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提到了“分布式雲”這個概念,我個人覺得這個“分布式雲”仍然沒有跳出混合雲的範疇,隻是底層資源的實作形式上有自己的主張和對應的産品罷了,在有了Kubernetes這個雲原生作業系統以後,至于底層的資源到底是如何供給的其實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在上次的公衆号文章中我提到了通過阿裡雲的ASM(阿裡雲服務網格服務)可以同時納管雲上和雲下IDC的Kubernetes叢集,并可以實作雲上雲下的服務路由和流量管理。

(上圖來自阿裡雲官網有關ASM的介紹)
ASM和Kubernetes可以實作計算資源的雲上雲下自由融通,在配合之前介紹的PolarDB一體機和MiniOSS就可以線上下環境提供與雲上完全相容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存儲能力,再通過專線/VPN/SAG實作網絡互聯,我們就得到一個雲上雲下一體融通的混合雲。
- 線下的Kubernetes容器平台很有可能是建構在現有的虛拟化平台上的,這樣相關的硬體資源就可能進行充分的利舊。
- 除了可以利舊虛拟化平台,像F5/A10這樣的負載均衡裝置、現有的網絡裝置、儲存設備、安全裝置都可以繼續使用。
- 增加MiniOSS裝置用來線上下IDC提供和雲上相容的非結構化資料的存儲能力。
- 可選增加PolarDB資料庫一體機,可以線上下IDC提供和雲上一緻的雲原生資料庫服務。
- 可選在靠近IDC的邊緣側開通邊緣計算服務,利用邊緣節點的彈性計算資源就近進行資料的處理。
- 在中心雲的VPC内部可配置一定數量的ECS來滿足正常業務水位的資源需求。
- 當業務存在突發峰值請求時可以通過ECI彈性容器節點來快速補充資源缺口。
- 可選MQ消息隊列服務,可以緩沖突發業務流量,保證在資源的擴容期間不丢失訂單。
- SLB負載均衡服務無需随着資源的擴容而進行手工配置,Kubernetes的彈性伸縮機制将自動完成相關資源的接入。
- GTM全局流量管理服務通過對DNS請求的智能分發來線上下IDC和雲上環境之間進行流量配置設定。
- 可選的ACR容器鏡像服務,管理容器的鏡像,當ECI節點需要快速進行資源彈性擴容時,ACR支援分布式的鏡像分發。
- 可選的DTS服務,可線上下IDC和線上雲資料庫之間進行實時資料同步,滿足業務的高可用需求。
以上内容,希望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