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業務線前端 7 年之 “感”

作者 | 省道
業務線前端 7 年之 “感”

心态決定成敗

轉眼之間,工作已進入第 7 個年頭,畢業以來,我一直從事前端崗位,而且都是在業務線。常常會聽到一些同僚的聲音,例如 “業務線壓力太大”,“業務線前端沒有話語權”,“業務線幹活沒什麼技術含量,得不到成長”之類的抱怨。不可否認,這些聲音所反映的現象,在很多公司是客觀存在的。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可能是抱怨者個人的态度問題,可能這個人本身能力的問題,還可能是合作夥伴或者是公司文化的問題,但我不認為這些現象是 “業務線前端”這個職類本身所造成的問題。

業務壓力大也許隻是一時的,可以選擇壓力小一點的業務線,或是找到應對壓力的辦法;沒有話語權也許是因為本身能力不夠或是溝通不到位,不能幫助合作夥伴解決問題;至于成長,核心在于自己是否願意擠出時間、擠出精力,持續地學習。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份,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不可避免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當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消極的人,會抱怨,會自怨自艾,越來越糟;積極的人則會接受現實,尋求解決辦法,讓自己越來越好。就好比海上航行遇到大風大浪,我們沒有時間去抱怨這場風雨,隻有積極應對、乘風破浪才能看到風雨過後最美麗的彩霞。

業務前端很香

全能發展

業務線前端 7 年之 “感”

職業發展到中期,除了過硬的專業技能,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往往更加能夠決定他的發展潛力。而身在業務線這樣一個相對複雜的環境之中,可學到的東西會更多。

我們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包括測試、後端開發、營運、産品、PM、設計師、BI 等等。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絕招、擅長的領域:

後端同學,擅長做領域抽象,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成一個個領域模型。

測試同學,思維嚴謹,擅長發現各種邊界場景、異常問題,任何需求在他們眼中都能瞬間轉化成嚴謹的測試用例。

營運同學,擅于洞察商機、挖掘人性,将好的産品輸送到需要它的使用者手中。

PM 同學,會用各種手段跟過程、拿結果,保證一個個項目有序落地。

螞蟻三年時間,深有感觸,身邊同僚都很有才華,我幾乎可以在他們每個人身上發現閃光點。在這樣的環境之中,隻要用心觀察、保持謙卑、不斷地思考學習,就可以集衆家之所長,不斷地完成自我能力的更新,全能發展。

跨界專家

業務線前端 7 年之 “感”

身在業務線,除了專業方面的工作,我們會了解各式各樣的業務。很幸運,我加入了螞蟻保險這樣的一個組織,3年多的漫長歲月,熏陶漸染,讓我這樣的一個“金融白癡”變成了外人眼中的“金融磚家”。這些年中,除了前端技術、工程能力的精進,我也收獲了很多金融相關的知識,三年時間裡:

我發現了好醫保、互相寶這樣的普惠好産品,發動全家人購買,用很低的價格為全家買了心安。

我學習到了經濟發展、通脹的規律,了解了投資理财對于一個家庭的重要意義,開始規劃、建構自家的财富結構。

人立身于職場,除了做好本專業的工作,能夠在工作環境中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的其他色彩,也是一件幸事。

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經常有業務線的同學會羨慕那些身在“架構組”的前端,覺得他們做的事情高大上,有技術含量,在那樣的環境成長更快等等等等。

不可否認,“架構組”所做的事情,相比我們日常疊代畫頁面而言的确更具挑戰。但是首先,我們業務線前端的職能絕不僅僅就是畫頁面;其次,“架構組”的同學其實也有他們自己的煩惱。

所謂的架構,其實是對工程鍊路的一種整合、抽象,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支撐一線業務。好的架構,一定來源于一線業務,一定是基于一線業務的實際場景不斷地疊代、優化沉澱下來的結果。脫離了一線業務的架構,一定是站不穩腳跟的。當你在羨慕那些架構組同學做的東西多麼高大上的時候,架構組的同學也整天煩惱着“要是能多接觸接觸一線業務就好了”。

身為業務線前端,我們也可以搞技術、做架構。因為“發現問題才能夠解決問題”,我們不正好具備這樣的優勢麼?

怎麼做好業務前端

業務線前端可以很香,那麼身為職場小白的我們怎麼去做好這份工作呢?我認為,歸根結底是要做好以下兩點:「提供好的服務」、「保持成長」

提供好的服務

身為前端,雖然我們是技術崗位,但我們存在的意義本質還是“用技術能力去服務業務,幫助業務成功”。身在業務線,與其說我們是開發者,不如說我們其實是“技術服務提供者”。怎麼樣成為一個好的技術服務提供者呢?在我看來,做到以下四點,便足夠了:

業務線前端 7 年之 “感”

第一,知彼,了解你的客戶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工作中道理亦是如此,要服務好業務,首先得了解你的客戶,其次就是了解自己。怎麼去了解你的客戶呢?

最基本的,在做每一個需求的時候,你得弄清楚這個需求的背景是什麼,搞清楚這次需求的目的是什麼,每一個需求點背後你的業務方是怎麼思考的。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在做需求的時候,你就可以更加遊刃有餘,可以設法用更低的成本去解決相同問題,你還可以靈活應用最新的技術,幫助業務去優化需求,拿到更好的結果。

更進一步,你可以關注業務同學的周報,參加他們的周會,平日裡多聊聊天、聯絡聯絡感情,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難處,從更長線的角度弄清楚他們的規劃、重點。做到以上幾點,工作中你的發力點便可以控制得更加準确,一擊必中。

輕松一刻,來講個「蘋果和梨」的故事:

遙遠的村長住着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男孩很愛女孩。有一天女孩對男孩說想吃水果,在男孩心中「梨」是這個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既甘甜又可口。沒等女孩說完,他便急匆匆地出門,費盡心思尋覓到了這個世界最好吃的「梨」回來送給女孩。但在女孩心中,她真正想要的其實是「蘋果」而不是 「梨」,她覺得男孩不尊重自己,于是離開了男孩。

倘若男孩可以多點耐心,聽完女孩的話,也許悲劇就不會上演 😭。

回到我們的工作中,大家反思一下,自己送給業務方的是 「蘋果」還是 「梨」呢?

第二,知己,了解你自己

隻了解你的客戶,不了解你自己,你仍然無法獲得客戶的好感。

繼續上面故事的另一個版本:

男孩這次聽完了女孩的話,知道了女孩喜歡吃「蘋果」,于是他答應 1 天之内為女孩帶回「蘋果」。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他們的這個村子并沒有「蘋果」賣,最近的有「蘋果」的村莊往返來回需要 1 個月。1 個月後,當他費盡千辛萬苦買到 「蘋果」來見女孩,女孩早已失望透頂,和其他人遠走高飛了。

要服務好客戶,你得了解自己,明确地知道自己能做哪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在工程領域,其實就是「做好需求評估」。重視評估工作、準确地評估,可以讓自己在重壓下不再被動。給你的合作夥伴一個準确的預期,其實就是所謂的 「靠譜」、「契約精神」,可以很大程度提升整個團隊的協作效率。

如何做好需求評估呢?

  • 首先,還是要了解你的客戶,大家可以複習一下上一段的内容。
  • 其次,就是要在心态上重視評估的過程,要有儀式感。
  • 最後,就是學習一些相關的方法論,“系分”就是一個切實有效的評估手段,前端同學如何系分,大家可以參考之前的這篇文章《前端系分這件事》。

第三,科學的流程規範

做到以上知己知彼,我相信你一定能夠提供不錯的技術服務。但問題仍然存在:相同的服務,怎麼樣做成本才會最低?如何保證服務品質的長期穩定?這就得靠科學的流程、規範去限制。

在我看來,流程規範沒有銀彈,它一定是随着你支撐的業務不同,合作夥伴的風格不同,自身的條件差異,不同的團隊狀态等多個因素去綜合制定。最佳的流程規範一定是團隊之間不斷地讨論、調優形成的結果。

就我們團隊而言,流程上,一個項目往往會經曆:需求收集、預評估、需求評審、預排期、系分、正式排期、開發、聯調、CR、交測、前端釋出評審、業務驗收、灰階釋出、全量釋出這些節點。部分項目還會經曆技術調研、互動評審、視覺評審、測分、相容性測試等額外節點。規範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我們也形成了自己團隊特有的代碼規範、系分規範、釋出評審規範、監控規範等。這些流程、規範最終形成了一個不斷改良的生産流水線,讓我們的傳遞能力、傳遞品質持續穩步攀升。

第四,保持成長

網際網路技術日新月異,大資料、智能化正不斷地改善着我們的生活。前端領域互動技術、搭建平台、端智能、效能工具的應用也不斷地改善着我們前端的生産方式,為業務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作為一個工程師,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思考、實踐,完善我們的技術體系,才能持續創造更大的價值。

很多同學可能覺得身為業務前端,隻要漂亮地完成當下的業務需求就好了,其實不然。從業務的長線發展來看,我們工程能力的不斷完善、每一個同學的持續成長,才能根本提升我們的生産力,這也是身為業務前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保持成長

身在業務線,如何保證我們能夠持續成長?以下三個要素是關鍵:

明确的方向、目标

生活在如今這個時代,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心理學、經濟學、哲學各類學科;PPT、演講、寫作各種方法;人工智能、資料分析、AR、VR各項技能,在我們眼前面臨着太多的選擇、可能性,很多人什麼都想學,但到頭來卻是什麼都不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隻有認清自己的長處,了解自己的興趣,搞清楚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和目标,集中精力、長期投入,才能真正地在某個領域形成突破,進而發展成為自己的核心競争力。

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從小性格便内向的我,自認為表達能力是偏弱的。而準确、自如的表達卻又是目前我想要向上發展所必備的一項技能。于是兩年前,我開始規劃,如何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我首先為自己定制了一些提升方向,我想要提升的方向包括:演講、寫作、日常随機應變表達、圖形化表達。針對這些方向我為自己定了一些目标,例如:

  • 在得到上學習 2-3 本相關的書籍或課程
  • 每月花一些時間,看看知乎、ATA上的一些相關的經驗
  • 休閑時光和家人一起看看奇葩說、脫口秀大會這樣的節目,學習節目裡嘉賓的表達技巧
  • 将目标和工作結合起來,加強日常訓練,為自己刻意尋找演講、寫作、畫圖的機會
  • 每隔一段時間(差不多是一個月),定期總結實踐的感想,寫到自己的日記裡

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讓我可以力往一處使,按部就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項能力。短期來看可能并不明顯,但時間一旦拉長,堅持下來,一定會有質的提升。

充足的時間

僅僅明确了方向、目标,如果沒有時間投入,一切成長都是空談。業務線,很多同學都會困擾于業務壓力太大,時間被壓榨的太緊。這裡有一個誤區:業務壓力大 === 沒有時間 ?也許我們不應該在此畫個等号。

來螞蟻後,我正好趕上了螞蟻保險上升最快的這 3 年。業務方隊伍發展十分迅速,新想法、新點子層出不窮,我們團隊的需求清單裡總有一長串需求等待排期,這樣的狀況下業務壓力不可謂不大。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大部分事物其實都遵循着 2/8 定律,需求雖多,但真正産糧,對業務有質的提升的,也許也隻占這 20%。作為業務線前端,如果能夠敏銳地感覺到這 20% 的需求,在關鍵節點發力,幫助業務拿到關鍵結果,那麼剩下 80% 的需求壓力也許就沒有那麼大了。

當然,以上的觀點并不是讓大家在業務排期的時候投機取巧。除了抓需求重點,加大人員的招聘、關鍵戰役的加班應援、大團隊橫向協調支援、擅用外包,等等手段都可以一定程度緩解我們的業務壓力。相對來說,長時間滿負荷地支撐業務,是下下策。

我相信,明白了以上道理,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知己”、“知彼”的能力,準确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我們一定能夠為自己騰挪出成長的空間。

保證連續性

最近在聽得到上的《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上面舉這樣一個例子:

兩款理财産品,一款是 15% 的收益率持續 10 年,另一款産品前 4 年的收益率是 60%,後 6 年收益率是 -20%,你會覺得哪款産品的回報率更高呢?

事實證明,前一款産品的回報率是 404%,而後一款産品看似前四年收益率很亮眼,但總的回報率卻隻有 170%,遠遠低于第一款産品,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同樣的道理可以運用到個人成長上面,無論你是想提升自己的某項能力也好、做一個技術産品也好、研究一個有深度的領域也罷,隻要是關乎成長,你都需要保證連續性的投入和思考,切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成長進步的關鍵口訣。

業務線前端 7 年之 “感”

每天進步一點點,追上心中的太陽

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歡迎與我交流,微信号 :15651027312 。

業務線前端 7 年之 “感”

關注「Alibaba F2E」

把握阿裡巴巴前端新動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