不同行業對方案的接受度、喜好的差别是較為明顯的。

比如,政企、金融等線下實體行業比較喜歡平台級的PaaS産品,希望體驗好、門檻低、穩定性高、可疊代;而網際網路企業就不太接受PaaS,他們更希望是子產品化、可組裝的,具備一定的靈活度和開放性,這類企業往往技術實力較強,也有自己把控的想法。

此外,網際網路企業對Serverless的偏好是非常明顯的。Serverless将雲的界面大幅上移,降低了對開發人員的精力消耗。在阿裡集團内部,像閑魚、高德等業務闆塊,就率先于阿裡集團使用了Serverless的技術。

“說不好哪個業務會走到前面,業務對新技術的渴求是一樣的,但是不同業務闆塊會根據自身的能力和所處的階段,做一些新的領域和産品的嘗試。”

标準和開源加速了雲原生

單講概念,雲原生直到2013年前後才有一個大緻标準的定義,到2018年又被CNCF繼續诠釋。但實際上,阿裡雲對雲原生也有自己的了解。

在阿裡雲看來,雲原生有狹義和廣義了解之分。狹義了解上,雲原生是從容器而來,企業的IT架構要跟雲結合,才會有更好的優勢。雲原生的優勢在于能夠充分發揮雲的能力,利用雲的優勢,建構彈性、可擴充、易管理、易維護的系統。

同時,雲自身也在發生變化、更新。比如神龍伺服器的更新,跟容器進行軟硬一體的協同優化,使得性能、彈性各方面名額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資料庫跟雲原生結合,能夠将資料庫跑在容器上,做存儲計算分離,資料庫的彈性自動化運維。

雲實際上改造了技術的實作方式。

廣義了解上,雲原生的内涵可能更為豐富,因雲而生、為雲變化,雲上生、雲上長,這種實踐方式已經遠遠超過了容器化所帶來的意義。

以丁宇所負責的阿裡雲雲原生應用平台為例,不同于之前我們所了解的容器服務、中間件等産品,雲原生應用平台是一個豐富、牽涉多元角色體系的平台。它既不是容器平台,也不是PaaS,卻需要連接配接很多核心的第三方SaaS服務商、PaaS服務商,開放相容性接口給客戶。那麼,标準與開源可能是完善未來商業化體系的方向之一。

比如,阿裡聯合微軟在社群推出的一款用于建構和傳遞雲原生應用的标準規範OAM(Open Application Model),其核心理念即“以應用為中心”。原因在于,過去五年的雲原生技術,主要是向下解決問題,而今它向上可以支撐很多工作任務,卻缺乏對模型管理的标準化。

原來,開源走商業化非常難,但今天的情況不同,大量的開源軟體可以在雲上提供服務,無論容器還是大資料、音視訊服務,都可以開發符合标準規範的應用,以雲的方式觸達客戶。

這種擁抱開源的方式也最終影響了軟體的開放标準,形成阿裡雲原生應用平台的最核心特征。

開源仍在路上

在阿裡巴巴内部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因為相信,是以看見”。無論最終結論導向了哪一方,你為之All In的全過程,其實就是在證明你的願景。

相比過去,開源因雲計算訂閱模式的改變,形成了一條新的商業路徑。目前阿裡雲的開源項目已經超過了2600個,Star數超百萬,這是過去難以想象的事情。

以容器技術的發展為例。2011年至2016年期間,很多容器服務廠商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标準的踏空。阿裡雲也是在2016年才替換掉自己的容器技術,選擇了當時已經成為業界事實标準的Docker。

這無疑就回到一個問題:對技術的選擇,是自研,還是使用開源技術?

對于阿裡而言,采用開源或第三方産品根本支撐不了其規模和體量,如果能夠支撐的話,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如果企業全是自研的話,會同時帶來一個問題,企業不一定容易招人,從語言到平台、架構、架構全是自研,人才教育訓練就是問題,人才離開後也不一定好找工作。

是以最後導向一點,就是一定要有标準。這個标準能夠面向行業普适性,這樣人才好招,同時還可以吸收外面的力量,自研的東西也有機會形成商業化。

如今來看,經過過去多年的實踐,阿裡雲成為了很多事實标準(如Dubbo、RocketMQ),也跟随業界的趨勢,采用了很多行業的标準(如Kubernetes )。

阿裡雲一直希望可以做标準化的技術,跟社群的标準、行業的标準進行打通,這樣對于阿裡雲的客戶而言,簡化了很多流程,其具備的能力也是未來的主流。

與夥伴的“被內建”

如今,大量的傳統軟體廠商、獨立軟體服務商、管道夥伴希望通過自身的轉型更新,對最終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創新。他們其實不缺乏大量經過驗證的傳遞能力,也不缺乏好的想法,但難題在于就擁抱網際網路新技術,很難短時間内突破自我。

今天有老的SaaS廠商,也有新的SaaS廠商。不同之處在于,新SaaS廠商會因為成本、對生産力追求比較極緻,會完全通過雲的方式進行開發。這些廠商生于雲計算時代之後,如果不享受這個時代的紅利,跟老的SaaS廠商相比,根本沒有優勢的積累,是以更應該抓住技術先進性的優勢。

日前,阿裡雲與APM廠商博睿資料在可觀測領域展開合作,借助阿裡雲原生技術産品實作博睿在SaaS傳遞産品雲撥測的布局,實作網際網路方式的規模化發展。

對此丁宇提到,“博睿希望跟阿裡雲一起滲透到SaaS領域,向雲計算架構靠攏,因為博睿看到未來更多的客戶會在雲上,它也希望能夠快速挺進這一市場。現階段,就需要通過理念、案例,通過技術的前瞻性,将可觀測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盡管目前來看,業界對雲原生的了解和實踐程序仍是參差不齊的,但阿裡雲希望能在雲原生的市場心智建設階段,通過“自證預言”,帶動更多的企業加入到雲原生中來。

當下,各行業都在擁抱雲計算,這就要求雲廠商需要持續對雲基礎包括伺服器、網絡、計算、存儲等方面不斷夯實,進而形成非常強的技術優勢;同時,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發生一定會依賴雲計算,想要獲得雲的紅利,就一定需要依賴雲原生技術。

這種趨勢下,雲原生資料庫、雲原生大資料、雲原生中間件、雲原生安全等服務,也在因為雲而悄悄發生改變。

本文轉自雷鋒網,如需轉載請至雷鋒網官網申請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