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運力+自動駕駛”火熱,未來兩年會如何發展?

導讀

未來“數字運力+自動駕駛”将有何機遇?未來兩年該如何發展?羅戈研究院長潘永剛與獅橋集團副總裁兼CTO塗強、壹站創始人CEO周永鋼、智加科技銷售和營運副總成勝惠、中儲智運總裁助理/戰略研究院院長劉雲飛、希迪智駕進階總監喻超進行探讨。

12月17日,羅戈網舉辦了“2021 第四屆中國物流科技創新企業年會暨物流資本峰會”,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完成。

“數字運力+自動駕駛”火熱,未來兩年會如何發展?

以下為“圓桌論壇”全文:

潘永剛:本次圓桌論壇的嘉賓基本上是以兩個領域為主,一方面智加科技和希迪智駕是自動駕駛領域;另一方面,獅橋、壹站、中儲智運在物流和貨運領域的數字化方面非常具有領先性。

今天從物流科技創新能夠看到,現在市場上物流領域分為兩個大方向,一方面是數字化,一方面是智能化。我想請幾位嘉賓分享一下關于“如何看待數字化和智能化在物流領域逐漸加速和發展的趨勢?

我們有不同的角度,在這裡我們希望通過各位嘉賓觀點的碰撞,讓我們對于數字化和智能化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和未來有更加完整的認知。

塗強:物流行業是中國最大的行業,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數字化概念已經被很多人提及,這十多年有很多成功公司,包括過去的快遞、快運、車貨比對公司。在疫情之後,中國的數字化不斷加劇,我們再回頭看物流行業,這個行業還是很傳統,雖然我們在快遞、快運已經實作很高效的數字化,但我們回到工廠,這個行業的大協同還是極其低效的,包括供應鍊的長邊效應,讓供需不比對,這些點還沒有被完全解決。

過去我們都在做标準化産品,但是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我們需要更深層次的行業了解,包括怎麼讓行業單據變得更加統一,硬體能力如自動駕駛,讓這個行業變得更加數字化。物流數字化剛開始,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潘永剛:我們原來已經在“物流+網際網路”的道路上做了嘗試,有些企業确實已經展現出相應的市場地位。但是數字化變革的曆程還遠遠沒有達到頂峰,還有非常多可挖掘的,像大宗、制造業,偏産業端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周永鋼:怎麼看待物流行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趨勢?我深信所有的産業,包括物流行業,一定會被數字化。我今年拜訪了很多制造業工廠,包括一些地方政府,我覺得大家講的最多的詞是“智改數轉”,看到很多智能工廠、自動化工廠,包括數字化轉型。

物流是要服務制造業、商流的,當我們的上遊客戶都在搞“智改數轉”,我們作為物流的配套服務,一定也要完成這個轉型,這就是上遊驅動力逼着你進行轉型。而且數字化現在明顯從C端往B端遷移,但因為B端行業内耗比較複雜,是以難度會更高。但是從趨勢的角度來看,随着更多的資料,包括很多内耗也可以被沉澱,這就是數字化的力量。再加上一些算法,讓我們發現原來認為很多傳統行業的效率問題、瓶頸問題,其實是可以被突破的。

潘永剛:提了幾個關鍵詞,智改數轉、行業内耗,雖然行業有不同,我們還是堅信這個行業大家都在做智改數轉這件事。無論是物流行業内,還是服務的角色,還是跟其他領域協同的角色,我們同樣要走過這樣的過程。

成勝惠:塗總和周總都是這個行業内的專家,我們對于物流行業來講算是剛剛入門。這幾年一直在談智慧物流,我個人覺得智慧化和數字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同時覺得數字化是智慧化的前提,想要實作智慧化,首先得數字化,才有基礎條件實作下一步的智慧化。

我們做自動駕駛也是一樣的,假如我們有雲端,沒有大資料的支撐,自動駕駛也是非常難實作的。我們做的隻是智慧物流的其中一個執行單元,車輛智能了,再加上車路協同等,地網、天網全部加起來,這就是我們所了解的,最終的智慧化物流。

潘永剛:數字化是智慧化的前提,包括像智加這樣的自動駕駛企業,也認為如果沒有雲、大資料、算力,可能我們的自動駕駛也很難直接産生相應的價值和效應。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雖然要過幾年才能夠看到L3、L4級真正應用,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智慧化這一步已經快速在車輛領域開始往前走了。

劉雲飛:整個物流行業數字化和智能化更新是必然趨勢。從2010年原始智能手機的出現,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包括3G、4G的技術出現,到現在的5G,數字化的更新趨勢已經逐漸開始。大宗商品運輸,最傳統的司機也會用QQ、微信傳資訊。

客戶使用了我們的平台系統,原來物流找車的方式,通過我們的技術手段,通過數字化服務團隊和服務體系,大大節省了人工找車的時間和效率的提升,最終幫助客戶全面降低物流成本和運輸。同時,我們也和比較大型的企業實作客戶ERP、WMS的系統對接,全面解決方案和服務,效率很快。另外,我們提供一系列物流金融産品、物流保險等服務,都是通過APP系統供貨主和司機使用,包括服務、數字工會、線上司機之家,我們內建了包括移動網際網路、AI、大資料、區塊鍊等技術服務客戶。

物流行業的數字化也好,智能化也好,更新也好,這個時代已經到來了。

喻超:物流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中國2019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物流貨運市場,尤其像公路運輸,占了物流運輸的70%。不管是數字化還是智能化,這是永恒的課題。我們公司在這塊做了一些新場景應用和新技術開發,利用我們的自動駕駛技術,比如針對物流運輸領域的安全問題,我們用自己的自動駕駛感覺側沉澱和積累,開發了真正的360度全景環視系統,用上帝視角可以幫助司機最大化減少安全和事故的發生。從配載的效率性來看,我們利用自己的先進AI算法,開發了智能良方系統,它的邏輯是建構三維模型,對箱内的貨物體積仔細測量,結合運輸平台後面的排程系統,最大化的提升裝載率。

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确是非常大的課題,通過我們公司在這個領域内的實際應用和場景,最終圍繞降本增效,助力産業更新。

潘永剛:大家現在如何看待你所在領域給客戶帶來的價值?這個領域、場景、業務形态在接下來兩年會是什麼樣的發展态勢?

喻總,剛才您也講到你們有安全對應的解決方案,有裝載。從這個角度來講,其他家講的自動駕駛更多的是我是L3、L2、L4,我不知道你們在自動駕駛次元上,應用和發展上首先要解決安全和效率的問題,還是像其他家一樣,考慮如何通過營運的方式把弄出來的車能夠應用上去,你們看自動駕駛的發展是什麼樣的階段性?

喻超:我們從應用的角度做了舉例,我們公司的本意還是做自動駕駛,但是法律的容忍度、成本接受度、技術成熟度,國内和國外有非常大的差距。衆所周知,國外市場的放開比中國稍微超前一點,我們國家對新技術的應用也是非常支援的,是以我們公司在一些公開道路上不斷完成自動化的測試,在一些特定場景,像園區、礦卡,包括園區延伸的自動編隊,我們做了很多技術疊代,包括近幾年簽訂的訂單,都已經完成了一代、二代到三代産品的疊代積累。

針對安全和效率,這是我們自動駕駛技術的降維應用,跟物流行業可以很好的結合起來,目前受法律法規影響,對成本、産品成熟度做了降維應用。自動駕駛永遠是星辰大海。

潘永剛:自動駕駛的應用對希迪智駕來講,已經有解決方案并且已經落地。

喻超:我們去年在長沙改造了全球最大的兩千多台公共汽車的項目,也是自動駕駛的應用,包括今天有嘉賓講到碳達峰,我們利用自動駕駛的技術在公共汽車主動優先的系統上。

潘永剛:成總,因為你們選擇的是幹線,你覺得後面幾年這個領域的競争狀況會是什麼樣?應用到什麼程度?

成勝惠:我們隻做幹線物流的自動駕駛,2021年算是幹線物流自動駕駛的元年,無論是初創企業還是原來的頭部公司,改變原來頭部的車廠,都在下場做這件事。我們是第一個量産了L3自動駕駛車,也把它投入到了實際的商業化營運。現在看下來效果很明顯,主要是幾方面。

1、安全性。我們始終相信機器比人做得要好、更安全,因為人時間長了會疲憊,人會有情緒化。油耗比較明顯的下降,基本上能做到10%左右,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更加穩定、省油耗。

2、人力資源使用量降低。自動駕駛本身更應該突出的點就是到底能不能去掉人,所有行業的人都在問,既然你叫自動駕駛,到底能不能去掉人。我的回答是此時此刻去不掉人,這是非常遺憾的點。且不說技術能不能去掉人,國内的法律法規和國外的法律法規,現在還不允許去掉人。第二,盡管不能去掉人,但是我們可以在一定場景減少人,這是比較确定的。

有些小車隊和C端的一千公裡内,就算三千公裡也是單價,這不在我們的讨論範圍内。很多是五百公裡以上上雙價,我可以在一千公裡内的場景從雙價做成單價,這是有實際經濟價值的。這也能在保證安全和效率的前提下做這件事,非常有用。

下一步是L4,技術上是上了高速全無人,理論上司機是可以下車的。我們自己的判斷是到2025年,法律法規依然不會支援無人,這台車依然有人在,至于到那個年代,這個人是A2照、B2照還是安全員,得看法律法規。至少有一點可以确信,用L4的技術,把它當L3的車去開,90%的場景下可以做到單價,比今天特定場景做單價會有非常大的擴充。到那時候,我相信自動駕駛不會再像現在一樣讨論靠不靠譜,就像今天讨論新能源靠不靠譜一樣,沒有意義,現在新能源已經是不可逆的方向了。再給我們三四年,基本也是這樣的狀态,我個人非常相信這四個字能夠很有意義的做這件事。

潘永剛:是以現在更多的是輔助駕駛,接下來大家看到的是自動駕駛,再到後面是無人駕駛。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這個領域特别熱。

獅橋在自動駕駛方面也有一些儲備,獅橋本身在數字化方面也做得非常棒,我想請塗總介紹一下,您覺得自動駕駛和數字化在接下來的兩年,在落地應用方面,你會把重點放在什麼事情上?

塗強:獅橋很早之前就想在新能源自動駕駛層面做突破,去年開始整個集團做了很大行業分層,其實物流行業是很有趣的社會化大協同,在社會化大協同中分成三層,第一層是資産管理層,包含三方公司怎麼和上遊做對應的結算。第二,履約層,司機怎麼把貨從A地拉到B地。第三,服務層,有很多三方專線,他們怎麼保證結算,怎麼保證服務品質。是以獅橋在過去十年和未來十年,我們的戰略方向都是圍繞這三個層面去做。

第一層面,基于資産,我們是中國最大的三方融資租賃公司,去年我們的供應鍊金融+卡車金融投放超過300億。

第二層面,數字化相關應用,我們會發現在行業如何更好的服務三方和專線,這是行業的永恒話題。今年獅橋也開放了新的數字化平台,這個平台的核心邏輯是希望能夠更好的賦能三方企業,所謂賦能的核心點是讓他們降本增效,讓他們有更好的服務輸出,是以這是我們在物流場景做的第二件事。

第三層面,對于司機來說,我們不能再壓榨他們了,他們的效率已經極其高效了,我們真正要在履約層面做,就隻能做無人駕駛、新能源,7月份獅橋和百度一起釋出了新的戰略,我們應該是全球第一款正向設計的新能源卡車,車頭重新設計,導緻風阻系數在0.3。我們也重新設計了駕駛艙,内的軸、電機、能源層面做了全新設計,我們的核心邏輯是希望能夠基于我們的履約、金融、物流場景,真正給這個行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而并不是在某個單點做落地。

潘永剛:獅橋每年有數十萬重卡融資租賃公司,占比非常高。另外,他本身也是比較大的大車隊營運公司,同時也為三方公司提供運輸層面的金融服務,在網絡會議領域也是一家重要的企業。在自動駕駛層面,他們重新在建構一輛車。現在我們談自動駕駛,絕大多數都是在原來車的基礎上做前裝或者後裝,他不是從頭到尾全部重構的。

前面成總也有提到,很多技術公司未來會下場,建自己的全新生産線,而不是跟現在的大玩家玩。是以自動駕駛資産本身從頭到尾都會重構。

周總,您在做物流數字化領域,就像剛才塗總所講的,這個鍊條非常長,在這麼長的鍊條中,您今天分享的時候也有介紹我們如何通過經紀人的模式,如何通過我們和後端服務商的協同,能夠既打開前端的銷售口,又能夠把營運執行傳遞,又能做的很棒。在這個鍊路中,現在展望未來這幾年,您覺得核心會帶給這個行業重大變化的點是哪些?

周永鋼:每年我都會看羅戈研究釋出的《供應鍊&合同物流發展報告》,這裡面有針對貨主企業的調研,如果看每年的調研結果。第一訴求是降成本,這跟過去是有點不一樣的。如果放在2015年前,所有的甲方不會跟你講價格,因為甲方的日子很好過,是以一般是到了點就續約,大家談的是服務的問題、體驗的問題,這兩年非常明顯,所有的貨主都在看成本,因為他的日子不好過,他的管道在發生變化,他的履約在發生變化,物流企業最大的價值是幫他省成本。

我們做的事是通過效率提升幫助貨主優化成本,比如将來的自動駕駛也好,或者底層技術變化,有可能把司機的人效等等東西都提升起來,我有270萬的司機,從票稅這一件事有可以幫我的貨主省很多錢。大家都在從不同的角度幫貨主優化,最終客戶選你,很重要的點是我今年幫你優化了幾個點,最終還是和錢有關。

另外是和客戶體驗有關,比如今天我們作為個人消費者,我寄一個快遞,你不用天天盯着那個件往哪兒跑。上下遊貫穿的問題、協同的問題,以及我們能不能把人解放出來,大家一直都在講,有效果,但是沒有最終實作我能夠讓一個甲方貨主随時打開系統,可以看到我每票貨的動态。我們運那麼多的貨,你不告訴人家貨去哪兒了。

我們把車輛的自動化、智能化做完以後,我可能在幹線上就解決了。但是末端怎麼辦?大家一步步的往那個方向走,将來讓我們所有的貨主不要那麼辛苦,物流公司的客服不要那麼辛苦,我們大家把主要的問題解決一下就好了,這兩個點是我們壹站未來努力的方向。

潘永剛:我的了解是怎麼樣讓貨主和物流企業都開開心心的幹活,又能夠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幫我們把成本降下去,還能夠把我們的服務水準進一步提升。

劉總,現在大家非常關注網絡貨運,馬上管理辦法到期,後續會往什麼樣的方向走?包括貨運領域數字化的過程中,網絡貨運現在隻是解決了部分問題,總體上還有很多問題,我們如何用數字化的方式幫客戶既解決現在看到的問題,也能夠解決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

劉雲飛:從我們公司的角度來說,從行業最知名的網絡貨運業務,确實在行業裡還是比較領先的。我們公司也好,在座幾位嘉賓也好,我們雖然在物流細分市場不一樣,做的事情不一樣,我很同意周董的觀點,是有共性的,給客戶價值的共性有三點。

1、降本增效。

2、全程智能化和可視化的管理。

3、貨運安全保障體系。

第一,降本增效。從大環境去講,國家層面進入高品質發展時代,好日子一去不複返了,原來到處都是藍海市場,可能各行各業都變成紅海市場了。制造企業本身也有數字化轉型更新需求,同時對于管理比較粗放的物流同樣需要數字化,他做不了就會找我們這樣的公司幫他去做。以我們做過的客戶來說,平均降低8%-10%左右的物流成本。

有一些是通過智能配對方法以及全方位的團隊。包括物流運輸成本,包括物流管理人員成本,用了我們的系統以後他可以坐在辦公桌,我們一些客戶原來自己的流轉是通過QQ和微信群,把他的訂單給到我們也是通過QQ和微信群,然後再上系統。以後我們把這些環節全部系統化,這個環節可以快很多,從幾個小時變成幾分鐘、幾十分鐘。

同時,系統化以後效率大面積提升,另外通過一些系統對接的方式,原來都是打電話、嘴巴說。另外,把不同的系統報價截圖截下來,再開展業務。現在一聽就覺得很傳統,現在還是比較存在的。

第二,全程可視化和智能化管理。這也跟技術更新有關系,就像我們平台用的是北鬥定位技術,包括GPS等等。這些定位技術出來以後,跟我們的平台一結合,像我們一些客戶一天幾百車。像一些大型的水泥龍頭企業客戶,他下面幾百個水泥廠,運的情況可以在一個界面全看到。技術現在比較成熟,當技術應用到場景的時候,對客戶的便利極大提升。

第三,貨運安全保障體系。從我們的角度來說,一個是線下管控團隊,同時還有保險應用和保險公司合作,有做無人駕駛公司的朋友、專家,他們通過另一種方式去做,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我們通過保險、監控等等手段,全方位提供。

背後一條線是什麼,就是用數字化、智能化的各種已經成熟的技術,通過重組的方式應用到物流的新場景裡去。技術一定是跟客戶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包括成本、效率、安全,全方位的。

潘永剛:請各位嘉賓用一句話給大家一些啟示或者參照。

喻超:希迪智駕願意用自身的技術和産品優勢,助力物流行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進一步更新,我們也希望跟現場和線上的各位一起努力。

劉雲飛:作為一家央企智慧物流科技企業,從我們公司的角度來說,需要以暢通循環經濟、保障國計民生為己任,與物流同仁們共同推動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更新,一起貢獻我們大家的力量。

成勝惠: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物流企業感覺到“自動駕駛”四個字真真切切的作用,是有正向經濟價值的。同時希望通過我們的技術讓整個行業過得更好。

周永鋼:我引用我們合夥人講過的一句話,他說捷徑是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以我們回歸商業本質和創業初心,這個市場一定會獎勵那些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企業。

塗強:我發起一個倡議吧,物流行業數字化最大的門檻來自于封閉,所有公司的運力都是自己的,是以整個物流行業數字化最核心的點,不管是我們還是在座所有的科技公司,能夠真正把物流行業的開放性作為數字化最必要的一個前提。

潘永剛:非常感謝在座的五位嘉賓參與本次讨論,就像塗總講的,我們也回應一下這個倡議,倡導大家對于先進技術的應用、對于先進技術的了解,包括我們的資源,用開放的心态,共同推動這個行業的快速發展,謝謝大家!

作者 | Logclub

來源 | 物流沙龍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