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拆中台了?消息來源是“老K的獨家了解”。
“
老K獨家了解到,張勇近期在阿裡内網釋出文章表示,他對目前阿裡的中台并不滿意,他直言道,現在阿裡的業務發展太慢,要把中台變薄,變得靈活和快速。
”
一石激起千層浪,對中台的争吵更加激烈,目前對中台的看法主要有兩種極端,一種是看空中台,認為中台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方向;另一種是看多中台,認為“中台是我們的戰略目标”、“中台就是一個革命性的設計”。但争吵的原因可能是連中台的概念都沒有達成共識,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争吵。
中台是架構的産物,建不建中台、如何建中台是架構師的本職工作之一。我們抛棄老生常談的“小前台、大中台、穩背景”概念解釋,從架構的角度來看“中台”前世今生。
(一):“中台”的出生
絕大多數大中型企業都有若幹業務條線,各業務條線都是相對獨立的部門,各部門各自建設自己的資訊化系統,導緻資訊化系統建設過程中重複造輪子的問題層出不窮,嚴重浪費了資訊化建設資源,各部門呈現出“諸侯割據”狀态,導緻企業數字資産無法統一,無法打磨企業核心系統,增長乏力,損失數字化轉型機會成本。
因為這些原因, 是以阿裡的高管們就以美國海軍陸戰隊和 Supercell 的組織形式為啟發, 做了“大 (業務) 中台, 小 (業務) 前台”的政策。所謂大中台是沉澱了各個業務條線的共性能力,建立共享業務事業部支撐各業務條線。(圖1)
圖1:沉澱共性能力,建立共享事業部
這種架構政策并不是阿裡獨創,togaf架構能力架構在90年代就有“企業利益最大化”、“資料共享”、“沉澱資料資産”等示例原則。
任何一個IT出身的架構師都懂得“高内聚、低耦合”,一個小小的資料加密功能都可以沉澱為“公共代碼”,更不用說流行的技術架構,如早期的SSH、SSM,現如今的Spring Cloud微服務架構等,都是避免重複造輪子,沉澱公共服務。
毫無疑問的是,這種架構政策既沒有過去時,也依然在不同的企業正在發生。隻是因為阿裡在行業内擁有權威話語權及一本《企業IT架構轉型之道》将公共能力沉澱提高到了戰略高度,創造了一個新的架構語言:“中台”。
“中台”概念的提出,一個明顯的效果是提升了非IT專業人士的“架構理論”水準,是以似乎人人都“言必提中台”。但是對于IT架構專業人士來說,中台理念本屬于架構持續演變中一個合理的階段性小目标而已,在不同的環境下本應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如今被一刀切的提到這麼高的“行政”戰略高度,是不是覺得如鲠在喉?
(二):中台的适用場景
中台是不斷沉澱共性能力的結果,是以中台的适用場景也必然是對公共能力有依賴的業務場景。(圖2)
這四個象限的橫軸代表技術演化穩定性,豎軸代表功能的通用性。中台的優勢領域在第三象限,這個象限技術具有高确定性,業務功能通用。第二象限屬于比較穩定但是不通用的小衆行業。第四象限屬于普遍流行但是高速變化的領域,比如說内容和服飾或者端上的互動。而第一象限屬于創新業務,不但定制化程度高且快速演化。
對于業務通用且技術确定的場景,是最适合中台架構的,也就是在第三象限。如阿裡的支付中心,支付的技術是通用的;支付的業務場景也是确定的。任何涉及支付的業務隻要調用支付中心提供的能力即可,這是大中台“炮火支援”小前台“單兵作戰”快速疊代的典型案例。
圖2:中台的适用場景
而在第一象限,由于業務的特殊性及技術的不确定性,是最不适合調用中台服務的,隻能采用前背景模式快速疊代。(圖3)
圖3:第一象限不适合中台的場景
當企業遇到特殊的業務場景及不确定的技術路線,意味着企業可能創新業務,随着新業務的不斷穩定,也會不斷的沉澱共性能力,而形成新的中台。(圖4)
圖4:新業務穩定後不斷沉澱中台
是以中台是個不斷演變疊代的過程,郭東白老師将适用中台的場景歸為六類:
0.低成本上線:同一個功能子產品在多個場景中被使用, 要求該能力的接口确定性高。
1.加速上線:同一個基礎能力不需修改或者簡單修改即可上線, 也就是子產品化支援,要求高 API 确定性和好的功能通用性。
2.提升穩定性:同一個業務能力持續打磨, 要求需求同時具備高的接口穩定性和好的跨業務線通用性。
3.加速能力擴散:基礎業務能力可以跨業務線模式, 要求該能力具備比較好的通用性,可以在多個業務線之間共享。
4.統一資料資産:資料模型可以在多個業務線之間統一, 對功能的通用性要求高, 且業務需求相對穩定。
5.集團資源高效利用:業務能力共享, 不僅僅是技術資源, 其實是業務能力有高通用性且需求穩定。
(三):中台的組織機構
中台的組織機構是中台架構的禁區,也是中台能夠成功的最關鍵節點,但很少有人談,因為這需要企業資訊化架構頂層設計,而目前很少有企業在按照架構頂層設計的路标走。
在中台戰略制定中,組織架構調整的沖突與沖突時刻存在,即便是阿裡的“共享業務事業部”,早期也是非常艱難地活在淘寶和天貓的夾縫中。
“中台是一個跨團隊、跨業務的問題,這是一個企業級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它是一個企業級治理的問題”,王健在采訪中說道:“網際網路公司做中台,每一家企業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原因,如果把這些推到傳統企業,有各種條件需要解決,比如組織能不能調,如果不可以調,那很可能做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往前走了,會碰到一個組織的天花闆,或者說是組織先行,還是技術先行,這與網際網路公司的情況還不太一樣,傳統企業在組織架構調整上是一個大的坎,調組織就是在動利益關系,這個很難。”
傳統大中型企業當中調整組織機構不是一般的難,誰來推動中台建設?哪些人應該加入到中台團隊?造中台的錢誰來出?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在沒有一個頂層架構的情況下,照搬阿裡的中台群組織結構,那麼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很多企業抄阿裡中台失敗的根本的原因,還是企業沒有具體資訊化架構能力,沒有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沒有按照既定的路标實施。部分大企業有頂層設計,是放在PPT裡,而不是用來實施的。由此可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路漫漫其修遠兮。(圖5)
圖5: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思考
(四):結語
架構永遠是組織結構的展現。
各個企業面臨的戰場不同,打的仗不一樣,模式自然不同 。阿裡中台由美軍作戰體系而來,而英阿海戰需要系統化的、遠端總控部署平台,中國星羅棋布的遊擊戰也能赢得天下,三大戰役又是不同的打法。
好多新名詞,掌握其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就可以了,非要上升到戰略層面,可能就拔苗助長了。
其實叫不叫中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否能整合企業能力、提升最大盈利效能、收取規模化運作效益、并同時規避企業運作風險。